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不用力」最难之处是「松」,「松」是张开,不是「弛」,是「中正安舒」。「中正」是中心与四周的关系,「动而不动」是为「中正」,所谓「动而不动」是每动则外围之动都对称平衡,使中心平稳有如不动,所以要求「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其实「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阴阳关系,是动态的对称平衡开合,由点到线、面、体的开合是为「八门」;开则螺旋开张,合则螺旋收缩,是为「五步」,能把握「八门五步」,就能利用升、沉的体重以开合收人发人。「八门五步」是阴阳之势的应用,就是太极原理的应用。如果把「中正」当成静态,而实际上静态之中不是中,静态之正不是正,不「中正」,则难「安舒」,不「中正安舒」,则不能「松空圆活」,不「松」则借不到体重反弹,就不能「用意不用力」,更不要谈「八门五步」了,所以学太极拳都由「中正」开始。但一般学习太极拳的,大都不明太极思维,把原则僵化了(以为「中正」是静态的中、静态的正便是僵化),一般学习「中正安舒」而未能过关,所以只能不断练习拳架,冀求有能「松」的一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多研究太极思维,练习时不断评核所练习的能否结合太极原则,不断改进,才会有进步,如果练习不能与太极原理会通,是为练习而练习,目标不清,功效有限。感觉不到重量反弹,是身体不听话,自已用了力而不自觉,就是不能「松」。用力是日常习惯,要在不放弃这日常习惯之外,再建立一种不用力的习惯,并要听意识指挥:日常生活用力;技击时不用力,这是很难很难的训练,就算方法正确,也要很长时间的练习,何况方法不一定正确,(何谓正确方法?练习无定法,凡合乎太极原理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有说:「太极拳是教不会的,只能学会」,因为要点是「悟」,所教的方法是死的,要能通过方法而领悟太极原则的应用,才学得会,所以有承传也不一定出人才,过去百多年,在几个太极拳发源地,每日用功,长时间习拳的成千上万,但有功夫的代不数人。太极拳之所以慢慢变质,变成流行的健身太极操,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我们知道打太极拳需要的是,多快,多慢的练习方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太极拳架的编排,每一式都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腕而形于手指,身体重量一沉一飘,都要经循上述的身体路线,如果打拳虽快而身体沉、飘循行路线条理不乱,不抢先、不落后,打得再快也不算太快,是为「快而不乱」。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全身每一动,都是意气催动身体,由脚、而膝、而胯、而肩、而肘、而腕、而指,每一节都一方面要时刻保持本身的重量不丢,另一方面又受心意指挥而活动,一节贯串一节,稍有其中一节重量不能保持〔用力提起了〕,便是断,一有断续处,身便散乱,体重能量不能利用,不能得机得势,所以要「慢而不断」。
有了这「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原则,便不会斤斤计较多少分钟打完一套拳,或死跟老师的操拳速度,打拳快慢,倒在于自己今天的精神状态及集中能力,如果觉得乱,将节奏放缓慢些;如果觉得断,节奏加快些。如果快而乱、慢而断,则不打拳胜于打拳了!
如何才能中正安舒
太极拳的最基本是「阴阳相济」,要「阴阳相济」,先要「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而「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又是互为一体的。学习太极拳架子,先从「中正安舒」入手,中正而又安舒,就非「用意不用力」不可,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动作,都是用力的,已成了习惯,所以我们的动作,无论意识上是用力或意识上是不用力,都会用力,或者是把肢体放软,以为是不用力,但这连「意」也没有了,变成了「丢」,也是不对的。摆脱不了用力的习惯,连站也站不对,更不要说动态的中正。如果以为虚领顶劲是把头往上撑,这是用力,以为气沉丹田是往下蹲,也是用力,都不对。先求不用力而中正,「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是中正的原因,也是中正的结果,求「中」要在「上、下、前、后、左、右四周」求,有「四周」自然有「中」,「四周」的动既对称又均匀,要有一个「中」,每动时「四周」都对称又均匀,「中」自然稳定,不注意「四周」的「中」,不是「中」。问题是用力的动,是不会对称均匀的,不对称均匀的动,便失「中」,这一定要注意。
太极拳的练习是一个日渐增加的过程,初期的学习是比较的简单越往后越复杂。
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拳谱这两句说话其实颇为形象化,是以身体作为一张弓来发劲。要点是我们自己身体要有三个根:顶根、脚根及腰根(丹田或命门)。设想顶根与脚根定点不动,腰便可自由的荡,只要每动皆双向(即有来有回),便不会破坏全身的对称平衡,时刻保持中正。如果你用力推我,我顶根与脚根不动,腰根被你推开成开弓之势,到你力尽,我腰根的重量荡回来,便把你笔直放出去,而我自然中正,不出方向。如果我在开弓时不知不觉的围绕你转动一百八十度再发劲,便把你前推之势也加以利用,你跌得更惨!事实上三个根只要能保持一个根不动,其余两根可来回的荡以发劲并时刻保持中正,若在贯串两个根之荡时,加上螺旋扩大或螺旋缩小,威力更大。因为我有三个根,要定那一个根由我决定,而且随时转换,你难以捉摸,「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碰便胜败已分,与你转圈推手只是客气而已。这里牵涉到用意不用力,例如顶根不动,是因为体内不断有S循环在进行而外示安逸的结果,不是用力去固定头顶。身体意气走S,是以意想推动的,以意气驱使身体而动,一点不用力,稍一用力去扭动身体四肢走S线,便是用力,不是以意气运身,没有威力可言了。太极拳的任何解说,包括拳谱,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用意不同力」,稍一用力,那怕一点点,已经不是太极拳,这是太极拳的关键内涵,也是最难练习、最难做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