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说早教第13期 总第13期 作者/小七 嘉宾/张帆
现象描述
宝宝在2岁多,3岁左右的时候会特别执着的问“为什么”,“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水剪不断?”、“为什么天会黑?”、“为什么不能玩剪刀?”、“为什么要去幼儿园?”、“妈妈为什么要上班?”、“为什么小鱼会游泳”、“为什么我要穿衣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问不到的。面对宝宝没完没了的提问,真是要崩溃了有木有?顶住!千万要顶住。因为你此时的做法直接关系到宝宝逻辑思维的养成、学习欲望的激发和思考问题方式建立。
小七解读
通过对1000名2-10岁的孩子日常生活进行分析,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数据统计表明,一天内,孩子们平均对妈妈提问了228个问题。临床心理学家安妮.麦科马克分析,“孩子的大量提问来自于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周围的点点滴滴对他们来说都充满新奇,他们渴望能了解的更多。”事实上孩子的提问,恰恰说明了他们在主动思考,当我们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解答时,他们慢慢出现了逻辑思维,逐渐能够理解,“身体饿了要吃饭,食物能提供给我们营养,让我们变得更高更壮。”;“夜晚过去了白天会到来,是因为地球在转动”......正是通过这一问一答,孩子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很多时候孩子会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提问,或者开启连环夺命追问模式,打破砂锅问到底,其实他们可能并不是想要一个答案,而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交流,他们反复提问的背后或许是在告诉你“妈妈,我想和你多谈谈这个”,或者是在向你传达“妈妈,其实我想怎么样,”,或是“妈妈,其实我不想怎么样。”家长们除了要给出答案之外,还要能准确捕捉到小家伙的弦外之音哦!一般来讲,敏感期通常会在2周、1个月、3个月甚至半年或者一年内消失,当然每个孩子过渡的时间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顺利渡过了敏感期之后,孩子的心智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
小七支招
面对小小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多加鼓励和引导,不要不耐烦或者随便给出一个答案,搪塞敷衍。长此下去,孩子会不敢提问,慢慢被扼杀了求知欲,或者不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好奇、好问、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是非常可贵的思维方式,当孩子提问时,如果妈妈手头有些事情,最好能停下来,先解答孩子的提问,如果不能,也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另外,如果家长确实不知道答案,不要不好意思,或者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家长权威”而胡乱给出一个答案,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对宝宝说“我们一起去看看书吧,书里会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探索未知的领域。当然此时如果能有一套百科全书最好不过了,因为在敏感期,孩子的认知速度是事半功倍的。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也可以适时的反问,比如孩子说“为什么要洗手www.Tulaoshi.com”,你可以问宝宝“你觉得为什么呢?”或许孩子会给你一份充满想象力的答案也说不定哦。而且通过反问模式,可以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如此,家长们如果能举一反三,引发孩子的联想,那就再好不过了。比如孩子会问“妈妈为什么我要穿衣服,而小猫就不穿衣服?”你可以告诉他答案,然后启发引导他思考“和小猫一样,小猪、小狗、小牛、小羊都不穿衣服,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孩子会理解的更加深刻,长此以往,思维也会变得更加开放。当然有些时候,我们也要知道,孩子的提问有时候只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想法,比如孩子会反复提问“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不能看电视?”,如果你跟他解释“如果不睡觉,身体会累啊,会生病啊.......”就错了,直截了当告诉他“睡觉时间到了,必须上床睡觉了!”效果会更好一些。
嘉宾支招
张帆:逻辑是我们的大脑进行思考的规则。如果有人的话不合逻辑,我们的大脑立刻就会发觉。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我们对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概括,综合,推理,并且通过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不同于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非常依赖于语言,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以事物的形象作为基本原料的,而是以语言为基础。艺术家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数学家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当宝宝开始不知疲倦的问“为什么”,对因果关系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时候,表示宝宝开始进入逻辑思维敏感期,这也意味着宝宝的语言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时期的爸爸妈妈们,面对宝宝的追问,务必耐心,在面对一些严肃的问题或者是科学问题的时候,要给予专业的回答。更多时候,可以引导宝宝自己思考并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宝宝答案,这样等有利于锻炼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宝宝问“妈妈,为什么叶子会落下来?”,就可以引导宝宝观察并思考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而在面对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有点哭笑不得,不知怎么应对。这种时候爸爸妈妈要记得,重要的不是回答的是不是正确,而是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给宝宝一个合理的解释。开动脑筋奇思妙想,神话故事会给我们提供灵感,比如“为什么天上会有星星?”“因为盘古开天地的时候,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而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这样的交流可以促进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成长阶梯:宝宝发育指标评测)小七早教方案
学说反义词妈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一些词语,然后让宝宝说出这个词的反义词。比如你说“大”孩子说“小”,你说“白天”,孩子说“黑夜”。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孩子的词汇量,发展孩子逆向思维记忆力以及思维流畅性和敏捷性。谁高谁矮家长准备3-5个高矮不同的小人(如果没有,可以用粉笔、空水杯等代替)。在小人下面垫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积木,使它们看起来一样高。然后让孩子根据所垫木块的多少,判断这3-5个小人中,哪个高,哪个矮。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发展孩子逆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感知能力。
小七早教关键词:逻辑思维敏感期(3-4岁)
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当孩子进入反复提问阶段,说明孩子开始学习思考了,家长要耐心解答,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促进孩子思考。只有当孩子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他才会主动思考,去找寻答案。这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孩子今后在学习、观察、实践等许多方面都是有好处的。而不耐烦的斥责、敷衍搪塞的答案,都会挫伤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形成。
图老师育儿网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要不要给宝宝们早教?
早教是一个很热的话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爸爸妈妈一听到这话就紧张,不进行早教的话,宝宝真会落后吗?五花八门的早教理念,把年轻的爸爸妈妈弄得晕头转向,阅读了一大堆的材料,也许还是难以选择,到底该怎么办呢?宝宝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科学家发现,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存在某些“敏感时期”,此时大脑特别地想接收和学习某种信息。在这些敏感时期,支持特殊活动的神经联系可以非常容易和有效地创造出来。换句话说,当大脑为诸如语言、运动和阅读等活动发育时,存在“机会的窗口”。机会的窗口是会关闭的(m.tulaoshi.com)。对于一小部分活动,一旦敏感时期过去,就没有更多的神经接点出现,机会的窗口将会完全关闭。然而对于大多数活动,学习仍然能够发生。虽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和较大困难,但这种能力仍可以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6岁前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观察与研究表明,学龄前的敏感期主要有亲子依恋敏感期、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数学敏感期、书写敏感期和阅读敏感期。
上述各种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大脑的每一种系统(视觉、听觉、语言、情感和运动)都有自己的机会窗口。大脑以波浪式发育,对一个儿童发育的每一项技能,窗口出现的时间都不同,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具体儿童,敏感期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能绝对化。了解了各种敏感期,家长就可以观察宝宝的行为,了解宝宝的需求,解释宝宝的行为,适时适当地助宝宝一臂之力。
正确把握宝宝的动作敏感期
教你捕捉0-6岁宝宝的敏感期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也要注意小肌肉练习,即手眼协调细微动作的教育,这样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动作敏感期时间:动作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身体运动,如走路;另一个是手的动作。走路的敏感期是1~2岁,手的动作敏感期是1.5岁~3岁。
动作敏感期表现:孩子在迈步到学会走路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愿意走路的,而且不愿意让成人拉着走,手的动作是伴随着走路而发展的,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
tulaoshi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动作敏感期作用:孩子的学习都是通过手来进行和获得的。手连着大脑,手的活动又受到大脑的支配。
宝宝出生后,妈妈就可经常给宝宝捏一捏手指脚趾,这样能刺激大脑的发育。随着宝宝的长大,尽量多让宝宝触摸不同质地(如木质、塑料、布等)、不同形状(圆形、长形)、不同温度(凉水、温水)的物品。
1岁的宝宝喜欢自己用他的小手来感知世界。这时你不仅可以把他抱在怀里,数数手指头,还可以让他的手上下舞动,这时你的口令要配合上:“一二三四,上下左右”。随着宝宝一点点长大,他会越来越喜欢自己握住汤匙和怀子,把东西往嘴里填,别急着阻止他。让孩子的手充分动起来,对他的大脑发育会很有好处。
宝宝上早教最应该关注什么
早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如何将早教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却并非每个家长都了解。许多家长对早教有片面的理解,导致早教的正面作用被减弱或产生副作用。如何将早教功效发挥至最佳其实大有学问,家长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游戏中学习,杜绝死记硬背
有调查显示强化早教并不会增强孩子的逻辑记忆能力,也不会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因为孩子在3岁之前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这是一种短效记忆,也就是说孩子记住的东西并不比同龄人多。等到上学后,这些所谓的优势就会遗失,他们会重新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前记得的东西都白学了。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早教机构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教学方式,最好的早教应该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开发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这种早教方式多集中在一些国际化的早教品牌中,比如现在比较知名的金宝贝就比较擅长营造快乐的游戏氛围,而每一种游戏的设计都有潜在的目的,比如可以增进孩子的社交能力或协调孩子的肢体平衡能力等。
2.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重视亲子教育
有些家长对早教机构做了很细致的筛选,这是对宝宝负责的行为,但即使有再好的早教机构,家长也不能忽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亲子关系和睦是孩子快乐的前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大先决条件。家长陪伴孩子上早教,其原因并不止是因为孩子太小需要家长贴身照顾,更因为早教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比如在金宝贝有个开小飞机的游戏,是让家长托着孩子的身体摆动。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对深度高度的认知,也可以加强孩子对家长的信赖感,每次游戏都能加深父母给予孩子的安全感。
3.电子产品不能取代专业早教
现在许多年轻的家长会给孩子配置一些高端电子产品作为早教机,比如这一年来大热的IPAD。有些家长认为“切西瓜”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让孩子跟着IPAD读童谣看图片,学习认识水果,交通工具等。但专家指出,从生理和心理发育角度,不赞同幼儿过早接触电子玩具。因为两三岁的幼儿视力尚未发育成熟,绝大多数电子产品的视觉刺激过于强烈,过长时间的注视,会引发孩子视神经疲劳,甚至诱发近视。而且在婴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才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使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以上三点是现在的家长非常容易误触的早教盲区,在婴幼儿早教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用正确的方式和观念去对待孩子的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