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手肱捶技击作用
发拳
发拳之前的动作依次是:双手左上右下转圈挒开,双手分开两胯旁,身体下沉,双手上翻左掌右拳上击同时提膝;震脚左掌右拳交叉前插,右拳向前右外翻左肘同时左顶,右拳左掌相合,左掌往左前开(开了再开);右拳往右缠绕一圈回到胸前,下沉到小腹;左手半握拳往回收,左肘往后顶,同时右拳从下腹部向前偏右上方弧形抖发而出。技击含义:当 敌人双手同时进攻时,我左上右下分挒开,敌人对我的分挒再加力施压时,我下沉引化,使其失重,甚至倒地,然后左掌右拳上翻击敌左右太阳穴,同时右膝顶敌裆,接着震脚发力(或踏踩敌脚面),左掌右拳交叉插进敌的胸、腹。当敌按我右小肩时我右拳转一个小圈反打其胸,左肘往左衬以加大右拳发力,这时敌闪开并用左右手拿我右肘和右腕,对我施推按或擒拿之势,我便右拳左肘缠合化解,并出左掌击向敌脸,这时敌若反架我左手,我先给”其一点力(即开了再开)让其顶力,我左手借力将其手(不管左或右)向我左侧引进(左肘同时击向背后搂抱我之敌);若我右手大臂被敌人拿住,则我先向右缠绕一圈返回到胸前并下沉到小腹前,进行一个反擒拿”;然后在左手引进敌手的同时,右拳往前弧形抖发而出,击打前面之敌,形成左引右进之势。重点的重点:右拳的弧形抖发而出并不是一拳那么简单,而是先肩靠、再肘击、最后才是拳打,实在是劲走三节、一波三折也;体现了一种挨到何处何处击的太极劲,其丰富的含义,独特的构思,令人叫绝。
但这并不是每个练习的人都能理解的,包括一些练拳多年的人。坚持不懈地研究、传播、推广太极拳的陈氏太极拳名家马虹老师,拳架的工正是公认的,但他的学生发掩手肱捶时,相当一部分人却不能像马老师所要求的那样,从小腹部向前偏右上方弧形抖发而出,大都是右拳缠绕到右胸、上腹部就直接直线向前发出。为什么?我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畏难情绪。确实,从下腹部往前偏右上方弧形发拳较难,没有一定的放松基础和长期的反复揣摸是打不出来的,或者说打出来的力度很差,很别扭,所以很多人宁愿直打”。二是认识上的问题。受一般长拳的影响,认为直线打出比弧形打出更短、更直接、更有力,这是错误的。因为掩手肱捶不单止是拳”,而首先是肩、肘,最后才是拳,一出拳这三个劲都可打人,而且是螺旋缠绕地抖发全身劲,决非是硬力打一拳,这便是不能直接发放的原因。李小龙教授截拳道时要求他的学生手”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可以发拳,不必收回腰间再发出。其观点就是:打斗时拳不可能先收回腰间再发出,而应该随时随地立即发拳。这就是说斜线、弧线都可以发拳;再说,如果只知直线发拳,那还谈什么挨着何处何处击,一波三折和松活弹抖的太极劲?而这正是太极拳与一般长拳的区别。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握拳
握拳。不同的太极拳流派要求不同,即使同是陈氏太极拳,不同的老师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有的老师要求发拳前松握拳,发拳的瞬间紧握拳,过后又放松。陈氏太极拳名家马虹老师在教授陈长兴、陈发科、陈照奎一脉相传的老架、低架、大架太极拳时,要求掩手肱捶在发拳前、发拳后都是松握拳,在发出的一瞬间略实”一点,但仍是松握拳,而这松”又不是一味松懈、软弱无力,而是握拳的四指靠在一起,但拳心是空的,并且空得可放进一个手指,体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协调的特点。发拳时松胯、松腰,五趾抓地,两膝内扣,全身高度放松,劲力从脚而膝、腰、背、肩、肘,最后才是拳头抖发而出,发拳前重心偏左,发拳时重心又略偏右。陈照奎先生说:就像拳头抛出去不要了!”陈照奎先生的学生田文治先生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发劲时肩膀的关节就像挂衣钩一样抛出去!”这体现了一种整体劲。但这又会引起一些人的疑问:松松握着的拳头打出去会有力吗?对于练习正宗陈氏太极拳的人来说,这是个十分浅显的问题,但对一般人而言,真的值得认真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