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到底怎麽说?
然而,事实上这些说法并不见得正确。在孩子到底多大才能够单独留在家中这个问题上,法律条款有意识得模糊,因为有很多其它的变量需要考虑在内。多伦多儿童援助协会接纳服务处的助理负责人DaveFleming这样说到。有关儿童保护的法律在各省都有不同,但卑诗省也是一样,法律没有规定儿童可以单独留在家中的特定年龄。
安大略省儿童保护法的名称为《TheChildandFamilyServicesAct》,与此话题相关的内容是,让16岁或以下的孩子独处时,监护人必须提供当时情况下适当的监管和看护。简单地说,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16岁前,都应该对他们的健康和安全负责任。根据法律,我们有义务提供足够的监护。而所谓的适当,所谓的监护,该法律条款中都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所以,谁来决定是不是适当?谁来决定有没有监护呢?
是我们为人父母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当然,我们最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孩子在你离开时出了任何问题,你就可能遭到刑事起诉。还记得5年前加拿大日裔女子滕井玲被判两项误杀罪成立而被判八年刑期的新闻吗?2001年5月,发生惨剧前,她已和孩子们的父亲分手。当时,她的学生居留证已经过期,又刚认识了一个住在附近的男子。她留下分别才一岁和3个月大的孩子去找那个男子,以为只是去一个晚上。但第二天没有赶上巴士就留下,一天变成两天,这样就过了一个多星期,她说一直相信孩子们不会出事的。可当她终於回家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已经死去。她其後弃置孩子的尸体不谈,单只是如上把孩子扔在家中的行为就如她自己告诉假释委员会那样,幼稚无知以及自私。
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常见。一般社会工作者判断家长是否忽视儿童的时候,会寻找诸如家庭环境是否脏乱差,孩子是否被安排做不适合年龄的工作,比如不到10岁就要烧饭做菜等等。
显然,避免孩子出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让10-12岁以下的孩子在曼尼托巴省长大。曼尼托巴是全加唯一一个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必须时刻在直接的监护之下。然而,要做到这些恐怕并不容易。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有14%的5-12岁儿童平均每天独自呆在家里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有报道称在加拿大情况也很类似,这就意味着有将近500万加拿大儿童一天中的部分时间是独处的。
孩子决定一切
所以,孩子可以独处的年龄不是取决于法律如何规定,而是取决于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当然,你不可能要求两岁孩子做12岁孩子该做的事,但年龄介於两者之间的处理方式,就要看孩子本身了。比如,同样是11岁的孩子,有人极其享受独处的时光,有人则闻独处色变。父母了解孩子,应该可以预期孩子的反应。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同样的方式,家长们也可以知道孩子能够独处多久。一个8岁的孩子可能觉得tuLaoShi.com你去楼下信箱取信的10分钟对他来说完全没问题,但如果你让他自己在家待1个小时,他就会大哭给你看了。一般而言,8-9岁的孩子,如果心理较为成熟,则家长可以试着白天的时候让他在家中独处个几分钟;而10-11岁的孩子,则可以尝试放学後自己回家,等1个小时左右直到家长下班;大多数12岁或以上的孩子可以晚上单独留在家中几个小时没有问题。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家长们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个别情况做出决定。
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在你决定这样做之前,先跟孩子沟通。如果孩子告诉你说,他或她不喜欢这样,相信他们,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当然,也有孩子迫切地渴望独立,他们可能会因为你想这样做而兴高采烈。别着急,你还是需要以渐进的方式让孩子慢慢适应独自在家的状况。首先你可以试着出门几分钟,然後10几分钟,然后20几分钟,每次回家都记得与孩子沟通,谈谈他独自在家的感受。如此几番下来,你对孩子的适应能里就有了大概的了解;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了自信和技能。这些技能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孩子需要知道如何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联系到家长。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忙,奶奶就从中国来加拿大帮忙带5岁的彤彤。一次,奶奶到公寓楼下签收包裹的时候,因为怕抱孩子麻烦就把彤彤一个人留在家里。就这当儿,彤彤哭着打电话给妈妈,声称自己吃了充气玩具上的塑料膜。这里不是讨论奶奶把孩子自己留在家中对不对,而吞食塑料膜的事情後来也证实是虚惊一场,但孩子能够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给妈妈打电话就是一件值得赞许的事情。
孩子独处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决定让孩子单独在家的同时,家长需要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安全计划,教导孩子一一学会,并且贯彻执行。
制定安全计划
无论孩子多麽懂事,都会需要家长的监护。加拿大安全委员会(CanadaSafetyCouncil)主席EmileTherien提醒父母,适当的监管还是非常必要的。这不是要求父母一定在孩子身边,遥控也是一种方式。无论你的孩子6岁还是16岁,独自在家的时候,都需要一个负责的成年人的监管。她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种被监管的感觉。要实现这种感觉并不难,比如定期的电话检查,或者麻烦要好的邻居帮忙。
加拿大安全委员会还专门出版了一个小册子,名为《AtHomeonMyOwn》,介绍孩子独自在家时如何防止问题发生,如何处理各种状况等等。如果想要获得这本小册子,可以将一个写有你地址的9"x12"的信封(附96cents的邮资)寄往CanadaSafetyCouncil,1020ThomasSprattPlace,Ottawa,ONK2K5L5.
举例而言,家里着火的话孩子应该知道如何拨打911;接电话时应该讲说爸爸妈妈不方便接电话而不是爸妈不在家;父母不在家时不可以玩炉火这样的危险用品等等。
如果你以为给他们讲一次他们就能够记住,那你真是异想天开了。一位妈妈无可奈何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们夫妻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11岁,他们无数次告诉孩子如果家里着火,第一件事就是逃到室外。可就在他们实行演习的时候,两个孩子还是冲进了地下室。他们坚持说要先把楼下的金鱼救出来……
这可以理解成是孩子纯真的一种表现。但有些不听话的孩子,就需要格外地三思而後行了。如果你在家的时候,他都做不到写完作业再看电视的话,你就要好好想想你不在家的时候他会做些什麽了;如果你在家的时候,孩子们之间就你一言我一语争吵不停,那麽基本你也可以预期,你回家的时候看到鼻青脸肿的景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第一次把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家长需要清楚的向孩子解释你要去哪里,你会在那里待多久,以及你的联系方式。离开后,要记得不时打电话回家询问一下状况。幸运的话,你和孩子都能够享受一些独处的时光。
相关阅读:
训练宝宝独处的9个方法
【导读】不愿一个人独处的宝宝,我们往往称他为跟脚的孩子、缠人的孩子。这种行为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有的,只有极少数孩子没有或少有。
独处能发展宝宝的特质
【导读】当宝宝独处时,他会跟着自己的步调去完成工作,没有大人的催促、没有额外的帮助,他可以充分经历“享受工作—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或求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有机会尝试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或是判断状况决定求援,而且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这正是迈向自主的第一步。
“独处”的孩子“不孤独”
【导读】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
论坛热议:
多给宝宝独处的时间
宝宝“难缠”?培养宝宝独处
12不愿一个人独处的宝宝,我们往往称他为跟脚的孩子、缠人的孩子。这种行为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有的,只有极少数孩子没有或少有。
孩子为什么不愿独处?
有许多心理原因,比如:缺乏安全感;一个人有些游戏(如拍大麦、拉锯等)玩不起来;听的故事没讲完;有要求无法表达(如要大、小便,要喝水等);有话想说没有人听;搭积木老要倒,没有人帮忙等。在众多原因中,缺乏安全感是主要的。
对待这样的孩子,可以试试用以下一些方法:
1、向他保证你一定马上回来。可能他以为你离开了,就不回来了,他就不安全了。可以和他玩一些关于物体永久性的游戏,让他知道一个东西(如一个小熊玩具、一个茶杯、甚至于一个人、你),虽然他没有亲自看见,也还是在那里的。妈妈走了,也不会消失,还会回来的。
永久性的游戏可以这样做:玩捉迷藏(藏在门背后、沙发后面等);玩找失去的球(把一只乒乓球当他的面滚到一只布袋里);玩盖布下找娃娃(把一个小娃娃当他的面用手稍盖好),然后跑出来、当他面掬出球来、打开盖布抱出娃娃来,让他懂得东西,甚至人,暂时看不见,并不等于永远没有了。懂了这个道理,你离开一会儿,他就不会跟出来了。
2、离开的距离逐渐加大。开始还在屋里他看得见的地方,拿个针线盒子、擦擦桌子,再到屋子外面干点事。
3、离开的时间也逐渐加大。一开始只一两分钟,渐渐五六分钟、七八分钟,这中间对他说着话,让他认为你还在附近。
4、你最好在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对他说:"你的积木(或什么别的东西)搭(玩)得真好,妈妈出去拿一把芹菜来摘(这句话他可能不懂,没关系,也可以说别的),马上就回来噢!"这样,让他思想有个准备,会好得多。
5、说话时,语气要平静而坚定,不要批评,因为这不是他做了什么错事,是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行为。
6、不要向他表示厌烦:"哎,这孩子真没办法,老跟脚",否则他会以为你不爱他,他更要跟你了。
7、在一起玩的过程中,他想离开你到别处去拿个东西(如一只小汽车)或到房门边听听楼下的汽车声音,你就鼓励他去,让他离开你。这是很好的锻炼。
8、可以带他到你去的地方(如厨房、书房、卧室等),你看着他先回去,让他知道你在那儿,使他有安全感。
9、如果试用许多办法都无效,也可以让他多跟些时,慢慢地他长大一些了,胆子比较大了,会表达要求了,就不会老缠住妈妈了。
也有极少数的孩子,这种跟脚的行为一直要延续到上幼儿园或学前班,不要太着急,当他与小朋友交往多了,"社会活动"多了,见识广了,这种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了。
不愿一个人独处的宝宝,我们往往称他为跟脚的孩子、缠人的孩子。这种行为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有的,只有极少数孩子没有或少有。
孩子为什么不愿独处?有许多心理原因,比如:缺乏安全感;一个人有些游戏(如拍大麦、拉锯等)玩不起来;听的故事没讲完;有要求无法表达(如要大、小便,要喝水等);有话想说没有人听;搭积木老要倒,没有人帮忙等。在众多原因中,缺乏安全感是主要的。
对待这样的孩子,可以试试用以下一些方法:
1、向他保证你一定马上回来。可能他以为你离开了,就不回来了,他就不安全了。可以和他玩一些关于物体永久性(object peimanence)的游戏,让他知道一个东西(如一个小熊玩具、一个茶杯、甚至于一个人、你),虽然他没有亲自看见,也还是在那里的。妈妈走了,也不会消失,还会回来的。
永久性的游戏可以这样做:玩捉迷藏(藏在门背后、沙发后面等);玩找失去的球(把一只乒乓球当他的面滚到一只布袋里);玩盖布下找娃娃(把一个小娃娃当他的面用手稍盖好),然后跑出来、当他面掬出球来、打开盖布抱出娃娃来,让他懂得东西,甚至人,暂时看不见,并不等于永远没有了。懂了这个道理,你离开一会儿,他就不会跟出来了。
2、离开的距离逐渐加大。开始还在屋里他看得见的地方,拿个针线盒子、擦擦桌子,再到屋子外面干点事。
3、离开的时间也逐渐加大。一开始只一两分钟,渐渐五六分钟、七八分钟,这中间对他说着话,让他认为你还在附近。
4、你最好在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对他说:"你的积木(或什么别的东西)搭(玩)得真好,妈妈出去拿一把芹菜来摘(这句话他可能不懂,没关系,也可以说别的),马上就回来噢!"这样,让他思想有个准备,会好得多。 12
在成长的过程中,独处对宝宝来说有必要吗?当然有!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不仅宝宝能更好地发展出自己的特质,而且父母也能更好地观察宝宝的兴趣与能力哦。
迈向自主第一步
当宝宝独处时,他会跟着自己的步调去完成工作,没有大人的催促、没有额外的帮助,他可以充分经历“享受工作—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或求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有机会尝试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或是判断状况决定求援,而且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这正是迈向自主的第一步。
TIPS:独处3大好处
身体上:宝宝有机会慢慢练习和熟悉自己的身体功能。
心理上:在独处的时候,宝宝不需要太着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慢慢地、充分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情感上:除了有更多专注的感觉之外,宝宝也学会经历挫折和调整心态。
宝宝独处5项原则
“宝宝还这么小,放手让他一个人玩,能放心吗?”这父母最常有的疑惑。其实,让宝宝独处并不等于不理他。简单地说,独处是一种安静的陪伴,父母可以在一旁静静地看书、做家务、观察和欣赏宝宝的游戏过程等,让宝宝在不受到成人干扰的情况下去自由探索。
1. 给宝宝安全感
安全感是独处的基础。要让宝宝知道父母很爱他,会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在感觉烦躁时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拥抱,这样他才会安心地去独自探索环境。当宝宝开始搜寻父母的身影时,只要一个微笑或是轻轻的安抚,就能让宝宝再次放心地回到自己的活动中。
2. 父母愿意放手
独处是宝宝的功课,也是父母的功课。由于对宝宝有着太多的担心,所以父母总是无法放心让宝宝独自呆一会儿。甚至有些时候,当宝宝投入到独处的状态中时,父母反而会因为失去被需要的感觉而怅然起来。现在,请您试着降低自己对宝宝的过度担忧,改掉事必躬亲的习惯,要相信宝宝能够在独处中自得其乐。
3. 尊重天生气质
有些宝宝就是喜欢与人接触,不爱独处。因此,一定要依照宝宝的气质(个性)来安排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当发现宝宝不喜欢沉思、也不爱一个人玩时,不用太过担心,也不要太过于勉强他。多给宝宝一些时间和空间来慢慢练习,让tulaoshi宝宝在无压力的状况下,慢慢体验到独处的美妙感觉。
4. 保持环境舒适
不要因为担心宝宝受伤而让他失去独处的机会。应主动安排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如果是比较幼小的宝宝,还应该保持一个友善而熟悉的空间,让宝宝在此空间中充分活动,随时都能得到想玩的玩具,不受限制地自由探索。当然,在宝宝有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爸爸妈妈。
一个整天处在热闹环境下的宝宝,是没有机会独处的。即便在大家庭里,也要主动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宝宝有机会独处。
5. 允许撒娇依赖
假如宝宝还没有准备好独处,总是跟着你在屋里转,甚至常常要你抱着他,那就满足他吧!等宝宝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才能像充满电的机器一样,有着更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力量。
不同年龄的独处活动
0~1岁
一开始,他会玩自己的手脚,并且因为自己能够控制手脚而感到惊喜。建议在床边放一些色彩鲜明、会动、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让宝宝用身体制造乐趣。等会爬之后,就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尽情爬行。
1~2岁
除了准备一个可以扶着站立与自由移动的安全空间外,也要提供一些会发出声音的玩具。
2~3岁
这时已经开始与同龄人互动,常常是一群宝宝在一起玩。其实,那正是宝宝“在团体中独处”,在进行自己的游戏。
3~4岁
前3年的探索让宝宝掌握了独玩的技巧,他会沉醉于自己所主宰的游戏。此时,亲子共读是很好的活动。共读不是要“教”宝宝什么,而是让他“感觉”读书很有趣。渐渐地,宝宝就会自己拿起书,模仿着大人的语调手势,自己说故事给自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