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是丛生,高可达3米多,全株都有辛香的气味,地下部分和生姜有些相似。叶片呈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0到70厘米左右,穗状花序不分枝,长13-18厘米,花冠为红色。蒴果密生,熟时红色,干后褐色,干燥果实呈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至4厘米,直径1至2.5厘米。不开裂,长椭圆形。种子多角形,有浓郁香味。
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荫蔽潮湿的林中地带,以中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为主要分布地。
人工栽培以云南为主。我国云南是草果的主要产地。草果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是一种调味香料,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其干燥的果实被用作中餐调味料和中草药。
环境及分布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热,怕旱,怕霜冻。年均气温15-20℃。适宜在树木稀疏,环境生长。以在海拔1000-2000m,荫蔽度50%-60%左右的林下或溪边湿润排水良好的山谷坡地阴凉地带,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草果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湿热荫蔽的阔叶林中。云南独有,主要分布于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德宏、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的31个县以及金平县马鞍底乡的原始生态老林中,以金平苗族瑶族自治县出产最多。
物种分类
草果按果实颜色分棕色和红棕色两种。草果果实呈椭圆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zhongyibaojian/)长2至4.5厘米,直径1至2.5厘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具3钝棱及明显的纵沟及棱线,先端有圆形柱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
果皮坚韧,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7至24粒,多集结成团,黄棕色或红棕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
形态特征
草果出自《品汇精要》:草果,生广南及海南。形如橄榄,其皮薄,其色紫,其仁如缩砂仁而大。
草果,多年生草本,高2到3m。根系分支撑根、营养根。所谓的支撑根即为主茎下部肥大似姜,粗壮有节的横走根状茎。营养根是生长在支撑根两侧和顶端较细的粉红色须根。
全株有辛辣气味。茎基部膨大,直径达6cm,茎分直立茎和根状茎。直立茎由横走根茎上的叶芽生出,丛生状,高达2.5—4米,深绿色,基部带有紫红色,其内浅黄色肉质,圆柱形有节,直立或随坡势生长,一般有叶片12-16片。
根状茎在地下匍匐延伸,又称匍匐茎,由直立茎基部膨大处和根状茎节间向两侧对称生出新的匍匐茎,约有8-11条,入土深度10-20厘米,长30-80厘米,粗2-3厘米,起支撑和储蓄养分的作用。
根状茎生长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向上抽出新芽,次年长成新的植株(直立茎)。
根状茎上鳞片内的潜伏芽可萌发出花芽和叶芽,即萌发出花芽可长成花穗,萌发出叶芽则长成直立茎,开花结果后其相近的那根直立茎林便自然枯萎。
叶2列,具短柄或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约55厘米,宽达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边缘有膜质,叶两面均光滑无毛;叶鞘开放,包茎,叶舌长0.8-1.2厘米,叶舌带紫色,叶鞘具条纹,花葶从茎基部抽出,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
从根茎生出,呈球形,每穗有花60-120朵。花两性,螺旋状排列在花穗轴上,小花外有紫红色苞片,层层包住,故未开放的花穗外观为紫红色。
开放时,自下而上地以顺时针方向螺旋状上升逐渐开花,先开的花到时先谢。
总花稳长约18厘米,披密集的紫红色苞片,苞片椭圆形先端逐渐变尖,长5.5-9.5厘米,宽2.5-3.5厘米,顶端渐失,草质。苞片内每一小花披一小苞片,小苞片浅紫红色玻针形,长约3.5-4厘米,宽0.8厘米,先端渐尖,萼片管状,长约2.5厘米,宽0.7厘米,一侧裂至中部,先端二齿裂,花冠金黄色,花冠管长约3厘米,长椭圆形,唇瓣椭圆形,长约3.5厘米,宽约0.4厘米,先端微齿裂,边缘波状,中脉肉质肥厚,上有两条深红色条纹,花药长1.8厘米,花药中间裂片扇形,两侧裂片稍狭,具两药室,雌蕊一枚,位于雄蕊药室稍上部,柱头呈椭圆状,中间微凹,花柱长4-4.5厘米,子房下位,球形,三室,胚珠多数,子房顶端有两枚蜜腺,长约0.5厘米,淡黄色。花期4-6月。
草果的果实是属于不开裂蒴果,果实富含纤维,干后质地坚硬,果形仿锤形、卵圆形或近球形,螺旋式地密生于一个穗轴上。
每穗有果15-60个,每个果长2.5-4厘米,直径1.4-2厘米,其部有短果柄,幼果鲜红色,成熟时为紫红色,烘烤以后呈棕褐色,不开裂,顶端浙狭而成厚缘,带轫性而坚硬,有比较整齐的直纹纤维。
每个草果的果实内有20-66粒籽种。种子为多角形,长约0.4-0.7厘米,宽约0.3-0.5厘米,每个种子颗粒被一白色海绵状薄膜所包住。
种仁白色,有浓郁的清香辛辣味。平均千粒重为120-140克,每公斤鲜籽种约有6000-7000粒。果期9-12月。
草果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
味辛、性温。
《饮膳正要》:味辛,性温,无毒。
《本经逢原》:辛,温,涩,无毒。
《本草从新》:辛,热。
归经
归脾、胃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功效主治
燥湿温中祛痰截疟。主脘腹冷痛,恶心呕吐,胞膈痞满,泄泻泻,下痢,疟疾。
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
李杲,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本草求原》: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燥湿除寒
《本草正义》曰:“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两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可用治呕吐、泻痢、脘腹冷痛。
行气止痛
《本草衍义补遗》曰:“草豆蔻,性温,解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可用治胃脘痛及脐腹痛。祛痰截疟。
《本草正义》:“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霾湿浊之蕴崇。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草果善涤湿痰,振睥阳。”本品功能祛痰截疟,故可用治疟疾、痰饮等。
消食化积
本品用治寒湿内聚食积腹满有效。
本病多由寒邪直中入里,或久居潮湿之地;或进食冷饮不洁之物,内外相合,寒湿侵犯中焦,脾胃升降失调,发为本证。
临床常见:腹部胀满,按之不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或脘腹疼痛,口渴不虢饮,舌苔A腻,脉象弦缓。本晶辛散化湿,温热去寒,湿化寒去,胃得受纳,脾可健运,则食积可消,腹满可除。
镇咳祛痰作用
本品所含的a-和β-蒎烯有镇咳祛痰作用。
1、8-桉油素有镇痛、解热、平喘等作用。
抗炎、抗菌作用
B-蒎烯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并有抗真菌作用。
香叶醇有抗细菌和真菌作用,对发须癣菌和奥杜安氏小孢子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39mg/ml。
草果的配伍应用有哪些
配知母
具有调寒热、和表里之功,善治疟证。
证见太阳湿浊熏蒸、烦热汗多者。正如《本草纲目》所云“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配常山
可起协同作用,加强截疟之药力。
此外,由于常山服用有致呕的副作用,草果则能化燥和胃而止呕,二者合用,又有相制作用,可免除常山涌吐之弊,有利于截疟功效的更好发挥。
临床可用于各种疟疾的治疗,尤宜用于感受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
配砂仁
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药力,具有较强的化湿浊、温脾阳、和胃气的功效。
临床除用于寒湿痰浊伏遏中焦、脾胃气机不畅而见的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腹痛不利、l5中发粘等证外,尤宜用于感受山岚瘴气而致的瘴疟或温疟。
配厚朴
协同相助,化湿浊、健脾胃,功倍力加,升降相宜,升脾气,降胃气,相得益彰,合为化湿运脾,行气和胃之良剂,最宜于湿困脾阳、胸膈痞塞、脘腹胀满、呕哕恶心、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苔白厚腻,或见肢体懈惰、头重如裹等。
配白豆蔻
各取所长,具有较强的化湿醒脾、暖胃散寒、行气止痛、调中止呕作用,为湿浊中阻、脾困胃呆而见的脘腹冷痛、恶心噫气、口中粘腻、纳食不香、舌苔白腻而厚之证所宜。
草果方剂制剂有哪些
1、草果饮《传信适用方》
草果仁、甘草、炒地榆、枳壳。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伏热泄泻,脏毒便血。
2、顺胎散《验方新编》
本品、延胡索、滑石、五灵脂。治胎气不顺。
3、治腹痛胀满方(《仁斋直指方》)
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
4、果附汤 (《济生方》)
草果仁、附子各等分。姜、枣、水煎。疟疾发作前服用。治脾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
5、草果饮 (《奇效良方》)
草果仁、紫苏、良姜、川芎、青皮、白芷、甘草。治寒热,疟疾初愈,服此进食理脾。
6、清脾汤 (《济生方》)
青皮、厚朴、白术、草果仁、柴胡、茯苓、半夏、黄芩、甘草。治瘴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
7、达原饮 (《瘟疫方》)
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丽无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身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