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实战中,我们也需要避免僵力,要学会灵活运用内劲。
太极拳强调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练拳过程中,所有动作都与力量运用的方向一致,使周身一家。李亦畲在《架打手要言》中所言: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不外散;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
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与两膊相系,下与两胯两腿相随。”如此多的要领,这还只是书面形式的表述,在拳架的练习实践中,对头、颈、脊椎一直到腿、脚、臂、肘、手等部位,都有非常严格精细的要求。
在练习拳架、锻炼知己功夫时,必须慢练。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如果动作做得太快,劲力就不能节节贯通,其变化的细微之处就会一带而过,达不到周身一家的目的。
动作慢,有助于我们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俗话说:蚋慢功出细活。”学者必须按要求步骤一招一式进行练习,唯有如此,才能练好太极拳。从主观上讲,当身体的筋骨都处在正确位置时,会感到身体在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周身犹如灌了铅一样沉重,想快已是不能。如果练太极拳动作太快,必有一项或数项动作不合要求,所以动作轻浮、松懈。
调体外散乱之势以后,还要调体内一呼一吸。太极拳的呼吸,与一般人的浅表呼吸不同,它是深而沉的腹式呼吸。只有每个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由外而内的锻炼。而每一个招势要合于呼吸,必须沉着缓慢。如果动作太快,气息则不达于四肢百骸,心意、劲力则不能合于呼吸。
慢练是太极拳注重内外相合的结果
太极拳最重内在锻炼,它除了有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外三合”的要求外,还有内三合”的要求,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究其根本,就是通过专门的训练达到意、气、力的统一和谐。
意,在太极拳中有两重意思:一是应用各种正确的要领,在练拳时对自我身体状态控制、修正、调整的过程;二是在技击中,对敌我双方身体状态做出的主观反应,谓之战意,即格斗意识。
气,是中国独有的哲学和医学概念,在太极拳中,指人运用呼吸时的自我感觉和身体的状态。意、气、力的合一是太极拳训练的高级阶段,它要求学者运用正确的要领指导呼吸与力量密切配合,以意领气,以气运力,最终使每个动作都能意到、气到、力到,即意、气、力合一。
炼气,万万不可使拙力,和缓、均匀方可力贯四肢,气达四梢,速则不达。太极拳大师武禹襄先生说: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其意有四:一者连不断,二者细腻悠远,三者曲折回环,四者均匀和缓。”正是这一过程的’集中体现。太极拳讲究阴阳相济,既不能涣散无力,又不可用僵死之力。
它的劲力是在身体的位置转变及虚实开合的变化中,配合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形成的整力,也即浑元力”。发劲如放箭,目不及瞬;而蓄劲如张弓.速则不能圆满。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要搬起一个重物时,要先调整好身体的姿势,放松身体,慢慢地呼吸,将精力集中于某一点上,然后发力。这即是意力合一的状态,是精神高度集中的结果。
这一过程,正是太极拳练习中一招一势所应有的状态,不过更完整、更系统化罢了。只有每出一拳一脚,都能配合全身运动,阴阳兼济、形神合一,才能练好太极拳。
如形意不合,偏刚无柔,或偏柔无刚,虽然有太极拳之形,而非循太极之道,那就不是太极拳。要合于太极之理,必须在慢练中,悉心体验劲力与身体外形的配合、变化及运用,而后才能有所得。慢练,是进行太极拳内力修炼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