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后妈妈就要开始进入产后恢复阶段了。这个阶段,意味着妈妈们要自身因妊娠、分娩导致全身包括生殖器官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复原。那妈妈产后该怎样对私处做个产后护理呢?
产后子宫怎样恢复原来大小?
当孕育了10个月的胎儿从母体娩出的那一刻起,小宝宝就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妈妈体内的那个小房子—子宫,可不会一下子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今,它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此时它更需要关心和照顾,这样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分娩以后,随着胎盘的排出,子宫的大小与重量也会逐渐变回到原来的状态。但是,这个过程大约需要6周的时间。
当子宫恢复的时候,子宫内部不需要的东西会排出。这些排泄物称为恶露,大约持续3-4周。最初,是由胎盘处排出红色的血来,过了几天便呈褐色,过了数周以后,则呈黄色。颜色的转变是不可预期的,因为在这期间,血的流失会有所变化。最常见的是小小的血凝块。一般的恶露不会有恶臭。如果发现凝块很大,持续性的流失或极端的流失,或产生恶臭,必须把这种情况告诉助产士或医生。这意味着子宫内部受到了感染,应该接受治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zi/)想产后子宫快速恢复,须做好4点:
1、产后应及时排尿
产后要及时排尿,这样才能不使膀胱过胀或经常处于膨胀状态。
2、产褥期应避免长期卧位
产后6-8小时,产妇在疲劳消除后可以坐起来,第二天可以下床活动,这样有利于身体生理功能和体力的恢复,帮助子宫复原和恶露排出。卧床休息时尽量采取左卧或右卧的姿势,避免仰卧,以防子宫后倾;如果子宫已经向后倾屈,应做膝胸卧位来纠正。
3、产后应该哺乳
母乳喂养不仅非常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宝宝的吮吸刺激会反射性地引起子宫收缩,从而促进子宫复原。
4、注意阴部卫生
产后要注意阴部卫生,以免引起生殖道炎症,进一步影响子宫的恢复。
产后阴道及盆底组织如何恢复?
由于怀孕的缘故,不可避免的是外阴、阴道及盆底组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下面逐一来说明其变化与恢复。
1、外阴的变化与恢复
分娩后,可引起外阴轻度的水肿,2~3周内自行消失。如果注意局部清洁和护理,会阴部的轻度裂伤或会阴的切口,一般都能在4~5天内愈合。如果会阴重度裂伤或伤口感染,切口裂开会增加产妇的痛苦,需要2周甚至1个月后方可痊愈。
2、阴道的变化与恢复
分娩时,因为胎儿通过阴道,阴道壁被撑开,会出现肿胀并有许多细小的伤口,分娩后1-2天排尿时感到刺痛,1周后恢复。一般情况下,扩大了的阴道产后1天就能缩紧。
分娩后,阴道扩大,阴道壁肌肉松弛,张力减低。阴道黏膜皱襞因为分娩时过度伸张而消失。产褥期内,阴道肌张力逐渐恢复,但不能完全达到孕前水平。黏膜皱襞大约在产后3周左右开始重新出现。
3、盆底组织的变化与恢复
产后盆底肌肉及其筋膜由于扩张而失去弹力,而且常有部分肌纤维断裂。产后如果能够坚持运动,盆底肌肉可以恢复至接近孕前状态,否则就不能恢复原状。
产妇坐月子,在中国传统里有很多忌讳,如产妇不外出,不吃辣等等。其实,这些讲究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一起来了解下吧。
避客
不少地方有大门上挂红布表示家里有产妇,示意谢绝外人来访的风俗。这是因为产妇身体虚弱,加之夜间还要频繁喂奶,需要抓住空闲时间休息,补足睡眠。新生婴儿的神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稍有响动就会受到惊吓。所以月子里谢客,减少打扰和噪声,能有效阻止各种传染病的机会。
避同房
不少家庭有在妇女坐月子时由母亲或婆婆陪床睡觉的习俗,其用意是使其丈夫夜间回避,这非常明智。妇女在产褥期时阴道、子宫的创伤还没有愈合,抵抗力又差,如同房会给产妇造成极大伤害,引发生殖器炎症、化脓,导致高热血症甚至死亡。
避风
产妇在月子里一般没有特殊情况不出大门。因为产妇产后虚弱,免疫力低,稍有不慎,就会传染上疾病。闭门不出,减少了与公共场所的接触机会,有利于预防疾tulaoshi病。但避风也要适当,产妇的卧室不能有过堂风,但应适当通风换气。
避辛辣油腻
产妇身体消耗大,卧床休息多,还要给婴儿喂奶,而油炸、油腻食物及辛辣饮食不易消化,容易加重便秘,也会影响乳汁分泌,或通过乳汁刺激婴儿诱发湿疹、腹泻等疾病。让产妇喝红糖水、水煮蛋、炖母鸡汤、鱼汤、小米粥的习俗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