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而生者,本于无极,此拳种该重在锻炼精神,运动作势纯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故曰无极。
拳者常说,练太极拳处处都是手,这体现了太极拳阴阳变化的灵活性,初学者练拳一定要掌握好阴阳、虚实转化。
然初学者,也必当从有形之姿势入手,学习久之着熟,渐感体证内在觉知。必当,悟真理,求真源,融会贯通,才能步入于神化之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太极拳的三大阴阳关系
一、动与静
动与静相结合,静也是动,动也是静。太极推手特别强调动中求静,以静制动”的原则。李亦畲老师说:心不静则不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静”。
心不静,自身散乱,自立尚且不稳,何谈推手取胜?所以拳论:能动能静,道之圣也,动而不静,道之病也”。静不是思想空虚,消极地待敌来攻,而是心静心专,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全身处于整装待发般备战状态。
这样就不会盲目乱动,而是意念先行,沉着稳定。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似动似静不露形,即达到思想家王夫之所说的静即含动,动亦含静”之理想境界。
二、刚与柔
太极推手要求动作柔韧缠绵,顺行不悖,不丢不顶,不即不离,以柔为主。如果刚而不柔,则如枯木之僵脆,易遭摧折。且动作呆滞不活,缺少弹抖之力,动则露形,易为敌乘。
但如柔而无刚,则必过柔而不坚,软弱无骨,同样缺少灵活性与抖弹之力。与人推手,易被对方切入压扁,被人得实。太极推手乃柔中寓刚,棉内藏针的艺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以柔为主,就是使筋肌骨节经常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柔中寓刚,就是使骨骼、肢体、筋肌保持相对稳定性。这样,搭手后肢体就像装上了弹簧,彼逼我弛,彼缩我张。
因为发劲前充分放松,发劲时快速极度收缩,就会产生极大的爆发力。拳谱云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迫不捷”,就是这个道理。刚与柔又是阴阳交替,相互转化的。
一般说来,进攻时以刚为主,退守走化时以柔为主。必须根据推手中攻守不断变换,劲力不断变化,及时调整劲力刚与柔中的主次,多少、大小的比例。这样,就能进攻得法,顾守有方。
三、虚与实
在推手中要注意手足的调节变化,需要不断的虚实转换。
拳论用轻、重、沉、浮四个字概括了十二种虚实状态。如双重、双轻、双沉等等,推手中常见的毛病是双重和偏轻、偏重。双重容易形成顶牛”。偏轻偏重都容易失之平衡。轻与浮是虚,但浮是过虚,全然无力。
轻则是虚中寓实,恰到好处。重与浮是实,但重是过实,以致肢体僵化失灵。沉是实中寓虚,稳重而不失灵巧。所以合格的虚是轻而不浮,合格的实是沉而不重。
两手两足要一虚一实,左手右足要一虚一实,右手右足也要一虚一实。做到了虚实分清,虚实适度,并能因势调整虚实变化。就能在推手中保持重心稳定,肢体平衡,保持最佳竞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