“妈妈,我长大了要跟俊俊结婚!”“妈妈,我有三个女朋友!”“我长大了要跟妈妈结婚!”“我要小姨做我的女朋友!”学龄前的孩子尤其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通常都会开始热衷于玩“结婚的游戏”。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狂热地爱上班里的某个异性小朋友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他们甚至会跟几个小朋友举行婚礼,也有一些孩子偏爱另一性别的父母。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他要跟班里的一个小女生结婚时,或者他说他长大了要跟你结婚时,你会作何反应呢?是厉声喝止,还是一笑了之,还是把它当作一个可教时刻?专家认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跟孩子讨论有关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并教给孩子关于爱的价值观,对于那些对异性父母有着很强的迷恋的孩子,父母应该积极地回应孩子的爱,告诉他们,等他们长大时会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并跟那个人结婚。
5岁女孩隔月换“夫”
5岁的琳琳最近疯狂地爱上了班里的小男生俊俊。她告诉妈妈,她已经跟俊俊举行了婚礼,俊俊现在已经是她的丈夫,所以她每天早上都要带一份礼物送给俊俊。同样,俊俊也会每天送她一份礼物。他们的礼物有时是一粒糖,有时是一张贴纸,也有可能是一片树叶。琳琳的妈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琳琳上了大班后,每隔一两个月都会结一次“婚”,每次她都会回来告诉妈妈,现在谁谁谁变成她的丈夫了。
4岁男孩嫉妒爸妈
刚刚4岁的小杰是妈妈一手带大的,因此特别黏他的妈妈,他总是说等他长大了,要娶妈妈做妻子。让他的妈妈极为尴尬的是,小杰经常想模仿电视里成人亲热的方式来亲妈妈的嘴巴。而且每次一见到爸爸拥抱妈妈时,他就会很嫉妒,打断爸爸妈妈的拥抱,要求妈妈拥抱他。他甚至不许爸爸和妈妈睡在一起,要求爸爸搬到别的房间去睡。
5岁男孩“爱”上小姨
天天今年5岁,他很喜欢玩结婚的游戏。他在幼儿园里有几个“妻子”。不过,他说他最喜欢的是他的小姨,长大了幼儿园里的“妻子”都不要了,就只跟他的小姨结婚。他甚至连结婚时他和小姨要穿什么衣服都想好了。问他为什么要跟小姨结婚,天天说,因为小姨总给他买糖和玩具。他希望小姨每天都给她买糖吃。
幼儿园:“新郎和新娘”游戏很受欢迎
在某省级幼儿园带大班的邓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学龄前的孩子喜欢玩“新郎和新娘”的游戏,应该也算是婚姻敏感期。她经常会听到小朋友来告诉她,今天谁和谁结婚了。小朋友在自由活动时间,经常会分别由一些男孩和女孩扮新郎和新娘,甚至还会要求老师也来参加。还有的小朋友要跟老师结婚呢。有个小朋友最有意思,他每次都要生活老师做他的新娘,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生活老师经常给他洗衣服。显然,孩子们并不知道“结婚”的含义。
邓老师说,因为老师们知道,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而且他们做这些游戏时的样子特别可爱。所以,老师一般都不会制止他们。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lianxiang/)专家:这是正常反应
南方医科大学幼儿园范文坚园长告诉记者,对“结婚”有一种朦胧的向往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正常心理和生理反应。父母不必过分紧张,不能粗暴地制止,也不能心不在焉地一笑了之,而是应该把这个时机当作一个有利的可教时刻。
可以跟孩子讨论有关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对于处于婚姻敏感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可以试着跟孩子讨论有关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比如男孩都可以当爸爸,女孩都可以当妈妈。当然,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女孩长大以后,(图老师整理)可以生宝宝,可以当妈妈。当男孩和女孩当大了的时候,都会跟相爱的人结婚,男的就成了丈夫,如果有了孩子,就是爸爸;女的就成了妻子,如果有了孩子,就是妈妈。
还可以告诉已经“结婚”的两个小朋友:“你们现在还小,不可能像大人那样结婚,不过,如果等你们长大了,还很相爱,那当然就可以真正地结婚啦。”
父母:要作出积极的回应
据范园长介绍,学龄前的儿童通常都会强烈地爱他们的父母。但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爱。因此,有的孩子可能会模仿他们的父母或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成年人,来亲吻自己的异性父母。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孩子跟孩子之间或者孩子与大人之间不适合这种亲吻方式,这是大人们亲吻的方式,孩子亲吻大人,亲脸颊就可以了。
对那些想跟异性父母结婚的孩子,家长应该对孩子的爱表示积极的回应,可以试着这样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爱我,我也很爱你。等你长大了,你就不会想着跟妈妈结婚了。你会爱上一个女孩子,那种爱跟你对妈妈的爱会有所不同。然后,你会跟那个你很爱的女孩子结婚。”
不过,对于那些过分迷恋异性父母的孩子,家长也要注意平时跟孩子亲近时的方式。
我在朝阳公园南侧,见到一位父亲,用柳条编了个帽子,站在原地,朝河对岸的儿子吼叫:“我给你编了帽子,你快过来!”我顺着他吼的方向望去,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正在捉蜻蜓。显然正是兴头上,并未理会父亲的喊声。父亲又吼起来了,比先前的更大,连喊:“你要不要?”男孩飞快地跑过来,抓过父亲手中的柳条帽,又跑到河对岸去了。看样子,男孩跑过来是不情愿的,父亲吃力不讨好,父亲为什么不能走过去,将柳条帽子送给儿子呢?
我家楼边的公园里,有这样的场景:奶奶牵着七八岁的孙女在林间散步。女孩松开奶奶的手,去抚摸树叶。奶奶大声喊:“不要跑,快回来!”紧走几步,把女孩拉回身边。女孩沉着小脸,默默地跟着奶奶走。奶奶不时与旁边的人聊天。奶奶为什么不能跟随女孩去抚摸树叶呢?到底是奶奶陪孙女玩,还是孙女陪奶奶散步聊天?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玩沙子,爷爷站在他几步远的地方,背着手看着他玩。母亲坐在十米远的地方,望着孩子玩。小孩孤零零地拨弄小沙子。爷爷和母亲为什么不同孩子一起玩沙子呢?
我身边一位奶奶带着约三岁的孙子,小男孩捧着皮球,站在那里不知怎么玩。奶奶拿过皮球,用力抛向空中,球落下来滚得远远的。男孩呆呆地,无动于衷。奶奶急了,喊他,“你为什么不拣,快来呀!” 奶奶又抛了一次,男孩还是不动。我对奶奶说:“让我试试。”我拿着皮球,走到男孩面前一米多远处,面对他蹲下来,将皮球放在我两脚中间,轻轻地向男孩推去,球缓缓地滚动,男孩眼盯着球滚到他脚边,蹲下来摸球,学我的样子,两手把着球。我边打手势,边说:“把球滚到我这儿来。”他果真照我的样子,把球滚到我面前来了,虽然偏了一些。我和他来回滚了几次,成了好朋友,一起在树林里看蚂蚁搬家,绕着杨树捉迷藏。他一直没说话,却不时咯咯笑,很开心。
这位奶奶对我说:“你跟我孙子才见面,就这么熟,我天天带他,都没这么开心过。”我说:“你抛球,是按照你玩的方式,抛得太高,球速度太快,离他又远,他跟不上,我只是按照小孩子的方式跟他玩罢了。”
大人带孩子,孩子是主体,大人是为孩子服务的。所以,态势上,大人要向孩子靠拢,同他结为一体,参与其中。既不可分离开,各管各的。既不可分离开,各管各的。也不可让孩子向大人靠拢,按照大人的方式行事。如果这样,他们就没有童趣,也同大人隔着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