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拳打一半意”。
弊端之二
用全意不能持久。弦绷得太紧必易断,用意太过必导致散乱。老子物极必反”的思想对此是最好的概括。
弊端之三
用全意不利于放松身体,从肌肉,到骨,到筋,到五脏六腑,到奇经八脉,都不易于放松,这已被训练实践所证明。
与用全意相反,用一半意则可较好地避免上述弊端。习拳者在似有意又似无意中运拳,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肢体,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以至每个毛孔都松开,正因为大脑有一半休息,即使运拳时间较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 ‘
那么,一半意”究竟用些什么
笔者认为,初始阶段,用意在套路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及过渡转换性与周身轻灵性四个方面。
而到了提高阶段,动作已趋向自动化,用意则在手心、脚心、胸前、体周的大小气球上,及动作的循经合脉两方面。
以简式搂膝拗步为例。右手实,手心小气球贯于右耳旁,左手虚应左膝旁,右脚重心如踏棉花包,左脚尖虚点于右脚边。
然后右手心拢小气球内旋贯于耳,再外旋从胸口前经过,同时左脚斜向迈出,脚跟着地,左手心气球搂膝外旋,右手无名指暗合左脚大趾,内气的流走方向与经络运行方向配合,由右向左,手心、脚心的小气球在这一流程中有收放、聚散、开合与进退,习拳者必能体味其中意趣。
深化阶段时,习拳者已不太在意意识对于经路、脉络、气路、血路、肢体动作的指挥与导引,一切动作都在自然而然的驱动下缓缓行进,脚之踢、蹬、分,手之推、按、捋,都已几乎不知。
习拳者的总体感觉是轻飘飘,柔缓缓,松活活,不知一副身躯为何物。正如诗人杜甫描绘的境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拳架如同一个影子、一张纸、一根游丝,飘来浮去,如处此境虽说是一半意”,实则已无一半意,或许1/3、1/4、1,8或更少,相对1/2、2/3、3/4、 7/8的意干什么去了?去休眠去了。
如此,老子描述的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寂然寥然、寥然寂然、如梦如幻等境界就不约而至,而拳家们所体悟的风摆杨柳”、风动荷叶”、风动湖光浮日月,水摇竹影钓乾坤”也会不期而至。
有道是:拳打一半意,另有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