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阅读”,究竟“多早”才合适?1岁以后?2岁以后?3岁以后?“早期阅读”究竟是“阅读”还是“游戏”?是“致用”还是“虚荣”?本文告诉你答案。
经常被年轻父母们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培养宝宝的阅读兴趣很重要,但让不满1岁的宝宝看书,会不会太早了?
父母疑问:宝宝1岁前阅读太早吗?
这个疑问其实反映了年轻父母对“阅读”、“学习”和“教育”的理解。
如果把阅读看成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工具,如果把阅读看作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必备习惯,如果把阅读看作学前准备和学后的辅助,阅读就成了父母和宝宝要共同完成的任务。这项任务需要两代人“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让不满1岁的宝宝阅读,仿佛是“早”了些,就像大人们认为,小孩没有必要帮父母做事,并且承担责任一样。其实未必如此。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宝宝的“早期阅读” “阅读”如同玩游戏
如果把阅读仅仅看作一种游戏,就一点也不早。当然这并不容易。一方面,中国人对孩子的期望总是超过对自己的(也不问问凭什么);另一方面,中国人面临着太多压力,无论是生活的严峻,还是竞争环境的残酷。大人们越来越害怕失败,越来越渴望成功,更渴望马上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父母强烈希望宝宝的人生能够“赢在起跑线上”。
单纯的“玩游戏”就变得不太重要了。因为他们更关注“这对宝宝将来有什么用?”。
其实,很多看似“有用”的事情并没什么用。比如阅读。有的父母以宝宝阅读量大、识字多而自豪。我却认为,与其囫囵吞枣地读一百本书,不如喜欢一本书并对产生感触重要。而识字,更不必这么着急。
3岁前宝宝的“重任”:破译“精神密码”
心理学研究已达成共识,3岁前,宝宝最重要的成长任务就是破译“精神密码”。这个“精神密码”与生俱来,包括人类千万年进化而共有的基因,也包括血缘关系遗传的家族基因。人的潜能与个性都从“精神密码”而来。精神密码破译得好,潜能就开发得越好,个性就越完善。
“精神密码”的破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情绪,既宝宝在各种状态中的情感体验;一是认知,既宝宝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等相应的刺激带来的相应发展。
与之相应,最宝贵的东西也有两个:一,让宝宝保持兴致勃勃;二,感官是否得到了丰富、恰当的刺激。3岁前的宝宝,具体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其实无足轻重,所形成的那点差距很快就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消失。
与学习不同 宝宝的“早期阅读”可以很轻松
了解了这些,宝宝的阅读就会变得轻松很多,撕书、扔书,其实锻炼了宝宝手的能力以及对纸张的认识;盯住一幅图不动,那么颜色正在刺激并发展宝宝的视觉;反复听大人讲同样的故事,发展了宝宝的听读能力,以及最初的理解和逻辑;而宝宝对什么感兴趣,又逐渐展现了天性所向……
这样,把阅读作为一种随意而尽兴的游戏,让宝宝在兴致勃勃中破译自己的精神密码、发展潜能,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女儿快满五岁了,亲戚邻居都夸她文静乖巧。的确,女儿跟周围孩子相比,没有太多的“野”性,作为妈妈,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女儿脑海中装着各式各样的故事,使得她内心丰富,看起来挺文雅的。
说起来,女儿的“阅读史”也差不多有三年半了,回过头去想想,我认为教孩子识字阅读就好比教他们学走路攀高一样,都要依着孩子的能力和兴趣而定,让他们在成长的喜悦中一点点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如爬楼梯一样,一步步攀高。
女儿说话很晚,到十八个月大的时候我给女儿买来很多大图册,教她认图学说话,从那时起我就发现女儿头脑挺灵活,记忆力也不错,她不会因为不说话就影响与大人的交流。我就适时引导她读图册,大约是十九个半月的时候,女儿会用三个字跟大人交流了,我很激动,还把那情节写进了她的小日记本里。
女儿从小喜欢看五颜六色的图画书,我就耐心给她讲图画书上的小故事,两岁的时候,我让她按我提示的要求在图中找到相应的图画。那时的《早期教育》给了我很多帮助,上面有一个栏目,就是把一则故事中的几幅画顺序打乱,妈妈讲故事,让孩子在上面找妈妈现在讲的是第几幅画,女儿都能找到,这种设计方式很好地训练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后来,我在各种各样的幼儿杂志上找故事,女儿开始在文字世界里遨游,一个故事讲完了,我问她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做了什么,有什么事物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这样提问会让三岁的孩子觉得既轻松又有信心,女儿常常在成功中享受那份喜悦,笑眯眯的。
大约是女儿三岁半的时候,我尝试着教她英语单词,那时中央电视台的“希望杯”英语大赛正播得火热,我和女儿一起看那些大孩子出色的表现,这大大激发了女儿学习英语的热情。
在节假日里,我经常带女儿出去散步,一边享受田野风光,一边背背唐诗,都是一些带情境的,四岁以前的女儿好像利用了她记忆好的优势,只要几遍就能背诵,而四岁以后,我教她唐诗,她总是首先问:“妈妈,这些是什么意思呀,你先讲给我听一听。”
我知道,理解力是孩子阅读故事的重要条件,我在平时的故事中让女儿学会理解情节,评价人物,女儿也很乐意做这些小小的分析,而且她总有令人惊奇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女儿对人对事的理解力也都可以,大人们说这孩子很容易跟人交流,大人讲什么不用担心她听不懂。这是她阅读故事的收获所在,也为她进一步阅读提供了重要条件。
今年清明节,我在家没事做就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我念给她听,给她分析情节,她觉得很有趣,没过四遍,就学会了。第二天老师特意让她在班上教小朋友们念。回来的时候,我问她小朋友们有没有学会,她很得意地说:“都会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聪明!”
前些日子,老师借给我一本《早期教育》,上面有韩愈的《早春》,虽然那时已是暮春时分,但我觉得可以教女儿一读,于是我们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边走边读,到了学校,女儿把书还给老师,顺便背出了那首诗。 女儿对文字就是这样敏感。
女儿渐渐长大了,一年后,就要上小学了,会面临非常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我心里仍有一条长长的阅读“楼梯”,看着女儿活泼的身影,我默念着:“慧慧,咱们一起来爬楼梯,一、二、三!”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三)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