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螺旋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需要加以了解和利用才能突破我们的太极拳学习。
1、顺逆缠丝
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此拳的精华。陈鑫讲:拳者,缠法也。”不懂缠丝劲,即不懂拳。”陈照奎先生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缠,本义为围绕、缠绕之义。《说文》中有缠,绕也。”因而缠绕即为走螺旋。
在陈式太极拳中以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和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顺缠;以大指领劲,向掌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与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逆缠。
当出腿或收腿时,如以脚掌外缘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外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顺缠:如以脚跟里侧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内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逆缠。无论顺缠还是逆缠,都以螺旋运动为主要形式,再结合手法、腿法,形成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对于缠丝劲的掌握,需要我们多加练习,再多的理论也是需要用于实践才能达到效果。
2、开合螺旋
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的意思;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的意思。
但是,开合不仅仅是肢体的简单缩放,陈照奎先生讲: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行拳中强调中节开,梢节合,在单鞭”懒扎衣”白鹤亮翅”中讲求两肘相开,两手相合,两膝开,两脚合。
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腰与胯合,这六个点形成了一个立体空间,把自己重心稳固住。
在左右裹鞭炮”中,双腕交叉逆缠略往里转,双拳向前下沉,再以腰为主轴,结合丹田内转带动身体先微向右转,再向左转,同时略上升再下沉再向左转旋转上升,再运用松活弹抖向左右两侧沉肘发劲。两拳先在合中裹”劲,再在开中发劲,像被压紧的弹簧在突然问失去束缚一样,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反弹劲。
3、腰、胯、裆的螺旋运化
常言道:腰裆膝,太极拳的发动机。”《拳论》中云: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在行拳中讲求腰不动,手不发”,即使很小的肇始动作,也先从腰部运动,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来同样由腰部牵动,并且要求走螺旋劲。
裆、胯的运化,多在立体螺旋的前提下,走一个横8”字,从左右大腿处上下缠绕,里外翻动,出入劲皆交于会阴穴处;形之于外,则表现在沉左臀翻右臀,或沉右臀翻左臀,两臀上下立体螺旋翻沉。上下对拉拔长、上下相随都是通过松胯、圆裆、旋腰的螺旋运化而完成。
4、身法螺旋
武术中常讲手、眼、身法、步”,太极拳套路练习中,全靠身形带动肢体,由身体的螺旋运转带动臂、手、腿的”非圆即弧”运动。打拳过程中,要求式式立身中正,左右旋转,不出自己的方圆。全身上、中、下形成一个球,胸腰形成一个立体螺旋的轴。使对方打到自己身上的力沿切线方向出去。
如白鹤亮翅”定式后接斜行”,身体先向左螺旋下沉,重心偏右,再向右螺旋下沉,重心移到左脚,最后身体先略右转螺旋上升,再向左螺旋下沉,重心是先向右移下沉,渐变到左脚,同时,右手顺缠向左上画弧,再由前上变逆缠经身前中线,随身右转下沉至右大腿外侧略前,连贯起来,右手运行呈S”型。
从技击上讲,螺旋缠丝能减轻对方来力的强度,利用曲率半径的变化,迫使任何加于这螺旋半径上的力化去,使对方直来的劲力改变方向,变为我动作弧上的切线,使对方劲力不受阻,或不能组合,迫使对方劲力落空:我可趁机继续旋转,利用同圆切的惯性出方点,击打对方空背之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5、劲力螺旋
《拳论》中有”拳法之妙,在于运劲”。王宗岳讲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螺旋缠绕,沾粘连随”是太极拳用劲的精华,因而在拳式练习中,要求明白每个动作有几个劲,是什么劲,劲点在哪里,劲路如何变化,劲力结构是什么。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比如倒卷肱”,掌推出去之后,还要有外捌、下塌两个劲:退步时,有上开、膝扣、腿绊三个劲;而每个劲均是通过螺旋运动产生。在连环炮”中,身先快速向右转约45。略螺旋上升,左拳由腹前顺缠外转向右侧出击,右拳由右侧前膝顺缠收回至右胸下肋前,紧接着身体再快速向左转约45。
螺旋下沉,左拳自左肩前方逆缠收回至左肋,右拳由右胸下肋前逆缠向右肩前方出击。双拳收放均为螺旋劲。在初收”中,双手臂逆缠向前下沉,刘淑君老师讲像擦脸前,毛巾中全是水,用手把它拧干一样”。
有些太极拳专家把这种螺旋劲比作抽丝劲”麻花劲”,三者虽都是比喻义,但比喻侧重面不同。缠丝劲”突出了动作的缠”,”抽丝劲突出了动作的”抽”,”麻花劲”突出了动作的拧”。
其相同点都是以螺旋动作为本体,均可称作螺旋劲。太极拳中的八面螺旋劲,进而击人,则如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退而引人,则陷敌方于无底深渊。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在螺旋缠绕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
四两”之所以能拨”千斤”,不是与之对抗,而是运用接触点的力的转换来拨动对方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