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动态的运动,太极拳的运动是要求在沉稳中进行的。怎样的表现才是符合太极拳要求的稳健的动呢?我们先来简单说说太极拳的动。打太极拳,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一动无有不动”。
什么意思?就是说在练习太极拳时,一旦动作起来,那么体内体外、上上下下、四肢百骸都要能够动作起来。所以,把一动无有不动”理解成一动无有不能动”一动无有不会动”似乎更加明白和贴切。
只不过也不能把一动无有不动”简单地理解成一动俱动,一动就一起都在那里动”,或一停俱停,一停就全部都停下来”。
这样的想法和理解难免偏颇,因为太极拳的动是有严格的层次要求的,那里先动、那儿后动都有时间和秩序的讲究,同时还有动作幅度与大小的区别。
李雅轩老先生就曾用这样一段话来阐述他对一动无有不动”的理解:动者绝不是上也动,下也动,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好像各方面一齐动,就算是一动无有不动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运动方法,应是先要将全身上下内内外外都放松,使周身内外做到一致了,而后以心、神、意念命令着腰身脊梁即中枢脊柱缓缓行动,使意念气血的运行带动四肢胳膊腿脚运动,作出如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的样子。
要丝毫的不自动,不零乱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妄动,不冒失动,或不动,凡是无原则的快慢不匀的动,都要及时加以纠正”。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有关太极拳的稳,这个太极拳所特指的稳”是要在行拳的过程中来表现的。这样的状态还可以用其他的词汇语言来表述吗?有,这个字就是静”字。
杨澄甫先生阐述太极拳十个要”中的动中求静”的静”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静”和稳”的含义相通的。在谈到动与静”、即动与稳”的关系时,李雅轩老先生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话:练拳时,要稳静安舒,心神泰然。
返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随表面看似在练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之功夫也。” 一切都要在稳静的基础上动作,切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
由此可见,在稳态中习练太极拳,其意义实在是非常重大的,不仅有助于我们调控重心,消除无用功,提高灵敏的感知能力,直至练得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而且有助于放松肌体,合理松弛。
练得一身柔软、百折无骨,气血运行畅通无阻;有助于脚下的松沉稳固,培养腰腿部坚韧又富有弹性的力量;有助于锻炼小腹丹田的蓄放,培养出小腹丹田的鼓荡与折叠收放的能力。
在实践中,练习沉稳劲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1脚下求点不求面”。有的拳友在讲到脚下的要求时,主张放松踝关节,让整个脚面都松弛地踩在地上。对于这样的说法,本人并不认同,踝关节固然要松,要使整个脚掌有向下踩踏的感觉。
但在脚掌与地面的接触中,还要能使脚心涵空,使五个脚趾和脚后跟成为接触点,让足心部分能够虚空,这就叫着脚下求点不求面”。在这里,还可以展开讨论有关足心涵空在太极拳行拳过程中的意念问题。
足心不空、其势难成”,遇到提脚离地的动作时,务必要用意念将五趾收拢,使足心内凹涵空。否则一旦出现脚踝松懈无意无念的状况时,势必会导致下盘的松散和裆部的疲软。
各位同仁可以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松腰沉胯降重心”。
定势时要格外注意使腰背处的肌肉放松,使髋关节处能够下沉,并尽量使重心降于足下;动形时要稳住重心,移动身形时要呈平弧、下弧状运行,移动过程中务必放松腰部的肌肉,需要时能适时做出胯部开合的动作来。身形求挂不求吊”。
所谓挂”,指往下的意思,好像有往下拽的感觉。吊”是往上拉起的意思,有向上提拉的含义。吊挂时的呼吸状态是吊吸挂吐”。
求挂不求吊”要求在吸气时尽量做到轻、松、缓”,让气贴着背慢慢进入,有能将手上的物件提得起粘的住的感觉,要努力克服因胸式呼吸产生的气急气促的弊病。
吐气时,则努力使全身皮肉随之放松,气息下沉,气入丹田、意念脚跟,多用心体会吐气时全身放松、如衣挂架的意境,以求身上极度灵敏、衣服、皮肤都有分量、以至蝇羽不落的高度敏感境界。
最后,我们再来对太极拳所要求的沉稳”作一些归纳。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首先要能稳住重心,练习的方法是先在定型时多下工夫,从一个定型动作过度到另一个定型动作。
尽量减少和消除运动过程中的摇摆、晃动,逐渐过渡到每一个过度点都是沉稳的。在运动的过程中稳住重心,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运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时间段、每一个瞬间都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对重心的控制。
通俗地讲,就是拳架不能散,气势不可泄。散拳架不能散。把控重心、把控拳势,不急不躁,渐次而动,在沉稳中求进、在行进中求稳,体现出太极拳从容大方、雍容大度的神韵。
太极拳沉稳的养生作用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心沉稳。轻灵”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步似猫行。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身法轻灵沉稳的感受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
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学习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在练习中要善于观察,灵活的变化招式,善于运用技巧,做到气沉丹田。
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习太极拳需要的是自然呼吸,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
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
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
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四)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
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
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人化。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
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图老师小结:综上所述,您对原始太极拳的沉稳有所了解了吗?练习太极拳是个稳打稳扎的过程,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在行拳中身体要做到不偏不倚,而且太极拳对腿脚的要求非常严格,修炼太极拳是个长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