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父母的影响
中国的父母很多都喜欢上网玩游戏,而国外的家长就少得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已经是全电脑化办公,美国的孩子是看着父母用电脑办公长大的。也就是说,父母先于孩子用电脑。“网络信息源”、“网络工具化”是家长从一开始就给孩子灌输的对网络的认识。孩子们也自然地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了主要的信息获取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
在美国,有网瘾的人群主要是老人和家庭妇女。但是在中国,玩网游的几乎90%都是青少年。因为文化原因或者经济原因,中国的家庭成员多进行相对封闭式的家庭活动及休闲游戏,而国外的家庭多喜欢开展户外形式的家庭活动,如旅游、健身活动等。因此,中国父母喜欢网络游戏的行为、对网络认识的滞后和其自身行为的负面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孩子对“网络娱乐化”认识的根深蒂固。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在父母玩“斗地主”的影响下迷上网游的。
来自学校的影响
中国的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课外活动、素质教育本来就不多,甚至连体育课都被取消了。许多学校为了应对各个不同层面的考试,只强调应试教育,要求孩子在家听话、在校听讲,完全无视了孩子的主观感受,他们被动、压抑。而国外的孩子在学校享受的活动非常丰富,学校里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社团组织,既丰富了孩子的业余生活,又让孩子有了许多机会来选择发展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多姿多彩的活动会让孩子发现,现实中的快乐要远远大于虚拟世界中的乐趣。
来自教育和就业压力
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可能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人了。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父母盼子成龙的愿望,使孩子压力过重,感到很累、很辛苦、感受不到快乐。在网游世界,他们主宰一切,自由放松。如此“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让孩子本能地躲避现实,因此他们一旦在网络世界寻找到了快乐,马上就会沉迷于网游当中。
国外的孩子则没有这样大的压力。他们的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快乐,而不是一定要求成功。中国的文化教育孩子只有取得成功才会感到快乐,国外的文化告诉孩子快乐是成功的源泉。这样的文化差异,很容易使我们的孩子逃避到网络世界里去获得虚拟世界的满足和快乐。
网络成瘾的判定标准常用的有三个:一是连续一个月以上每天上网玩游戏4~6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二是认为上网能得到快乐;三是不上网就会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痛、出汗、烦躁不安等,但一坐到电脑面前,这些症状就立刻消失。
认知。家长和网瘾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
系统脱敏。家长与网瘾孩子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网瘾者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快餐,不给吃冰淇淋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代替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
厌恶疗法。叫孩子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孩子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孩子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总结:看完了这篇文章,你应该知道戒除网瘾,我们需要平时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多表扬孩子。孩子的网瘾也是因为家庭、学校和朋友的。以上就是图老师带大家了解的戒除网瘾相关知识,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图老师网站。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