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历来许多拳师都把拆拳讲劲”视为秘不外传的珍宝。我有幸、有缘于文革”期间,跟随陈照奎老师学拳,得到先师的厚爱,从而获得这方面的真传。1974年冬季,我到郑州第四次跟陈照奎老师学拳时,6名正式学员中,只有我一个人是从河北省来的,其他师兄弟都是郑州的,他们白天要上班,每天晚上7点至10点老师教拳,白天我们和老师都休息。当时我向老师请求,我交双份学费,是否可以在白天给我拆拳,讲每招每式的用法,老师答应了,安排每天上午9点至11点给我拆拳,等于给我加餐吃小灶。每天拆一个式子,每学期两个月,连续两个冬天(1974年拆一路,1975年拆二路)。1977年、1979年、1980年,老师在我家居住期间又给我改拳讲解动作和技击用法一次。回忆起来,这段时间使我的拳艺有了一个飞跃的进步。
拆拳讲劲”既是拳家轻易不传的秘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了避免此技的失传,为了弘扬此技,造福人民,在广大的陈氏太极拳传人中间予以传授,还是必要的。
劲力运化解析(拆拳)
第一式 预备式:立身中正,肌体放松,神态从容,以静待动,体现一个中定劲。可多站一会儿,自察身法、步法、手法、腿法,以及周身松掤劲,是否处处合乎拳法拳理,然后再起动。
第二式金刚捣碓:(六个分解动作,至少含25个劲)
动作一
(1)接应左前方来敌之右臂,双腕自左而右化;
(2)打前防后,抖腰掤肘;
(3)左逆、右顺合劲(拿法);
(4)合住对方手肘,向左前掤出。
领悟要点:假设敌方承我左前方,出右拳向我进攻,我先以掤化劲使来劲落空。起时,两手自右而左,再自左而右螺旋上升,身子下沉,两手提至胸前,两腕背往上掤,重心下沉,有上就有下,一动无有不动”,阴阳对称,阴阳相济。两上两下”:上升的劲点;一是顶劲,二是两腕上升的掤劲;肘坠、肩沉、往下松。如不下沉,屈膝下沉,不能前跪、后蹶。在上身中正的前提下,下沉、屈膝、松胯。
掤化是为了先试他的劲力,能合则合住他。合住其手肘之后再加一个掤发,如来力甚大,合不住,再走第二个动作:捋。合,要求两手的距离为一小臂宽,外形和内劲要完美统一。
动作二
顺应来力,走捋。(捋不住时,走塌外碾劲。)
如练单式:练 退步捋,快慢兼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领悟要点:接动作一之(4),敌劲弱则败;对方来劲大,合不住就走捋,这时要含胸塌腰,下塌外碾,让其劲力落空,要顺势借力,胳膊要撑圆,左肘要成里合肘下坠,避免合不住时,敌方打我肋部。右肘外掤,可加大劲力。掌的力点:左掌在掌根,右手在鱼际。
所谓下塌外碾”一定要走下弧,不能平着捋,一定要下塌,意念力要塌到他的脚跟上去,他往上拱,接着捋他,左手逆缠变顺缠,右手顺缠变逆缠,右手领劲,左手下塌,像压路机一样,又要沉,要旋转地往前外滚动,又要走下弧线,逢捋都是下塌外碾,若掤不住,说明对方来的劲很大,不能光走手,胸腰要有变化,一定要含胸塌腰,丹田带动,向左旋转,并顺势开脚。
动作三
(1)上引下进走大捋;
(2)上捋下提膝,(膝击其胸、肋、腹、胯等部位);
(3)上捋下蹬;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4)或上捋下插;
(5)或上捋下套;
(6)或上捋下踢;
(7)右捋左肩靠;
单式:上引下进。走上步捋。
领悟要点:当我捋时,他还要进攻,若他身体已贴近要靠我,我上面走大捋,下提膝,顶他的腰、胯、膝,甚至肩窝、肋部。脚可以蹬他膝盖或腰胯腹,意念是要有四个劲,根据情况,可以蹬(如果他脚偏前),也可以走套;可以插,可以踢。双手走右捋时,还可以走左肩靠。
动作四
(1)右手反拿;
(2)左手管其肘;
(3)掤其左肘(击其腹部、肋部);
(4)左肩靠;
(5)左膝扣(用摔法)。
单式:进步靠加双手反拿(合而后以)。
领悟要点:当我走大捋,他不得劲,如他要往回撤,顺着他的劲,趁他往回撤时,反拿他的反关节,左手管肘,右手管手。如果他胳膊直了,就把他发出去,不直就合住他的肘。左肘一定要掤,他如果走靠,左肘可以击打他的肋部,要突出右掌根,右手逆缠变顺缠,反拿。
动作五
(1)左手撩击其上三角区;
(2)右手戳击其下三角区;
(3)右脚踢其根节,三个劲同进到达;
(4)左右手上下合住其左(或右)手肘(反关节,右托左扣);
(5)突出左肘,必要时以左肘击其肋。
单式:上中下三盘同时并取,练习三者同步到位。
领悟要点:体悟此拳来之欢迎,去之欢送”之顺势发力的特征,即所谓顺其势,借其力”、借力打力”。上中下三盘同时并取 ,右脚可离地踢其膝盖,练时要走弧。左手逆缠变顺缠,以肩为轴撩出去,右手顺缠戳出去。左手收回扣在右小臂上方,右手上托,这、是合劲。左肘要掤出,指尖、肘尖向前,他如靠,用左肘击其肋。
动作六
(1)右拳前冲(击向对方之胸、下颏、咽喉);
(2)右肘迎门肘(又叫穿心肘);
(3)提右膝击其腹部;
(4)肘采脚跺,左手反拿,上下合击。两上两下。
领悟要点:先合,准备冲拳。内劲是收腹、吸气、松胯、提肛。凡是合的动作,内劲都是如此。合的外形是握拳。
下盘五趾抓地,上冲拳至口鼻前面。上冲拳与下提膝一定要同时击出。两上两下,右拳上冲,右膝上提,左手下列,右胯下沉。先上冲拳,跟着是肘击,这肘叫迎门肘,也叫穿心肘。
然后,右肘下采,拳往下击,左掌上托,是合劲。顶劲上领,拳往下击,脚下踩,跺脚不光是为了跺他的脚,也是加大右拳下击的力量(作用力)。两上两下,阴阳对称,有上有下,合击。
劲”与力”的区别
在习练太极拳时,什么是力,什么是劲呢?抛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力不说,就人体而言,力是人出生后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肌肉纤维变得粗壮,肌纤维变得粗壮,肌纤维收缩拉动骨骼而产生的。这样的力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在习练太极拳时,我说这样的力是笨力、拙力,或称蛮力,是死力气。因为这样的力在大小、速度和方向等方面都比较单一,缺乏变化的灵活性,两个人用这样的力来对抗,当然是蛮力大的一方占优势。然而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在技击中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所以对太极拳习练者来说,我们不用这样的蛮力,我们要用劲,所谓的劲是指通过对自身的生理结构的调整,使身体自然放松,并运用对拉、开合、螺旋缠丝等科学的调整,结合速度控制,从而产生出超强的击打效果的体能释放。不同层次的太极拳习练者,对劲的掌握是不同的,只有通过坚持不断的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渐的领悟太极拳中劲”的妙处。
练习太极拳首先讲究的是松、活、弹、抖,顺其自然。太极拳的力量”是速度产生的力量,而不是肌肉的蛮力,如果过于使用蛮力,就会动作僵硬,肢体笨拙而不松不活,影响发力的速度,没有速度就找不到上下、左右或前后的对拉的感觉,就没有弹性劲。至于抖劲是在肢体放松后,将重心和劲放在准备发力的相反方向,然后通过蹬腿、转身、扭腰、送胯将劲发到一个点上,同时还要在相反方向的某些点上瞬间形成对拉,速度越快,对拉震出来的抖劲就越大,而不是像一些太极拳习练者故意去绷紧肌肉晃出来的那样。如掩手肱捶,将劲先蓄于右腿,右拳合于右身,左手前掤左腿掤圆,内劲提至百会”,然后裆走后弧将劲移到左腿,右膝外张与左膝形成对拉前冲,左肘顺身体后击与右拳形成对拉,用下沉与百会”形成对拉,内劲一沉到底与顶劲对拉,几个对拉动作要求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并定位,会听到嘭”的声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联系过程中任意的放松,这种情况在太极中叫丢劲或劲散,虽然没有用蛮力,但连劲也没有了,丢不是松,一旦丢劲就失去了太极拳要求的八面支撑,看起来拳打的轻松自然,其实身体各部位不能协调配合,整体就像一个没有充满的皮球,没有任何的弹性可言,在这种状态下一旦和人搭手,不是感到看不住对方,就是感觉周身不稳,就难免出现身体僵硬,拙力再生和对方顶劲,这样就违背了太极拳的外走弧线内走螺旋的身法。如白鹤亮翅,将身体放松下沉,重心落于右腿,左脚虚步点地,右手上掤与右胯的下沉形成对拉,左手下按到左胯前与左膝形成对合,与此同时,左右手也形成对拉,两手与背形成对拉等。形成了典型的太极拳中支撑八面的圆形掤劲,同时也形成了身拉五弓的对合劲。
总之,在练习太极拳时要自然放松,既不能没有劲,也不能使用蛮力,要周身配合,内力协调,就像陈鑫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太极者,阴阳也”,太极不过阴阳浑论耳”。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就是阴阳并存,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有前右后。不管是练拳还是与人搭手,动作起来都要有它的正反面和里外面,在发劲时,就象爆竹炸响的瞬间,通过速度巨变将劲发出。蓄劲是为了发劲,发劲的同时又要蓄劲。这样的力”是太极拳中活的力”,可变化的力”,也就是太极拳中的劲,是我们习练太极拳所要得到的劲”。
图老师小结: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应该明白怎样见招拆招,太极拳的修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坚持不懈,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终难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