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体上下垂直竖正,不偏不倚,不前俯后仰;
2、坚持锻炼,让腿部肌肉纤维改变原有组织结构,具有适应单腿站立的机能;
3、膝关节曲蓄,胯关节也要曲蓄,单腿独立时,腿与臀部以及腰部也要曲蓄,膝、胯、腰三处弯曲呈折叠之状,全身方能有韧性产生弹力的同时,气沉脚底,五趾抓地,腿部须有螺旋缠绕、扣合、集聚之劲,促成单腿有劲。
有了强有力的单腿劲后,则可长时间地稳固站立,身法、姿势与步法的升降、旋转与虚实转换也可以平稳自如。单腿劲既符合杠杆和轴心等力学原理,又符合人体生理结构,也符合太极阴阳相对缠绕的要求。因此,行拳万万不可直来直往。否则,关节不能曲蓄,四肢像根直棍,伸展没有余地,运动欲求其快,单凭惯性,既不符合太极拳运行的原理,又不符合技击要求,更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弧线变化
弧线运动是太极拳求稳”的前提条件。没有弧线变化,拳势倒换时则会出现动作间断与内劲不缠绵的现象,甚至还会使身桩漂浮不稳。太极拳的姿势招法繁多,在弧线运动时呈现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立体弧线网,极不规则。拳势之所以稳固,首先在于自身独特的弧线变化,犹如蜘蛛罗网,四面八方,牢固紧凑,但又非常灵敏。几何学原理认为,三角形最稳定,立体几何学则认为平面最稳定。总之,三角形呈三足鼎立之势,任何方向的力量都难以使其动摇。
在习拳过程中,拳势和具体动作的变化与完成都是通过身躯、四肢及关节的弧形运动来实现的,只有弧线运动,下盘方能呈三足鼎立之势,从而促使身桩稳固。在步型、步法及其变化的过程中又要求轻灵稳固,这就要求两脚的站立要有前后左右之别,绝不可处在一条直线上。关节要有曲蓄,运作要有虚实,否则,由于前后无任何支撑力,身体容易前栽后仰;如若两脚前后在一条直线上,左右别无其他支撑,那就势必造成左右摇晃。
四、圆弧动作
太极拳中圆弧运动一直是一个练习的重点。太极拳的动作中包含了不断画圆的思想,将圆弧与我们的身体运动自然的结合到一起,使之成为和谐的整体,因而在我们的太极拳学习过程中,正确的掌握圆弧运动对于太极拳的练习是很有帮助的。
太极拳的圆弧动作,实际上是关节的转动,在概念上不同于上文所说的弧线运动。上文的弧线运动是指拳势变化时,四肢和身躯运动经过的轨迹呈弧线形。
由于内劲充足,关节极为圆活,高层次功夫的动作幅度极小,所转之圆阇也随之极小,一般人甚至看不出来。陈式太极拳明师陈金鳌于晚年练拳时就如同婴儿走路,外人根本不知是在练拳。拳术的层次不同,拳势动作所行圆弧的大小与形状和复杂程度也不同,拳术境界越髙,姿势繁杂的拳势动作,其圆与弧在身体外围如同蜘蛛罗网,结构曲折有致,繁时有序。陈式小架太极拳就是因其所走圆阁极小而得名,太极功夫是以无圈为登峰造极。
重要的是,太极拳盘架中要行之缓慢,在慢”中来体悟拳谱要诀,时日以久,便可印证拳谱上所说的感觉和现象,诸如身体空松如同没有体重,五趾抓地,内劲人地等等。只有这样,习拳质量才能渐达上乘之境。然而,慢”的同时又要做到不呆滞、不间断、不散乱,绝不可用时间来衡量慢”,具体慢到什么程度,那就应以稳”字来作为依据和标准进行衡量。然而,稳”的程度和标准又取决于功夫层次的高低和身体条件的好坏。
总之,通过长久的习练,太极拳爱好者可以从中慢慢体会出稳”的作用和好处,继而做到行拳缓慢,在缓慢中默识揣摩,逐渐将太极拳要领练到身上,既有外在的声韵并存,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更有气行全身,心神愉悦等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