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候经常说,太极拳发劲制人,其妙在刚柔相济,阴阳互用……如果持纯柔借力制人,或者持刚劲以力服人,都不是精通拳术的人。天地间无纯刚柔可以操必胜者,有之,非刚柔相济不可。太极拳由柔得刚,外家家由刚得柔,其目的是一样的。”
多数的武术训练都与杨式太极相反,他们大多先练刚劲后求柔和。而杨少候的小架太极则是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从而开合有序、虚实分明、刚柔并施、快慢相间、松紧并存……”,真正达到了人身处处是太极”、妙手一着一太极”的境界。
杨少候还说,喜则假喜,怒则真怒。所谓一怒而诸候惧,安居天下而息者,盖由此也。”杨少候小架太极拳是先声夺人”、气势逼人”:有弹抖、有震足,有飞腿、有挂树,发劲冷弹脆快,时有哼哈声响;拳架随拳势刚、柔、快、慢而目表情丰富:有时面带微笑温和慈祥,有时怒目圆睁杀气腾腾……观者无不叹为观止,这也是杨少候所传太极拳的特点。
杨少候常说,兵无常势,拳无常法。太极无法,动即是法”。因此,杨少候与人对阵,手法刁钻古怪、变化奇异莫测。总结起来有为轻快、流畅、短小、清晰、深入。所谓轻快,是指整个身体要放松,出手迅速利落;流畅,是指要让身体处于有利的位置,以便活动自如;短小,是指手臂始终贴近身体,这样前后的动作就能连贯、有力,对对手造成的打击就更大;清晰,指的是发劲时准确的运用每一分力;深入,指的是发劲时把力量的作用最大化。
杨少候与人较技,常棚捋採挒混用,跌打摔拿并施,不拘常规,又能出手不见手,见手混身手”,常使对手捕风捉影,不知如何是好。
虽然太极拳有刀、剑等短兵器和矛等长兵器,但杨少候最喜欢的兵器却是两支铁笔。他说:兵器是手的延伸,这两支铁笔在他手上,能更好的施展太极拳术的着法。
杨少候的拳技已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境界。据前辈言,1929年,少候行走在南京街头,身侧后方突然窜出恶犬袭咬小腿胫部,将及未及之际,少候只是膝盖一屈豪毛未伤,犬却被腾出数丈、哀嚎趄趔而去……
杨少候推手注重活步
经常说:‘善战者致人,不至于人’,太极拳实战须审时度势、果断地攻其不备、攻其要害、攻其弱点,切莫痴迷‘以静制动’的条框;以逸待劳,不如主动出击,诱敌深入,使敌陷落太极圈内,借尽其势其力,瓮中捉鳖”。杨少候活步不是今天杨式太极的进一退一、进三退三,也不是武式太极的两步半或三步半,而是搬拦跟进,手从腿边起,侧身步轻移”,蛇行穿插折叠游走,如影赋形飘忽不定,移形换位、扣摆旋转,无有定势,自喻为飘飘荡荡浪里钻,追风赶月戏神仙。”
杨少候常说,拳不打力,力不欺功,功不敌术。”问:何为术?”答曰:墙上画门出入自由为巫之术,治病救人妙手回春为医之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兵之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之术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1882年,杨少候开始成为父亲杨健候的助手,教授太极拳。后来三弟杨澄甫也加入到教授太极拳的行列中。1912年后兄弟俩又一同被许禹生聘邀执教于北京(平)体育研究社”、北京(平)体育讲习所”、北京(平)行健会”,成为职业拳师。1902—1928年的二十六年间,少候曾一度南下上海、抗州、南京等地教拳,作过保镖,但主要活动还是在北京。
杨少候性格孤僻刚暴、心高气傲,喜抱打不平、霸强护弱,刚直不阿弱于交际,因而曲高和寡,在拳技圈内,杨少候只视许禹生、陈微明等极少数人为知己,能融洽相处。原因在于许禹生曾拜在健候门下,与少侯同辈,性情谦逊、包容大度且为当时拳界的领军人物;陈微明中过举,与郑孝胥、庄士敦等,同为(退位后的宣统)帝师,编篡过清史,文化修养极高。也许正是这个缘故,他们和杨少候成为了朋友,而且许、陈二人都得到过少候的传教,特别是许禹生,得到杨少候的拳技最多。
杨少候为职业拳师,但教学方法循规蹈矩、古板教条、缺乏耐性,不会因人因时而异、通达权变,曾经说过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学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学的就怎么教”,是位有名的三不教”:不是学拳料的不教;看着不顺眼的不教;挨不起打骂的不教。杨少候的拳术多得自班候,所传拳架难度极大,教学态度又极其严厉,特别是推手,常言:寻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摔跟头”,棍子下面出好手”。因此搭手即打即放,且出手迅捷不分轻重,常使学生难堪无法下台或跌创疼痛不已,故学者多难接受他那种近乎残酷的训练,虽喜其技却敬而远之,不敢问津。其三弟杨澄甫虽小他二十一岁,但性格脾气却恰与其相反,温和谦恭,善于通达权变,教学方法又能因人而异、循循善诱,是顺应潮流,改造、革新太极拳使其大众化、普及发展走向世界的专家。因此,同为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传人桃李满天下,杨少候传人却屈指可数。
杨少候蔑视权贵、宁折不弯,不吃嗟来之食”,霸强护弱,自尊心极强,因此,生活上常处于贫困窘境,以致身怀绝世武学的武林泰斗,竟于1930年在南京中山陵愤世自裁,抢救无效,逝于南京古楼医院,享年68岁。巨星陨落详情,时年许禹生主办的《体育》月刊有载。笔者以为,逝因除贫困首都”外,当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杨少候膝下有一子,名杨振声。杨振声拳技得自其父杨少候,亦得自其三叔杨澄甫。杨振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被亲朋荐往云南昆明传拳,战乱中与河北永年家庭失去联系,不知所终。
关于杨少候武技传承,1937年吴图南先生《国术概论》所载,少候传人有东润芳、尤志学、马润之、田兆麟、乌拉布;见著于报刊杂志的少候传人有李寿笺、顾履平、张虎臣。
2006年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永年太极拳志》,是目前武术界首部大型系统全面的史志性书藉,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书中记载了杨式太极、吴式太极的规范、课程、历史以及传人。
杨少候拳架传承仅有三支:
一、杨少候传给吴图南的太极拳用架
拳架动作有73式,与杨澄甫定型架基本一致。其特点是短小实用,速度极快、发劲冷脆、化劲园活,练习一套一般用两分半钟,要求做到轻灵、紧凑、快速、坚韧、顺遂,由招功而劲功,继而进入气功。
二、杨少候传给张虎臣的太极拳用架
张虎臣,从学于许禹生、杨少候、杨澄甫,得传杨式太极拳小快式,极有特色。一是套路长,共225式。二是动作极为实用。练拳的同时,即练习散手应用,搭手就打,推手也是推打结合。其变化神速,防不胜防。
三、杨少候其他拳架
杨少候的再传弟子张星卓(笔者按:张星卓是少候弟子顾履平之徒)曾在贵州传拳,著有《太极拳锻炼要领》。所传拳架为85式,与杨澄甫定型架基本一致……其练法与定型架略有区别。
《永年太极拳志》载少候传吴图南支系,传人有马有清、于志钧。
《永年太极拳志》载少候传张虎臣支系,传人有刘习文、韩世昌、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
今之练太极拳者,知澄甫架者多,知少候架者少,在西方尤其如此。而知者多认为少侯拳刚猛少柔,因此不易练习。其实并非如此。《永年太极拳志》所指为少候拳用架、技击架,为太极快拳。除此而外,少候弟子张虎臣支系,所传少候拳尚有练架、功力架名曰太极家手”,尚有预架、养生架名曰太极正路”,皆讲松静柔缓。
少候尝言祖宗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我学什么便教什么,我怎么学的便怎么教。”正因为如此,少候拳较多的保留了杨氏家传太极拳的原貌,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多少年来,少候拳技一直被认为是门内秘学,鲜为人知,甚至有人认为是杨少侯不允许外传而造成的。笔者以为这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所至,而绝非杨少候先生的本意。为此笔者撰写此文,将杨少侯的太极拳技及其奥妙予以介绍,藉此与西方练习者们一同分享杨氏太极的精妙绝伦。
杨式太极拳练习
一、掌握一般规则
(1)学习动作:初学者以学动作入手,在教者的指导下,以其示范为榜样,细心模仿,一手一式的学会。此时对一般的必不可少的规则:如立身中正、安舒松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拔肩含胸、松腰敛殿、呼吸自然、动作求顺匀、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分清虚实,连绵不断、举动轻灵、运行和缓等,必须要求逐渐的完全掌握。就像练习郑多燕减肥舞一样,要先从动作开始入手,然后慢慢的深入。
(2)纠正姿势:四肢的部位距离,身势的重心、所向的方向,进退转换的姿势、拳、掌、肘、腕、肩、跨、膝、脚、头顶、脊背的规矩,具要求正确,凡有不对的地方必须仔细加以纠正,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练拳运动中特别注意如下要点:
二、很抓重要三点
1、松劲柔软:在锻炼中周身关节肌肉务必放松,由手、腕、肘、臂、肩、胸、腰、跨、膝以致全身,无一不放松,不可留有丝毫的拘带之力,自缚其身,须全身放松到柔曲百折似无骨”一样才对。
2、行气用意:锻炼时,须手贯以意识,虽松而不懈,不能丢掉了意识而自动,每一动都要做到均匀合度。以意气贯注到每手、每式上为准。呼吸要深长,而且要是在自然舒适的原则下作用的,不可稍有勉强。就算一举手、一动脚,俱要有神气的向往并配以呼吸的鼓荡与开合,使呼吸顺着动作的开合而吐纳。如此练习日久,其中气自然会充实,身体也一定会健康了。
3、稳静安舒:练拳时,要先将身势立稳、放松、摈弃一切杂念,如此稍待片刻,使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一手一式、稳稳静静、舒舒适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抽丝挂线,连绵不断,一趟太极拳练习完毕之后,感觉浑身非常舒适,精神非常愉快、口中唾液回甜,这证明是身心泰然,已有了稳静的功夫了。如练完一趟拳后,非但无此感觉,反而口舌干燥面青气喘,这证明是心神浮躁,未能达到身心泰然的境界,那可细心体会或请教师指正方可。
图老师小结:上文中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太极宗师杨少侯,他创造了吴图南式太极拳,整个太极拳的套路特点独特。想要学习杨式太极拳的朋友们可以多多的学习一下,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动作开始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