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动手”是辨别太极拳和太极操的权威标准,又是提高太极拳的切入点
太极拳不动手,是对习惯思维的否定,反者道之动,不容易被人接受。不动手”,这条辨别是否太极拳的标准,是杨澄甫亲自制定”的,因此,极具权威性。《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云:杨师澄甫分释太极拳诸要点如下:一,每于练功或打手时之讲解曰: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是非太极拳。且戒之曰: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又曰: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太极拳不动手”,像这种精辟的话并不多见,非常重要。
不动手”,即手不自动、不主动、不乱动、不妄动。郑曼青先生的理解是:所谓练太极拳不动手,即是谓手足不能自动。”《太极拳传心录二种》中叶大密老师讲脚动身不动”身动手不动”,是对不动手”的一种注解。所以,不少人认为,不动手”,几乎嚢括与反映了太极拳的所有要领,是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对不动手”掌握的程度,也反映了练太极拳是否已经入门,和对太极拳所有法则要领掌握的程度。不动手”当然是区辨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权威标准,又是提高太极拳质量的金钥匙。
习练太极拳,虽然看上去手总是在动,但大都是由身体,即腰胯带动手的,手很少自动。说白了,太极拳不是手带动身,而是身动带动手。台湾学者吴荣辉先生认为,手的被动运动有如:1,原空位——身体移动时局部(如手掌)保持原来空间位置不变,不受牵动;2,原体位——手势局部保持与身体的相对位置不变,随着身体移动,即身体的位置和方向改变时,手未自动,手与身体间无相对运动,还有带动,趁势前进、荡动、反动、沉浮等形态,注释了太极拳的手是如何被运动的。
太极操过于强调动作的优美,手以习惯思维自主动作,以致手舞足蹈,违背太极拳不动手”的原则。太极拳的手是被动的,是由意念导引内气由内动带外动。这样发出的劲才是整劲,并不是手上局部的断劲。身动手不动,是有利于上下相随节节贯串,有利于阴阳转换,有利于重心稳定。陈微明指出:不得机不得势,必是手动而腰腿不动。腰腿不动,手愈有力,而身愈散乱。”这些简单的道理,也只有学过推手之后方有深刻理解。
总而言之,练太极拳,不管套路长与短,不管是新编或是传统,不管你练了多少年,关键是看你怎么去练的。十条要领条条都重要,但关键看有没有做好用意不用力”、是否注意不动手”、有无攻防意识这三条。如没有这三条,即使传统套路,也只能是太极操”。反之都有了,即使是太极操也可提升为太极拳,提高也有着落。
四、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提高的重要途径
要想提高太极拳,练习太极推手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有位老师说:学太极推手的人不一定都能入太极拳的门,但不学太极推手永远进不了太极拳的门。此话实在是至理明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太极推手这项运动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一个贡献。太极推手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在不争之争的竞技中较量智力,在柔软的运动中达到既防身又健身的作用。太极推手又与散打不同,不易发生伤亡事故,有利于运动员相互交流提高,增进友谊。因此,它是一项投入少收益大,可持续发展”的,又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体育活动。国家没有理由不去重视推广它。所以,我认为:国家应该重视对太极推手的推广只有这样,太极拳的理论才能被更多人理解接受,太极拳才有提高与发展的可能,太极拳才有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可能。
太极拳如果要作为竞技项目进入奥运会,既不能搞成手舞足蹈的体操比赛,也切不可搞成那种猛冲猛打、拼力气的竞赛。因为,那样做都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拼比的是智慧,而不是拼体力。太极拳的技巧在于巧妙地保持自己的平衡,并用较小的力有效地破坏对手的平衡,这就是太极拳的智慧。硬拼硬打,技巧再好,未必是太极拳的出路。现在的关键在于制定规则。篮球不能脚踢,足球不用手投,游戏规则都是人制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外国人在用意不用力”手不乱动”等的规则下来拼比智力。让他们领教中国文化奥妙,松柔之中比高低,不痛不伤分输赢,那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太极拳没用了,而是我们还需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