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太极拳讲究沉”,要求全身的力沉到脚底,地上生根。同时,还要在沉稳”之中体现轻灵”。轻灵”是松的表现,松是太极功夫的核心,有大松才有大劲。
由此可见,练好太极拳,一定要学会松”
练太极拳主要是强调内涵”的东西,如果只练外形,那就是太极操”了。俗话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拳的要领处处要体现内外相合”、内外相随”的特点,也就是说,太极外在的手足合、肘膝合、肩胯合”的外三合要与内在的心意合、意气合、气劲合”的内三合相随、相统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tjq/)太极拳练好了,身上就有明显的内功”,也就是说,内劲”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桩功养气、身体放松、和行拳气沉丹田,增加了自身的内气的结果。正所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了内气,就要行气了。行拳走架时,通过周身放松”、以行导气”、以气催行”,结合太极拳的反式呼吸,气撑命门,疏通经络,鼓荡全身,将呼吸和行拳配合起来,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始于无极,归于迹”的太极状态。
二、气功的放松和吐纳
气功是一种呼吸的调理、身体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控,既以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长寿延年、开发潜能为目标的一种身心锻炼的方法。
在这点上,它与太极拳有着一定的共通点。
所谓调息就是自觉控制呼吸,要求呼吸细、静、匀、长”,逐步达到无声无息的境界。调息的意义在于有节奏地改变着胸腹腔的压力,对内脏起着柔和按摩的作用,从而改善了内脏的血液循环,健身成必然。
所谓调身就是通过全身的放松,自觉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调理立、坐、卧。要求宽衣解带,舒适自然,不拘为束,身正不摇,气贯丹田,后撑命门,呼气提肛,吸气放松,含胸收腹,目半睁视鼻端。
所谓调心,就是自觉控制意识活动,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意守”的境界。所谓入静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体内的丹田和命门,气贯丹田、后撑命门,疏通经络。这种做法是气功产生的主要措施。
三、太极拳与气功异同
太极拳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领悟,是一种境界修养,是一种情操风韵。越是文化领悟有深度,修养境界有高度,情操风韵有大度,其太极拳的修炼境界就越有超然物外的气度。而修炼气功,如果有德性,悟性高,修养好,产生的气功能量也就越大。这和太极拳有共性,是相辅相成的。
虽然我们说太极拳是一种高级的气功,但客观地讲,太极拳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气功。太极拳除有和气功同样的养生作用之外,还具有技击防身作用、自我情操陶冶作用和多种有益社会的功能,是一种文化,是气功所不能具有和不能达到的。气功只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和开发潜能的功能和作用。
太极拳既含有气功内涵,又不全等同于气功的另一特点是,各类气功,修炼成功的对身体健康有益,还可能产生灵感,出现特意功能,但是修炼者若不得要领,也可能以幻当真,走火入魔,也可能因出偏差,无病有病,小病成大病。而习练太极拳虽说也有诸多的要领要求,但达不到要求,也就是出现关节扭伤。
如果练太极拳行气分离,有练无养,无法获得最好的养生效果,即使练十年八年,甚至练几十年,也会因太极拳的要领不懂,达不到产气目的,健身养生无从谈起,但是决不会出现如气功那样走火入魔的严重问题。因此,对一般人来说,练太极拳比练气功相对安全,效果要好。
总之,太极拳讲究心静、体松、气沉、意守,目的是为健身。气功也讲究心静、体松、气沉、意守,也是为了健身,从太极拳里练出气功来,应该说是顺理成章。
尽管在习练太极拳时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但是将太极拳练对了,练好了,就会产生太极气功。细细研究,太极拳与气功,确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必有小径相通。
太极拳与气功有相共同点,而又不完全相同。气功可成为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的重要内容,而太极拳的方法要领也会成为气功修炼的借鉴内容。从健身防身、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上说,太极拳是一种高级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