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名家陈鑫先生云:(肩)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伸屈,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三、知道了放松肩胯,在动作运行中,要注意上下肢体的三节变化。上肢:应先出手,再出肘,再出肩;回收时,应先收肩,再收肘,最后收手。下肢:先出脚,再出膝,再出胯;回收时,先松胯,再收起膝,最后收脚。即口诀中,手肘肩,脚膝胯;肩肘手,胯膝脚。在练习中,一定按这套程序运行,再快也是这套程序,再慢也是这套程序,当然特殊情况例外。久而久之,则成自然,太极韵味自出。外形如行云流水,平沙落雁,动作悠悠哉,心情溶于山光秋色之中,心情焉能不放松,不愉快;内气充盈,手如灌铅,立如中流砥柱,健身防身之功效又焉能达不到。
如何沉”法
有些练习太极拳的人把气贯丹田,也叫做气沉丹田。
即是:当吸气时自感有气下行至小腹。呼气时此气”由小腹徐徐吐出,并有意下沉,小腹使之产生感觉,此即称气贯丹田”。当深吸气时横膈下降幅度增大,可以直接压挤肝、脾、胃、肠等脏器,而产生下行之力。另外通过以意领气,日久自然意到气到而呈现气贯之感,与力感合而为一,便形成气贯丹田。气贯丹田,可以行气往下,能促使腹式呼吸的形成。另外气贯丹田时,小腹确有吸气时凸出,呼气时回缩的动作。
还有不少练功家,把气沉丹田”只解释为:在练功时尽量加深呼吸、加长频率,把呼吸气向下引到丹田处”。
分析这些解释,不难看出,讲说这种道理的人是富有想象力的。稍有生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人体与外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主要是依靠肺部。空气能出入的内脏只是肺脏。外界的空气不可能穿透肺底、膈肌到达腹中,更何况深在小腹的丹田呢?应该说是:在进行腹式深呼吸”有了腹部肌肉的收缩、扩张配合了胸廓的呼吸运动,加大了吸气量而矣。
还有人把意守丹田”当成气沉丹田”。他们说,在练功时把精神、思想、意念集中在丹田处。由于长时间意领、意守就能意到气到,此即为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是气功锻炼的方法之一。气功中的导引术”就是在练功时把意念集中守于玄窍”(上丹田印堂穴)、中丹田膻中穴、下丹田小腹部等部位。进而把意念(气团、热感)”缘任、督脉循环运转成为小周天”。功深后还能扩展到上、下肢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等八脉进行运转,成为大周天”。(这是气功的功夫,而不是太极拳。)太极拳只能把意念”显示在应用的躯体的部位上。不能把意念”用到丹田、脚下或其他的部位上去。太极拳与气功有很多共同、相似或接近之处,但绝不能就说成太极拳=气功。所以气沉丹田”绝不是意守丹田”(意沉丹田)。
在中医界人士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元气即丹田气。
元气之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胚胎之结,中间一点动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即后天气海之元气也。得母荫育充盛,发挥作用。后天元气赖精气(笔者按:应是饮食营养的谷气)之不断滋养,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元气愈充沛,脏腑愈强盛,身体就会强壮。故练功家非常注意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中医学说可以这样讲,但不能应用到太极拳里。否则,就形成是:元气即是丹田气,即后天气海之元气也。此气原本自然存在于气海丹田之处,又何必再谈气沉丹田”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祖国古代的医学、近代的中医理论都说人体内存在着各种不同名称的气”。这种气”在西医中、在生理学中、在解剖学中没有查到,尚须研究、探讨。我们应该承认人体之内存在着这种气”。但不是我们所讨论气沉丹田”的气”。当然,人体内确实存在着不少的气体,大部分是在肺部,其次是在腹部,其他各器官中多少都存在着气体,就连细胞中也有气体存在。可是这些气体不能受意识的支配或体形姿势的变动而改换其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这些气体不能因为人的意念或运动而使它集中、沉落在丹田(小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