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掌握和利用好这一规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水在流动中遇到不平之处,或翻起浪花,或形成漩涡,随遇而变,形象万千。就像水底下高低不平加上水的重量共同引动着水流变化一样,人两脚间的虚实变化加上身体重量同样能成为肢体运动的主要引动力;脚下的虚实对人和地形的阻疏对水一样,都能使重量这单一方向的垂直力变化出丰富多彩的运动现象来。
流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用自身重量引动拳势的说法却使不少人感到新鲜和难以理解。
所以先贤宋书铭在行拳《心会论》中明确指出:地心为第三之主宰。”提醒我们后来的练拳者,要重视地心对自己身体的吸引力,并用由此而产生的身体重量主宰”(引动)行拳。
可见,早在之前前人就已经对重力加以重视。
自身重量人人都有,最经济、最方便,但要用以引动行拳,许多人却做不到,原因是缺乏虚实分明的基本功夫。
虚实分明是太极拳运动的技术核心,涉及到意气神劲和肢体的各个部位,而且在不停地交替变化,绝不仅仅是重心偏于一脚那么简单。虚实分明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技术基础是松沉”二字。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蒋淑兰),是一切技术行为的出发点”(余功保),”是武术家一生之追求”(邓声韶)。意气开时呼气,从体内往体外松,从根节往梢节松,从上体往脚下松,如水渗沙,以沉为主。意气合时吸气,从体外往体内松,从梢节往根节松,从脚下往丹田腰背松,如气蒸腾,以轻为主。
关于松与沉的关系,李应吴先生说:太极拳的松,就是要求你去体会自己承担自己体重的负重感觉,这种感觉首先是对习惯思维的完全悖逆,所以首先是意识的体验。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只有获得了这样的体验,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或某一部分作为物质的沉重感,这样才可能打通周身关节,做到周身一家。”才可能进一步体会虚实,变换虚实,做到虚实分明。
放松”一词中的”放”字,主要是放下的意思,往下一放所产生的松就是沉。从上往下放,是消除肌肉、关节对肢体多余的支撑力或牵拉力,使肢体依靠自身重量自然下坠,而绝不能有丝毫的下压力。从上往下放,既是松的方法,也是沉的方法。
太极拳中的沉”字,一是作动词用,与”降”意相同,与浮、提,升相反,如水中之泥沙渐渐下沉,沙中之水层层下洇,是意气顺应地心引力向下运行的过程;二是作形容词用,与重相同,与轻相反,如”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中的沉”。
太极拳的诸多要领,除”虚领顶劲”是要求向上的,其余如沉肩坠肘、含胸束肋、气沉丹田、松腰落胯、敛臀垂骶、屈膝松脚等,多是要求向下松沉的。
还有在太极拳中处处要坠”(姜容樵),”逢转必沉”(曹树伟),”练拳要塌住劲”(陈发科),都是教沉”的。据说,当年李雅轩的几位弟子在一起切磋搂膝拗步”中”弓步推掌”一动时,有的说应以推为主,有的说应以沉为主,争论不下,去问老师,李雅轩明确回答:”当然以沉为主。”这都说明沉的重要性。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沉后必提:提是顺应地面的反作用力,有提才能再沉。
沉与提之间的相互转换,要趁着意气开合的转换时机而随机转换,沉或提的运行过程要顺着意气开或合的运行之势而借势运行。无论沉提,都不能与原有运动机势相违拗,都应随机顺势,贯彻不丢不顶、沾粘连随的行拳原则,随机顺势,在身体内部和两脚之间一沉(实)一提(虚),圆转往复,形成鼓荡,虚实分明就能实现,自身的体重就能释放出引动行拳的势能,使拳势走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来。
行拳如酿酒,身体重量是原料,虚实分明是酒药(催化剂),拳韵就是酿造出来的酒香。
松沉也好,轻提也好,腰腹裆胯是中心段,是重点,具有发动机的作用j两脚是根基,是人与大地换气的起落(出入)之处。
意气开时沉气,体内之气顺应地心引力通过脚心沉入地下,脚心下落贴地,脚底铺开放大。意气合时提气,大地之气顺应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脚心升入裆腹腰背,脚心向上吸收,五趾和脚底边缘抓地,足成弓形,裆腹上提,意在克服地心引力,使全身感到轻灵。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脚是人体与地心最直接的通道,是拳势接受地心主宰的第一关,是与地心为第三之主宰”相匹配的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宋书铭)。
地心是主,脚底是辅,就是要求我们用脚心一呼一吸的虚实变化顺应好地心的吸引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脚底当好全身总此一虚实”的此”,为全身”一处自有一处虚实”扎好一个根:通过脚心与胸腹协调一致的一呼一吸,调理好全身的虚实,调理好体重的下沉力和上提力,将体重这个宝贵的动力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