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期吸烟
也是一种增加膀胱肿瘤发生率的原因,近年研究显示,吸烟者在尿中致癌物质色氨酸的代谢增加50%,当吸烟停止,色氨酸水平回复到正常。
膀胱癌患者中40%的男性与31%的女性可能由吸烟引起,随着接连出生的人群中吸烟的人的增加,膀胱癌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某些职业性污染与膀胱癌的危险性增大有关。
染料、橡胶、皮革、印刷、油漆、石油和其他有机化学行业有特殊的危险性,其共同特点是存在芳香胺,也就是说,吸烟与职业性污染一起对膀胱癌的发生有加成作用。
3.体内色氨酸代谢的异常
色氨酸的异常代谢可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3-羟-2-氨基苯乙酮、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能直接影响到细胞的RNA和DNA的合成。
这些代谢产物经过肝脏作用排泄入膀胱,由β-葡萄糖醛酸甙酶作用后,具有致癌作用。
4.膀胱粘膜局部长期遭受刺激
膀胱壁长期慢性的局部刺激,如长期慢性感染、膀胱结石的长期刺激以及尿路梗阻,均可能是诱发癌肿的因素。而腺性膀胱炎、粘膜白斑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可诱致癌变。
5.药物副作用
如大量服用非那西汀类药物,已证实可致膀胱癌。
6.寄生虫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如发生在膀胱内,也可能诱发膀胱癌。
膀胱肿瘤的病理改变
膀胱肿瘤可分为两大类,即来源于上皮组织和非上皮组织的肿瘤。
1.从上皮组织发生的肿瘤
主要包括移行上皮性肿瘤,腺癌及鳞状上皮癌,98%的膀胱肿瘤来自上皮组织,其中移行上皮性肿瘤占95%。
(1)移行上皮性肿瘤
主要包括原位癌、乳头状瘤、乳头状癌及实体性癌。后两者可在一个肿瘤同时出现,称为乳头状实体性癌。这种分类便于临床应用,但从肿瘤生物行为来说,它们是一个病的不同阶段的连续发展还是在开始时就独自出现,是很有争论的问题。
a.原位癌,是一个特殊的移行上皮性肿瘤,开始时局限于移行上皮内,形成稍突起的绒毛状红色片块,不侵犯基底膜,但细胞分化不良,细胞间的粘附性丧失,故细胞容易脱落而易于从尿中检查。
原位癌的自然过程难以预测,有些长期无症状,不出现浸润,有些发展很快,以原位癌发展为浸润癌一般需时间1年~5年,有长达20年的,因此有人认为原位癌存在两种形式,一种代表有浸润能力的实体性癌的前身,另一种却无浸润的能力,称为矛盾性癌,是比较良性的。
b.乳头状瘤,是一良性肿瘤组织学上可见肿瘤源起于正常膀胱粘膜,像水草样突入膀胱内,具有细长的蒂,其中可见清楚的纤维组织及血管的中心束。
乳头状瘤有复发的特点,5年内复发率为60%,其中48.6%复发两次以上。术后有必要定期膀胱镜随诊。
c.乳头状癌,在移行上皮性肿瘤中最常见。病理特点是,各乳头粗短融合,瘤表面不光洁,坏死或有钙盐沉着,瘤基底宽或蒂粗短。有时乳头状癌或长如小拳,但仍保留一蒂,对其他部位无浸润。此形虽不多见,但应注意,以免作不必要的全膀胱切除术。
d.实体性癌,在移行上皮性肿瘤中最为恶性,表面不平,无明显乳头形成,肿瘤表面有溃物,溃物边缘高起,表面呈结节状,早期向深处浸润,故又称为浸润性癌。
各种移行上皮性膀胱的出现可能和移行上皮不同情况有关,在单纯上皮增生而无上皮发育异常的情况下要以发展为表浅的乳头状瘤。
当增生和发育异常同时存在时可以发展为恶性程度高的乳头状癌;若单纯发育不良而无增生则可发展为扁平的原位癌。
移行上皮性膀胱肿瘤复发问题有时甚难分辨是复发还是新生的肿瘤。所谓的复发,可能有三种原因:
①膀胱上皮继续遭受尿内致癌物质的影响,反映膀胱上皮的不稳定性及已潜在广泛的上皮改变;
②复发常出现于膀胱切口或膀胱顶部,说明是由于游离的瘤细胞种植;
③原肿瘤未切除干净或遗留未被肉眼发现的肿瘤。
(2)腺癌
又称腺样癌,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属较少见的膀胱肿瘤。腺癌多见于膀胱三角,侧壁及顶部。膀胱三角的腺癌常起源于腺性膀胱炎或囊性膀胱炎。
而腺性和囊性膀胱炎与泄殖腔发育有关,因为在胚胎期,泄殖腔分隔为泌尿生殖窦及直肠,若肠粘膜在分隔时被遗留在泌尿生殖窦一侧,将来则可能出现腺性上皮并可能发生腺性或囊性膀胱炎。
慢性刺激亦能引起移行上皮的腺性化生。位于膀胱顶部的腺癌多起源于脐尿管残余,位置隐蔽,出现症状时往往已到晚期。
膀胱也可以出现转移性腺癌,可来自直肠、胃、子宫内膜、卵巢、乳腺或前列腺等原发腺癌,当然很罕见,有报告5000例尸检中占0.26%。
(3)膀胱鳞状细胞癌
这个不多见,国内近年12篇膀胱肿瘤报告中占0.58%~5.55%。膀胱的移行上皮在各种刺激下能化生为鳞状上皮。有报告指出局灶性鳞状上皮化生可达60%。
但主要仍属移行细胞癌,只有在肿瘤各部出现一致的病理改变时,才能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国内有不少膀胱结石伴发膀胱癌的报道。
一般说来,膀肮鳞状细胞癌比移行性上皮癌恶性度高,发展快,浸润深,预后不良。
2.非上皮性膀胱肿瘤
为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占全部膀胱肿瘤20%以下。计有血管瘤,淋巴管瘤,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或肉瘤,肌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嗜铬细胞瘤。
恶性黑色素瘤、息肉、类癌、浆细胞瘤、纤维瘤、纤维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癌肉瘤,组织细胞瘤、神经鞘瘤、软骨瘤、恶性畸胎瘤及皮样囊肿等。
其中恶性淋巴瘤可能是全身性疾病,血管瘤可能与毗邻器官的血管瘤同时发生并有相连,使手术困难。
横纹肌肉瘤起源于膀胱三角区或膀胱粘膜下组织。
一方面向粘膜下层扩展,另一方面,肿瘤推顶着膀胱粘膜向膀胱内生长,形成小分叶状肿物,状如葡萄串,故又称为葡萄状肉瘤。
但少数也可形成实块性肿瘤。显微镜下可见横纹肌样纤维及幼稚的胚样间叶细胞。
膀胱肿瘤的恶性度以级”(grade)表示,最早使用的是Brqder4级法,准确使用比较困难,Ⅱ级及Ⅲ级就很难分别。
近年多采用三级法:一级肿瘤的分化好,移行上皮层多于7层,其结构及核的异形与正常稍有差异,偶见核分裂。
二级除上皮增厚外,细胞极性消失中等度核异形性出现,核分裂常见。三级为不分化形,与正常上皮毫无相似之处,核分裂多见,此级相当于roder法的三级二级。
有人倾向于把乳头状瘤与Ⅰ级乳头状癌并列,而有人则将乳头状瘤严格分出,我们主张后者。
因为一部分乳头状瘤经治疗后可终生无复发,或有复发而始终仍为乳头状瘤。
一般说来,级与浸润性成正比,一级膀胱癌发展浸润的可能性为10%,二级为50%,三级为80%。
膀胱肿瘤的分期是指膀胱肿瘤浸润深度,根据分期可估计肿瘤的预后。
目前有两种主要分期方法,一种是经Marshal改良的Jewer—b法(JSM),另一种为国际抗癌协会(UICC)的TNM法(T指肿瘤本身,N代表淋巴结,M代表转移)两法比较如表28-1。
膀胱肿瘤的转移途径包括经淋巴道、经血行、经直接扩散及瘤细胞直接种植等。
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的一种途径,膀胱癌可转移到髂内、髂外、闭孔淋巴结群,或可到髂总淋巴结。有人指出髂内及闭孔淋巴结是膀胱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
经血行转移,常见于晚期病例,最多见于肝脏,其次为肺及骨骼。皮肤、肾上腺、肾、胰腺、心脏、睾丸、涎腺、卵巢、肌肉及胃肠均曾有报道,但均占少数。
直接扩散常出现于前列腺或后尿道。膀胱癌可延伸至膀胱外与盆腔粘连形成固定块,或蔓延至膀胱顶部的粘膜。
肿瘤细胞直接种植可以出现于手术过程中,术后在膀胱切口处或皮肤切口下发生肿块。
膀胱内肿瘤的复发或出现多发性的肿瘤,有一部分也是由于肿瘤细胞种植所致。
膀胱全切除术后尿道残端出现肿瘤也可能是手术种植的结果。
膀胱肿瘤的临床表现
1.血尿
血尿为膀胱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85%的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无痛性间歇性肉眼血尿。
出血量可多可少,严重时带有血块。在膀胱癌发病的全过程100%或早或晚出现血尿。
2.膀胱刺激症状
癌肿本身的浸润,癌组织溃疡,坏死及感染和瘀血块等均可成为是刺激因素使膀胱肌肉收缩而产生尿意。
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持续性尿意感,持续腰胀痛,癌肿侵及括约肌时出现尿失禁。
凡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者,一般为预后不良的征兆。
3.排尿困难
癌组织脱落或肿瘤本身以及血块阻塞膀胱内口处,导致排尿困难约占7%,甚至出现尿潴留。
4.上尿路阻塞症状
癌肿侵及输尿管口时,引起肾盂及输尿管口扩张积水,甚至感染,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腰酸、腰痛、发热等。如双侧输尿管口受侵,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5.下腹部包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以此为首发症状者约占3%,多为膀胱顶部腺癌或其他部位恶性度高的膀胱实体癌。直肠(或阴道)指检或解及高低不平之硬块,用以了解肿瘤浸润膀胱壁的范围、深度,对肿瘤的分期估计有一定的帮助。
6.全身症状
恶心、食欲不振、发热、消瘦、贫血、衰弱、恶病质、类白血病反应等。
7.转移症状
肿瘤扩展到盆腔,腹膜后腔或直肠,引起腰痛,下腹痛放射到会阴部或大腿,直肠刺激症状等。以盆腔淋巴结转移多见,转移到子宫、直肠、结肠、肝、肾而引起各脏器相应的临床症状。
膀胱肿瘤的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尿浓缩找病理细胞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患者易接受。特别是对于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可在膀胱镜检查发现肿瘤前数月,通过尿液细胞检查可发现可疑细胞。此法明显优于排尿检查。
2.膀胱镜检查
膀胱镜检查在膀胱肿瘤诊断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可在直视下观察到肿瘤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和输尿管口的关系等。
同时可做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又是制定治疗计划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3.膀胱造影
现应用不多,但有时可补充膀胱镜检查之不足。膀胱容量较小或出血较重或肿瘤太大,膀胱镜难窥全貌时,往往不能用膀胱镜检查得以诊断,可用分部膀胱造影方法为佳。
4.静脉肾盂造影
对于膀胱肿瘤确诊前必须作静脉肾盂造影,它能排除肾盂和输尿管的肿瘤,显示因输尿管口或膀胱底部浸润性病变所造成的输尿管梗阻,了解双侧肾脏功能。
5.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