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的拳所云: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变化万端指的是技法,理为一贯指的是内劲。技法可以由老师传授或拳友之间相互切磋,也可以观看别人演练时偷偷铭记揣摩,待锻炼成熟后即可应用。内劲是人体所能释放的能量,也是人体自身的功力,劲与力是属于同一个范畴,劲是力的升华,力是劲的基础。内劲的锻炼必须在老师指导下,遵照正确的训练方法,经过自己长期不断地刻苦锻炼后,逐渐生成出来。以太极拳锻炼对内劲生成过程,必须先经过摧僵化柔,然后再能积柔成刚。内劲的锻炼质量是根据各人的身体条件而定,每个人锻炼的结果不可能一个样,但只要能刻苦锻炼总能出成效,所有一代宗师的高深武功,都是通过长期刻苦训练而来。
在搏击艺术中,技法是方法问题,而内劲是功力问题,技法与内劲既不能混淆,又不能分开,两者必须结合使用不可缺一。任何技法中必须贯注于内劲,才能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技击效果。如果不练内劲而光对技法练得相当成熟,招式也使用得很漂亮,这是无内劲的招术,练到最后还是花拳绣腿,与人交手时非但打不动别人,而自己却不经一击。反之,如果只练内劲而不练技法,虽功力长大了,而这是无招术的功力,若与人交手时,就不知道化与打的方法,也不会掌握击打的时间、角度、部位、方向问题,只能是盲撞乱打一通,那同样是击人不妙。用现代人的说法,技法是搏击艺术中的软件,内劲是搏击艺术中的硬件,硬件与软件必须组合使用才能奏效。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前辈拳师们明确指出在练拳架招式的同时,必须要结合训练内劲,内劲训练也称功力训练,任何拳术都有它的内功心法和内劲的锻炼方法。唯有技法结合了浑厚的内劲,在与人推手或交手时,才能实现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目标,只要技法运用得当,内劲一经猝发,即能将人轻飘飘地击弹出丈外,或震透其内脏并伤其筋骨,让人胆战心惊!这才能称得上为中国功夫。
二、技法的变化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为八大手法;进、退、顾、盼、定称为五大身法、步法及眼法,总称太极十三势,也是太极十三法,其核心为守中用中的(中)。对称内形为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其核心为轻灵的(轻)。八大手法应有八八六十四种变化,例如手法中的按法,就可变化为双按、单按、正按、侧按、左按、右按、前按、下按等。再如靠法的变化,有肩靠、胯靠、背靠、左靠、右靠、前肩靠、正肩靠、后肩靠等。另外在手法与手法之间的互相变化,例如由掤变为捋、由捋变为按、由按变为采、由采变为靠等的变化。腿法和身法也有许多变化,例如腿法的使用,又可分为踢、撩、蹬、踹、摆、插、套、勾、扫等。身法中有纵、横、高、低、进、退、返、侧等变化,其中如闪展、腾挪、进退、转翻、纵跳、窜崩、扑压等都是身法的变化。眼法是众法的灵魂,也是武术家的精神所在,既能左右顾盼观察来势,又能对敌起一种威慑作用。步法为一身的根基,定位时靠步法,非定位时亦靠步法。无论手法、腿法和身法的变化,均依赖于步法的配合。
所有技法都必须是手、眼、身、法、步的综合协调,行拳的灵活与不灵活在于步法,发劲的稳沉与否也在于步法,太极拳的散打训练中是很注重步法的灵活多变,所以才有三分手法,七分步法”的说法。技法在应用时可以千变万化,变化的根据是随着对手来势的变而变,技法在实际应用时的变化,还可以运用兵法中的声东击西、指左打右、直来横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假虚实,纵横高低等变化。技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变化万端,变与不变的原理,是来源于易经象、数、理的哲学思想范畴,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求发展,太极拳也如此,在推手或交手中谁能善于变化,谁就能掌握制胜权。太极拳技巧的运用除了全身协调和技法熟练外,还要靠自己的智慧和灵敏的知觉功夫,先要摸清对手的虚实,决不盲目出手,能知己知彼,然后能快速变化,时时处处必须抢得先机,就是将被动变为主动。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应在不动中去感知对方的动静,也是以静御动。
技法是攻防技击的方法,也称为术法,拳架动作的一招一式称为招式,所有招式中都必须含有攻防技击的方法,这就是招中有术,也称招中术或招术。招术的锻炼是由大到小,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从大圈练到小圈,再由小圈练到无圈,其实无圈亦有圈,此圈极小而已,至此阶段即为无招,所谓无招胜有招”。凡是搏击竞技艺术,如太极、少林、形意、八卦、劈挂、通臂等拳术,包括擒拿、格斗、摔跤等,其拳势招式中都有术法的内涵,即招中有术,也称实招。在技法的变化中也有虚招,这是转移对手注意力的一种方法,虚而实之,实而虚之,但虚招中同样有术的含义,而且还讲究一招多用。虚招不等于空招,虚中有内涵在,空是空洞无物,例如目前所普及流行的全民健身活动,象太极拳操、太极剑舞、扇子舞等,只是随着音乐节奏而舞动手足,从外表看象是武术的招势,其实招势中没有攻防技击的术法内涵,这叫空招,是招中无术,所以只能称做拳操而不能称为拳术。
三、内劲的形式与类别
知道了内劲与技法的关系,就不会将两者再混淆不清。就按太极拳八大手法而言,如果没有内劲的贯注,只能称做是单纯的招法或术法,例如掤法、捋法、挤法、按法、采法、挒法、肘法、靠法。有了内劲的贯注,才是招术与内劲结合而成为各种不同的劲别,例如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也称为太极拳基本劲法。任何技法必须贯注以内劲,才能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技击效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内劲在明暗长短形式上又分为明劲、暗劲、化劲三大类。明劲也称长劲,动作起落转动明白顺遂,劲力和意念绵绵不断,有延长放远的作用。暗劲也称短劲,外形动作较小,劲力攻击距离较短,力透对手的筋骨及内脏,具有突然性及爆发性。化劲是化解对手向我攻击的一种劲力,动作以轻柔而顺势牵引为主,完全以神意及气势运行,是意念与全身内外高度协调的结果。从上述三类内劲中又可分出许多不同形式的劲别,如沉劲、合劲、开劲、拿劲、承劲、定劲、寸劲、截劲、提劲、问劲、喂劲、冷断劲、弹抖劲等。其中沉劲是松沉下按之劲,合劲是凝合聚拢之劲,开劲是打开分化之劲,拿劲是拿锁控制之劲,承劲是承转接连之劲,定劲是钉住控定之劲,寸劲是起收突发之劲,截劲是堵截化解之劲,提劲是上领提引之劲,问劲是试探询问之劲,喂劲是在教学时为学员提供适当力度,犹如给婴儿喂奶的劲法,冷断劲是迅猛冷绝之劲,弹抖劲是松弹抖击之劲。上述所例举的劲别,都属于内劲与技法相结合的基本劲法,是在各种不同招式和不同技法的运用中,以内劲贯注而形成的各种劲别。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内劲在结构类型上可分为六种模式,即为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称为六合劲。尽管内劲在表现形式上名目众多,但都离不开这六种结构模式,根据不同术法结合不同结构模式,以内劲贯注即成为各种劲别。此外还有浑劲、懂劲、听劲、硬劲、刚劲、柔劲等说法。初学者不可能懂得各种劲别和劲的层次,所以使用的都是浑劲,这也是必经之路,通过不断锻炼就逐渐对内劲有了认识,这称为求懂劲的阶段。懂劲就是要知道自身的劲别,还要知道对手的来劲,要了解对手的劲,那就要锻炼听劲,听劲并非用耳听,而是锻炼手臂肌肤的感知能力。硬劲是直接使用的刚硬强攻之劲,太极拳中一般不适用,刚劲是沉重刚猛之劲,以攻击的一瞬间为用,柔劲是柔绵圆润之劲,适用于化解及防守。刚不等于硬,刚中也不可无柔,柔不等于轻,柔中也不可无刚,太极拳的内劲讲究刚柔相济,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所谓: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四、内劲的蓄发
蓄劲,就是能量的积蓄和聚合;发劲,就是能量的释放和猝发。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太极拳锻炼有含胸拔背”和一身备五弓”之说,其实拔背就是为形成身弓的方法,加上两腿脚和两手臂的曲蓄便形成了五张弓状,五弓状态就是张弓蓄劲的过程。身是一张弓,脊椎就是弓弦,架箭拉弓时下弦根部在长强,上弦根部在玉枕,中间箭矢拉力支点在夹脊,夹脊一松箭便放出,是谓力由脊发。”发劲时必须是五弓齐发,身躯部位松沉由含胸拔背而变为尾闾中正及胸宽腹实,四肢也由曲蓄有余而变为伸展,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在求直中仍应留有微曲余地,这就是内劲蓄发的全过程。蓄劲是外虚而内实,是敛、是吞、是吸;发劲是内虚而外实,是放、是吐、是呼。古人云: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神奇”。内劲的猝发在于一瞬间,又是全身上下内外动作的协调一致,太极拳发劲讲究的是整体劲,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是发放整体劲力的外形要求,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内形要求就是意念、内气、劲力的内三合,应与外形动作完美结合,一气呵成,才称为整劲,否则便成散乱。
古人又云;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这都是形容内劲蓄发是在一瞬间的快捷程度,内劲蓄发也象电闪和雷鸣那样迅猛,电光的一闪与雷鸣声紧密结合,使人惊心动魄!太极拳内劲的猝发也象雷鸣电闪可以结合发声,称谓哼哈二气”,此声必全由丹田发出,因为丹田既是劲源又是声源,凡是唱歌唱戏都必须是丹田发声。根据动作的纵横曲直,发音也有高昂与短促之分,使形与声合一而对外界事物产生共鸣,这也是一种以声夺人的方法。劲力发放时由于各人个性和锻炼习惯的不同,各人所发声音也不尽相同,一般发音如;哼、哈、咳、嗨、业、噫、吭、呵等。有人比喻太极拳发劲象木匠师傅打木榫,要入木三分,就是要求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李亦畲的撒放秘诀就阐述太极拳的运劲和蓄发方法,为擎、引、松、放四字,拳诀云;擎起彼身借彼力(其中有灵”字),引到身前劲始蓄(其中有敛”字),松开我劲勿使曲(其中有静”字),放时腰脚认端的(其中有整”字)。太极拳的劲力由内部发出,故称内劲,在蓄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在擎、引、松、放四字中,又包含着灵”、敛”、静”、整”四字。太极拳所使用的是一种内击力,这与外家拳的用力不同,外家拳所使用的是一股冲击力,蓄发必须收得紧冲得直,发力就大,其外形动作的幅度也大。太极拳讲究的是挨着何处何处发,而且在粘住对手顺着圆弧形线路任何一点,毋须将手收回处处可以将劲力发放,所谓头、手、肩、腕、肘、背、腰胯、膝、脚全身九节劲,节节可发人。
五、内劲的训练
太极拳内劲训练也称功力训练,训练方法同样分单练和对练两种,训练内容除了走架外,可以将拳架的一招一式分拆,作单式发劲训练。例如斜飞式、揽雀尾挤、按、搂膝拗步、白蛇吐信、撇身捶、搬拦捶、金鸡独立、野马分宗、玉女穿梭等等,都可以作为单式动作训练。有些拳架招式在走架中仅有右式或左式,而在单式训练时就必须左右兼练,单练又分定步和活步两种。单式动作的发劲训练必须有呼吸配合,应掌握蓄吸发呼规律和招式的攻防含义。一吸一呼,一蓄一发,一化一打,柔化刚打,发劲用刚时应将劲力控制在一点,并掌握时间在一瞬间,象雷电一闪即逝。待训练有素时发劲应呼呼有声,自我感觉能轻松自然地发出劲力,凭空发劲的单练,还属于知己功夫,所以还必须进行双人对练。对练方法是一人喂劲给另一人发劲,相互对换,凡是能单练的招式均可双人对练。对练发劲更能增强功力,而且还能锻炼知人功夫,并可检验自己功力的增长程度。太极推手是双人对练的主要内容,各种劲别都可在推手盘圈中得到体验,尤其对听劲、化劲和粘连劲的锻炼必须通过推手才能获得。太极推手是属于太极拳专门的一项锻炼内容,四正推手是由掤捋挤按四法组成,四隅推手是由采挒肘靠四法组成,何论运用化劲或发劲都必须在盘圈中进行。
力与内劲的区别
力的表现是克服外界的阻力,可以以一定的数量来显示。人体由于肌肉的收缩,使关节屈伸而产生了力,而这种力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人的力量是由肌肉收缩克服外界的阻力做功表现出来的。力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中的每一种要素对一种力量来说都只有一个数值。而内劲虽一样具有力的特征,但它强调的是力的变化,在作用于外界的物体上时,其人小,方向、作用点都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根据物体对自己的作用力情况进行不断调整的。同时劲在人体内还强调肌肉力量的相互制约即一种控制力,表现为人体中肌肉力量的同时多向性,不只一种单向力的出现,而是相互制约的多向力的出现。因此内劲在人体中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力,而是多种力,还表现为一种神经反应。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来看力与内劲的区别,例如一重物从人的头顶处下落,当人用手顶住此物体不让其下落砸向自己的头部时,必须用至少等于重物重量的力向上顶住才能不让其下落。这时就可以看出力F1的大小是等于重物的重量G,力的方向是向上,力的作用点是物体的底部。这种力就是人的一般的力量。图(1)。而用内劲时,就要首先判断重物下落的力向,然后朝与重物下落方向的横向或斜横向用力拨开物体,改变其下落的路线,而且还要保持自己的稳定。这时可以看出内劲首先表现的是力的方向上的准确性,这就需要神经反应的灵敏,其次可以看出这时所用的拨力F2并不要与重物的重量相当,只要有克服其在横向上的惯性力就可以了,最后可以看出内劲不仅是移开了物体,还要有控制自身稳定性的力F2'的存在,表现多向力在人体的出现。
因此可以看出、内劲是人克服外力时,肌肉在神经反应灵敏的状态下所做的合乎省力原理下所发出的力,即产生力学的合力或力偶的效果,同时还产生一种维持自身平衡的力,这种肌肉根据不同情况而协调发出的多向的省力的力就是所谓的内劲了。
力与劲在特征上对比表现出,力的单向性与劲的多向性,力的不易变性与劲的多变性,力的单个性与劲的多个性。如果力讲的是克服外力,劲讲的就是改变外力的路线。
也可以说力为有形,可量化,劲则无形,是变化的;力是方的即力的方向性明确而劲足圆的即劲的方向是弧形变化的;人体内务肢体的肌肉力量分工明确,是分散的,而劲力讲究各种力互相的联系作用,是身体内力量的聚集,所以力散劲聚;力的应用往往使人体的重心不稳而浮起,而劲力的实施是多向的力量运用其中必然包括维持平衡的力,因此重心是稳定的,表现为沉稳,即力浮而劲沉。
内气与内劲的联系
练出太极拳的内劲就必须从内气的练习开始,这是太极拳的先辈们总结出的经验之谈。从练太极拳开始就与内气发生不可分离的关系。《十三势歌》中有转变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练太极拳时对内气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种劲法,它就是在意识的指导下的内气流行与外形内缠外绕合一的螺旋运动”。杨式太极拳的内劲就讲究人体 气圈的运用,通过盘架子培养元气使之渐充.浩然之气便可由会阴周围升腾至百会周围,将胯、腰、肩三道气圈由中线向左右分隔,形成六个半径圈。浩然正气粗大,促使右肩之半径圈向前下转便能发出拉内劲。浩然正气平向前移便可发出挤内劲。”
太极拳的发劲练习程序一般先从基本动作练习达到基本协调后,这时一般认为内气能够贯通了,此时的运动则产生了质量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渡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即达到古举谱中说:"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宋骨肉臣'也”的意识指挥状态,内气贯通使肢体成为系统的运动体系,一处动,百骸皆随,一处静,全体皆静。这种依赖内气的联系作用把肌肉的运动协调起来,而用于肌肉劲力的施展的过程就是内气与内劲互相依赖和作用的过程。
图老师小结: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对太极拳的内劲应该有了充分的了解了吧,内劲的练习不是短期能做到的,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有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