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宗,大家只要熟练掌握好了掤劲,自然在后面的练习中会变得得心应手。
对于掤劲”的表达可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表达。它富有弹性,具有无限的延伸和膨胀性;它极其灵活富有善变性。如同水银泄地极其快速又无孔不入,如同汹涌的 波涛连绵不断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掤劲在实战中的运用实际是以空间来换时间”,通过身体的可变性来占据空间,从而在势上占优,取得胜利的先机。刚柔的瞬间转换让人找不到力点和方向。
由于掤劲具有延伸性和膨胀性,它的传递是由中心向四周发散,所以路程比其他打点方法的力的路程短很多,说有就有,说无瞬间杳无踪迹。太极拳击人讲究的是整个身体发出的打击力,一般拳术击人用的是局部的打击力。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打个比喻太极拳发力如同大炮打炮,第一只需一次发力,第二炮弹散开的面,打击面广,一步到位。而一般拳术打的是点,如同手枪打人要不停的扣动扳机,这就有了时间差。
掤劲”不是人体先天本有之劲,是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的。掤劲的获得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多年的日积月累,在太极拳对肢体要求的框架下,用螺旋缠绕的方法,对身体进行左右 上下 前后 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总之全方位的进行抻扯对拉,去掉身上的僵硬和拙力,使整个身体的肌肉韧带拉长富有弹性,最后达到整个身体极其的灵活协调,既可以整体一个方向发力,也可以局部象手一样灵活发力,既可以完整一气,又可以身手分家,左右分家等多种身法。
掤劲”的获取过程,也是太极拳身法的训练过程。身法是对掤劲的支撑,掤劲是身法的表现。没有高度放松协调的身法就不可能有磅礴善变的掤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找到了掤劲,就找到了妙手无处不浑然,挨到何处何处击,以一衍万,由万归一的太极拳御敌的金钥匙。
腰裆劲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太极拳的 四肢和躯干的动作,以腰为轴心,即所谓主宰于腰”。而腰的轴心是腰脊,腰脊命门穴”(前对脐。所谓丹田,即在脐内和命门穴之处)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调节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
腰脊控制着腰的松沉直竖和左旋右转,并使腰的旋转幅度合乎生理上、技击上的要求。练拳和推手都应时刻注意腰 脊命门穴的枢纽作用。
腰部的左旋右转,须轻松灵活,用意识引导的行气运劲由腰脊达于四梢。因此,古典太极拳论要求在练拳或推手时刻刻留心在腰间”。腰力 运用得当,既有助于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于内劲(行气运劲)运转的充足和集中。
尽管陈式太极拳四肢动作缠绕转折,缠丝劲很显明,但对腰部要求做到松沉直竖、微微旋转,不使摇摆失中,不使旋转幅度过大。以免手足运转无定向、不灵敏。
腰轴旋转幅度过大,身体和四肢动作就失之太过,太过或不及,都不能发挥整体劲的作用,推手时也易于授人以隙。
裆, 指的是会阴穴(两便之间)部位。裆部两胯根要松开撑圆,腰与胯的旋转是一致的,如果两胯根不松开,胯的旋转就不灵活,腰旋转的灵活性就会受影响。迈步时, 实腿一侧的胯根随转腰的方向先微旋内收而下沉,这一侧的腰肾也微旋而落实;这一侧的小腹也在丹田内转”、气沉丹田”的内动下而觉得充实;这一侧膝关节 负担量加大,腿肌也由松而紧,而达到实腿稳固有力,似乎不可摇撼。既加大了运动量,也使虚腿迈出极为轻灵善变。
动势时裆要开,成势时裆要合,裆不开则腰腿动作不灵活。动势时虚腿迈出,两膝盖分向相反方向前挺,这是开裆,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裆不合则骨节松而力不聚。成势时塌腰落胯,两膝盖微向内合,这是合裆,而两胯根仍要松开撑圆,谓之外合内开”。
成势时,顶劲领好,腰劲塌下,两膝微向内合,裆劲沉着合住,两胯根撑开撑圆,脊柱节节松沉直竖,虚虚对准,骶骨有力,随着呼气而膈肌下降,吸气时聚于胃部之 内气,随呼气而气沉丹田”,这时带脉充实膨胀,自然形成重心下降,小腹充实,冲脉气旺,臀部之力贯到足跟。手臂之内劲前发,腰脊命门穴似有后撑之意,两 腿则前腿弓、后足蹬,腿劲似植地生根。上下、前后、左右对拉匀称,身法中正,支撑八面,周身团聚,劲力集中,姿势沉着稳固。
逢发劲动作时,腰裆劲由松沉转为浅弧形略微(外形上不易看出的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自然地催动劲力由脊背达于手臂浅弧形地略微向前上 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这种腰裆劲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送去的练法,与两臂的发劲动作是一致的,运用在推手上容易使对方失去平衡、脚跟浮动。
腰裆不松不活,内劲运转时就会迟钝,腰不塌下,裆不扣合,手臂就会显得不是沉着松静,而是飘浮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