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规矩由整体而言,可粗分内外诸要。内之规矩在于神、意,气,外之规矩在于手、眼、身、步。
于内神须清静灵明,不可萎靡昏昧。因所练为遵循太极”之拳,故处处皆不能有违中和”之意。所以,脑中之精神既不可兴奋,也不可压抑。欲要不兴奋也不压抑,则须心无挂碍,恬静淡然。我们称之为放下。
能放下之前所不能放下,方能生发后面的种种新鲜效果!此乃不舍不得”之道理。能放下俗事,则神思不走,精神可达初步内敛。将平日散发出去的精神收敛回来谓之收,这种内敛的精神意识还要很好的作用贯穿于拳式当中,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提起”。
这样,自然能够做到下颌微收,喉头不露(三要猴头永不抛,问今天下众英豪),所谓顶头悬”是也。反之,则徒有其形,且有强收硬顶之流弊。
拳谱上说:用意不用力。”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怎么用意不用力?浅见认为,没有只用意不用力而能运动的。凡事,无论是否下意识,还是潜意识的行为,总是会先有一个内部的意识命令,才会有外部的行动体现。
基于这种很科学的人体运动常理,我们可以在试验中深刻的体会到,当用力气去习练太极拳的时候,我们的拳式在变化上就不够及时。反之,当我们松柔运动的时候,身体的变化就能更好的受着意识的调控。这种变化上的理论精髓在古代称之为易”。
即变易。这是源于我们的祖先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时刻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的一种总结。太极拳就是抓住了这个变易,而非追求有多大的力,用多大的力。
所以,拳谱中说:轻灵活泼求懂劲。”用意结合这种不用拙力,而是于静、慢之中的习练则是属于向内开发,拓展。这种习练出来的灵快是意有所去,形有所随。
是尽可能的用最小的能量消耗去产生最大的做功效果。所以,太极拳看似练的是身形,实则练的是内里的心意!
上面说了习练太极拳当中的神,及由此神当中所发出来的意。除了这种内在的神意对习练太极拳的莫大作用,还有一个存在的条件,就是气”。
习练正确,稍久之人必会自感体内之气。有了气感,手脚往来才无空洞之感。且在转关衔接之处,变转圆活。习练太极拳无气”者,终身难知太极拳环中妙趣。而此气”在太极拳中又非止一个。
其一者,为我清脱之心而生发相应之气。此气无形无相。但却贯串于有形有象之中。其绵绵厚厚,磅磅礴礴。诚如孟子所说:吾养吾浩然之气。”无清净刚正之心,何来浩然之气?故,这种气”非正心诚意而不能自然生发也!
其二者,是我们呼吸的外界大气对腹部肌肉所做的压力变化,从而使得动能转化成热能(腹内出现热感)。这种原理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闭口使得呼吸必从鼻子当中一出一入。呼吸出入的深浅,缓急是与运动的强度和心情的起伏息息相关的。
所以,太极拳的息之绵绵,深匀细缓。是基于神意做到了清脱凝定,身形做到了沉着顺遂。而随着呼吸的改变以及作用到了腹腔当中,那么腹内的气机也就会借机渐渐显现。
诚如古人经验之说: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这说的就是腹内丹田之气机借呼吸而发动。
其三者,是我身中的血气。《黄帝内经》中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习练太极拳是身体松柔,内心平和的一项运动。这种心身运动看似不急促,不剧烈。但内里血气之流通,气血之饱满却是自我感觉尤为明显。
所以,对很多淤结之病症有极佳的效果。这种气血的效果就是基于精神的清静,而后神意的内使,遂使平日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再做到能松于梢节之端。又随着各种姿势的合理变化,自然就加强了气血的有序周流。
气盈血旺,人体也就生机无限。练的再到深处,则会有鼓荡且几欲透体之感。于极微妙处,还会在身形的四周产生一种类似生物场”的圆融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以上大致就是内之规矩和原理。可以毫不为过的说,没有好的精神就没有后续好的意和气的效应。没有好的意气效应,人体的运动就不算高级的运动。所以,古人也曾总结说:形以气全,命以术延。”这其中的意思就是养生要得法。
养生者,即我这个生命体的良性生息。而这种良性的生命体的外现就是指的身体。换言之,再好的内在机理如果于外在的形体上不能得以体现,那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所以,好的机理只有通过形式才能去证明其价值。而习练传统太极拳的外在规矩则在今后的日子当中再谈。
原始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1、轻松柔和
架势平稳舒展,动作柔和。
2、连贯均匀
从起势到收势的整套动作都紧密衔接,没有明显停顿的地方,身体重心始终在一个平行线上前后左右移动。
练习太极拳要保持每个动作连贯,整个周身都要保持在一个圆内,太极拳是一项圆形美。
3、圆活自然
在打太极拳过程中手臂的动作带有弧形。
4、协调完整
整套动作上(手)下(脚)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一体,以腰为轴,用腰部力量自然带动四肢。
5、刚柔相济
既轻灵又稳重、既柔和又有力。
老年人练太极拳的好处
弥补了人体机能后天不足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在不经意间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些习惯定势,一方面提高了动作效率,一方面也酿成了人体运动的缺陷。也就是说,凡是习惯动作多属单向偏颇运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经常练习同一种运动,时间久了,就会很容易导致大脑的思维和神经固化,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
由此势必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左右失衡。右强则左弱,左强则右弱。强者易瘦,弱者易病。故而在发病上,有句男左女右”俗话。此说虽未必科学,但人体患病多集于一侧确为常见。
太极拳的造型结构,恰恰是有上即有下”,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形成内外如一的对称运动。抽招换式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发力时,讲求前吐后撑、上枯下踩。
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身型对立统一,大脑所想和思维要浑然一体。
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大脑的逆向调节功能,保持了人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克服了单向运动致病的缺陷。
提高了神经系统的敏感度
人体老化,最先发于神经系统的萎缩和衰竭。
如面部皮肤松弛起皱、前额脱发,源于细胞再生神经的功能下降;耳聋眼花,源于听、视神经的老化;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源于分辨检索神经的老化;腿脚不利索,源于中枢支配神经的老化。
凡此种种,人体所有功能无不是源于十余万条神经的作用。任何一条神经的萎缩,都将直接导致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
太极拳每次行功走架,首先是种意运动,其次才是形体运动,也即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反之,练功心不静,意不专,形散意乱,内外失调,便失去了太极拳的运动本质。
正是由于太极拳的这一功法特点,功深艺高的老拳师即使到了晚年,也多是耳不聋、眼不花、脚不沉,其肌肤的敏感性仍异于常人。
拳书上所云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是形容不顶之意,也是概指拳手肌肝胆的灵敏度。所有这些,无不赖于用意练意延缓了神经老化的缘故。
图老师小结:综上所述,您对上文中讲的原始太极拳有所了解了吗?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修炼太极拳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健身,二是防身,现代人练习原始太极拳可以缓解精神压力,也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