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孩子在婴儿期大脑最聪明。刚出生的婴儿,其大脑具有惊人的吸收能力。以“儿童之家”而闻名于世的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苔梭利女士,把它称之为“胎生的吸收精神”。她说:“婴儿在其降生的环境中接受各种感官刺激,形成与这个环境相应的素质。
婴儿期大脑最聪明原因大揭秘
随之,这种成人已经失去了的、可以与上帝的创造力相比拟的非凡能力,便将迅速消失。”可以这样说:越是接近零岁,这种吸收能力就越强。与零岁至两岁的孩子相比,成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然而,如果父母们对大脑的这种可称为天才的吸收能力产生作用的时期一无所知,在这一特殊时期里,不给予教育性的刺激,那么婴儿的大脑将得不到出色的发展,相反会迅速失去吸收能力,转变成劣质的头脑,即使以后再给予多么优良的教育性刺激,也无法恢复这种吸收能力的功能了,培养聪明头脑便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
零岁至三岁的孩子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实在是天才性的。无论难易程度如何,他们对所给予的教育性刺激都能理解、接受;与此同时,他们不仅能记忆进入大脑的知识,而且记忆的图像之清晰胜过高清晰度的计算机。在这一时期里输入的信息,会原原本本地留存于人的深层意识——潜在意识中。进入这一层次的知识,将具有高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如同精密的计算机一样。
婴儿从周围人的说话声中记忆语言并开始说话,实际上靠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依赖于成人所不具备的这种出色的处理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婴儿都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确是天才性的。大脑的基本模型于婴儿六个月时完成。在这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婴儿的大脑里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它与周围环境的作用没有关系),可以使婴儿自然地获得语言、自然地会说话。在婴儿的头脑里,的确天生就有一个黑猩猩以及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绝妙的语言获得装置。过去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个装置与周围的环境作用无关;然而,我们现在必须知道,大脑的功能是在接受了外界的刺激之后才得以发展起来的。
让我们从婴儿出生那天开始,就用丰富的语言对他说话吧。这样,这个吸收能力极高的大脑就会把语言吸收进去,并且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不久,当他开始说话时,便会成为一个词汇量相当丰富的婴儿。婴儿并不是在理解之后再记忆语言的。最初,他仅仅是把语言当做一种声音存入其潜在的意识之中。
当婴儿的理解力逐渐增强之后,那些储存在潜意识里的、在此之前还不懂的语言的含义就会一下子明白起来;而且,由于这种高度的语言处理能力是成人所未及的,因此才两岁的孩子就竟然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很难的文法,在大人眼里俨然是个优秀的语言学家。然而,人们往往不知道上面这个事实,以为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说话。有的母亲很庆幸自己有个不吵不闹的小宝宝,认为这样很省事。但是,如果在婴儿出生后,不对他做任何有益的事情,只是让他安静地躺在那儿,那么很可能到了两岁甚至三岁,他都还不会说话,成为一个发育迟缓的孩子。婴儿一下子从天才的宝座上跌下来,变成了凡童,想要再让他返回到天才的位置上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婴儿在出生后的仅仅六个月的时间里,就因周围亲人的放任自流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孩子正是由于在这个时期里受到父母的错误对待,从而失去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才素质。在这一时期里,不可以让婴儿寂寞地度过每一天。你对他有多少付出,就会得到多少回报,优质的投入将使你的宝宝获得惊人的良好素质。
自然刺激
刚出生的孩子,我们要选择一些有声音、颜色鲜艳、有动感的玩具,这时候,对感官的刺激训练就开始了。另外父母亲的笑容、陪伴和言语刺激等等是不可缺少的刺激。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父母亲的抚触也非常重要。抚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拥抱,对婴幼儿来说更为必要。不仅能开发孩子的触觉能力,促进他们成长,还传递着父母的爱心,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态,是亲子交流的绝佳手段。父母亲对孩子的抚触应在孩子清醒时进行,父母一定要洗净手,除去戒指、手链、腕表之类的饰物,以免划伤孩子。抚触时用力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钟即可。
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可以带孩子多接触自然环境,观赏花草、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逛公园、旅游等等,在这些接触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锻炼孩子各种感官的敏锐性,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提高他的感知能力。
孩子的任何能力都是在活动中得到体现,也是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机会,比如鼓励他和同伴去游戏、交往,参加竞赛、演讲、辩论、公益活动等等,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提高生活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并且引导孩子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
很多父母会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孩子的活动需求,会对孩子提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会牢牢地捆住孩子的手脚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比较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一边鼓励孩子参与活动,一边用加强监护和安全教育来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做法。
活动刺激
孩子的任何能力都是在活动中得到体现,也是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机会,比如鼓励他和同伴去游戏、交往,参加竞赛、演讲、辩论、公益活动等等,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提高生活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并且引导孩子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
很多父母会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孩子的活动需求,会对孩子提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会牢牢地捆住孩子的手脚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比较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一边鼓励孩子参与活动,一边用加强监护和安全教育来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做法。
兴趣刺激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去发现或者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比如可以让孩子参加集邮、摄影、下棋、收藏、插花、剪报、饲养小动物等等兴趣活动,这些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磨炼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中,往往隐藏着孩子的潜能,因为一个孩子在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他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也容易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在孩子三岁以前,家长可以把世界名曲作为家庭的背景音乐让孩子熏陶其中,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期。您的孩子三岁前可以不学乐理,但不可错过听音乐的最佳时机。他还建议在孩子三岁前,让他看遍世界名画、世界著名风景和建筑物的画片,让这些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未来,这些音乐和画面将会成为一个孩子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他的生命中慢慢散发出艺术的气息来。
专业刺激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接受进一步专业训练的机会,比如舞蹈、声乐、吟诗、作画、主持、书法、雕刻、泥塑、演奏乐器、练武术、踢足球、搞小发明、航模制作等等,这些专业的训练既可以深入地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而且会让孩子在专业训练中获得一技之长。或许这些专业训练将会让孩子从此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很容易把专业训练和兴趣爱好混淆起来。有兴趣爱好不等于为了专业训练,而专业训练也不一定是为了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而专业训练需要请教有关的专业老师,协助判断孩子是否具有某方面的专业天赋或者素质。另外在教孩子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也要选择合适的老师,使用合适的方法。任何一种对孩子有伤害的方法都是不足取的。
如果有些父母为了某个专业在社会上很吃香,而强迫自己的孩子去接受专业训练,那么非但起不到培养孩子的作用,甚至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因材施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这一点。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