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太极拳之掤
要理解太极拳的掤劲,首先必须对太极拳之劲有准确地定位,明白劲与力有什么区别。郝少如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在上海体育宫讲拳时多次指出:太极拳运动的方向是明确的,而路线是曲的。由此可知,太极拳使力的方向时刻发生着变化(作者按:此即走化制人)。众所周知,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方向呈直线。而太极拳动作则走弧线,行功走架每一招法、每一拳势、每一动作都要如此,方向时刻在变,所谓曲中求直”(武禹襄《打手要言》)。因此,太极拳是一种特殊的用力方式,与一般的力有所不同,故称之为劲”。太极拳先贤李启轩先生(1835~1899年)曾做过一个经典比喻:如置球于平坦,人自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其意为太极拳修炼者要做到周身一家,形若球体,彼触之则被引进落空。例如太极拳之进,当如球体向前滚动一般,动则俱动,旋转向前;转则既前行,又兼有回引下沉之势。所以太极拳之劲当是一种复合力。理论上劲分八种: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说最早见于1881年李亦畲先生手书三本太极拳谱,史称老三本”。其中《十三势》一文中写道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将由内向外、向上之力称之为掤劲。”顺对方来势向侧、向后的牵引即为捋。”凡以手或臂横于胸前向对方贴近推挤,使其失去运化的外推之力称之为挤。”向前、向下推按的力称之为按。”用手臂按着对方的手臂向斜下沉采称之为采劲。”将转移对方的劲力还制其身称为挒。”
由此可知,掤”为诸劲之首,之本,其他劲法均含有外掤之意。非此,则必然或丢或顶,根本谈不上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因为离开了掤的劲法无从实施,故有掤劲不丢”之说。从理论上劲路可以分解为八种,但具体操作时,又不会、也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以一劲为主多劲并用的混合劲法。比如掤劲”,在运用时会令对手腾空而出。这其中必先采而引化方可向外”,必先下沉按挤才可向上”,此为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向上升,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武禹襄《打手要言》)。以肘”靠”为例,形为肘击、肩靠,但绝非以肘直顶、用肩硬靠,个中含有切带搓拔之意。郝月如先生将太极拳防守反击的过程通俗地描述为引化拿发”,四个字分四个步骤。发,必有引、化、拿做铺垫,先引后化再控制对手,方可奏效发人。话虽如此,分成四步,实则化打合一,对手所感受到的只是突然失控,身不由己地惊弹而出。当然,若非极精深造诣者,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或效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对于掤劲,必须要在整体的太极拳学习中加以运用,才能正确的进行理解。太极拳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运动,因而它的各个方面往往都可以互相促进,也需要共同进行学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