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式太极拳小架”概说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
随着太极拳的不断进步,陈式太极拳当中的招式也演变出多种多样,练习方式也变得不再那么单一。
陈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
当代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克忠、陈克弟、陈伯祥、十九代传人陈东海、陈东山、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等。如今,他们的后代及学生正在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而积极的努力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由陈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图说》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由此可知,《陈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总之,陈式太极拳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在进步,太极拳也必将在未来发扬光大,为更多人所推崇。
二、陈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
1、身法: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个别动作如摆脚下岔、金鸡独立、铺地龙等除外)。
2、手法: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两手向合,四六阴阳;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贯母、食、中指;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手各管半边,向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回手勿夹,留有余地,中规中矩。
3、步法: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足尖;内脚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领先;以脚跟转换,步大一腿长,步小一竖脚”。基于开胯圆裆的需要,要求两脚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脚、丁字脚(造成两胯根不成窝状,裆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裆即尖裆,不能实现圆裆);从胯向下内缠(逆缠),落在脚掌内侧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贪,伸缩自如,大步不超过一腿长,小步不小于一竖脚。
4、宁进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宁进不退;转换下在上先。
5、眼法:神送前手头忌晃动”。神意在前手,但目光并非死死盯住前手,头也不能随手晃动。
6、劲法:裆贵开圆,莫扭莫涮”。臀部放松,向两侧外泛,使胯从两侧向前、内裹,胯根里掖,形成后开前合,实现圆裆;裆为腰腿之枢纽,在运动旋转中,是由趾而胫而股而会阴,由身(命门)而肩而肱而桡骨、尺骨直缠至指梢的缠丝劲”,也叫螺旋劲”;阴阳转换时,胯走后、下弧;胯似托盘,切记不能扭、不能涮;两胯走∞”劲不断,背丝扣型循环缠;劲需走满,无过无不及。
7、立圆多、平圆少。划圈走立圆是为了在松沉圆转的条件下,实现力从脚起,自下而上的传递。另外,走立圆也容易保持身体的稳定。所以小架走圆多为立圆,或有小角度的倾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8、整圆多、弧线少。整圆是为了劲路的完整,减少不必要地重复蓄劲,实现化、打连贯,出击迅速。
以上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技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