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阴阳”是老子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老子·四十二章》中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二”便是阴阳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气体,天地万物就是通过它们化合而成的,最终生万物。老子根据阴阳提出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范畴,如有无、动静、虚实、等,并认为这些矛盾对立统一的,又可相互转化。重要的不是两者之间的对立,而是强调矛盾之间的统一和协调。所以才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
对于太极拳的祖师考证现今有着很多的争议,在这里并不谈及这个问题。张三丰曾说一阴一阳之为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濛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太极拳中最为突出的道家理念应该就是阴阳的学说。道家思想追寻阴阳和谐,而太极拳的拳法练习也要求做到动作能够在阴阳之间和谐的转化,使动作虚实分明、动静相生。阴阳贯穿了整个太极拳的理念之中。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说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也就是说明白了阴阳变化之理,在实战中就可以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度、位势,有机转化,借力打力。所以太极拳在使用时讲究柔化,不以气力胜人,利用动作的轻松和谐而自然形成,绝不强攻。练拳时,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松开,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内劲是很柔的,遇敌时,不含抵抗性,能随敌劲以为伸缩,利用动作的轻松和谐而自然天成,这样气力就会用之不尽,连绵不绝。《太极武事解》上就说: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显然太极拳的终极目的是以柔克刚,也就是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当然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太极拳强调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也无不体现出了老子阴阳”观的影响。
再说太极拳的动作意识要求虚实分明,而虚实正是阴阳观的具体体现。太极拳中的虚实从意念上说,如果意念集中于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再从动作来说,攻防实质的动作为实,迷惑对方的假动作为虚;从动作局部来说,支撑腿为实,辅助支撑腿为虚。在太极拳经典著作中,更是将虚归为阴,实归为阳,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太极拳阴阳变化正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这也就是追求道”的境界。
一脉相承,就会出现如何联系太极拳的问题。老子认为,人的心灵原本是虚明宁静的,但被世俗利欲所蒙蔽,背离了人性的自然,所以才会给精神带来痛苦。要求得精神的自由,就需要虚其心,弱其志”,清心寡欢,返朴归真。就是保持一种虚静平和的心理状态,排除杂念。而习练太极拳,首先也就是要排除情绪干扰,排除杂念,精神专一,意识专注,然后引导肢体动作,也就是以一念代万念”。要表现出沉静凝神、无为忘我的端庄肃穆神态。
金庸先生也说过,太极拳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素质要求和所追求的超勉洒脱、守寂不争的精神境界,正是道家依乎天理、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理论层次上对太极拳的渗透,其中神聚气敛”在乎身肢放长情况下,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
在吴公澡《太极拳讲义》的跋中他这样写道: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没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
所以说当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对手的念头的时候,恐怕是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的。没有平和安静的心态练好太极拳是困难的,这也可以说是太极文化的特性。当然,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并不是仅此而已,例如还有太极拳虚领顶劲”意思是顶劲中呼吸自然,心中意念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畅通。不依靠外界的力量,动于本身,这是道家无为不争,自生自灭”的思想体现。在这里不再做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