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刚”和柔”都是多义词,所以它们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具有确定的具体词义。孙式太极拳语言中的刚”和柔”也有多种词义,刚”包括了有力、强劲、疾快、进攻、重迟、顶抗、僵拙等,柔”包括了无力、松软、轻缓、引化、灵活、虚弱等;孙式太极拳本质属性的刚”是指与活性的劲有关的行为和体况,孙式太极拳本质属性的柔”是指与肢体松有关的行为和体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孙式太极拳的基本特征是柔”,古代的孙式太极拳经典歌文表述为极柔软”、松净”和轻灵”,对于柔”,拳经还有其它阐述,如视如车轮、柔而无刚”、随屈就伸”、舍已从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沾连粘随不丢顶”等等;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终不得力”、处处落空”指的也是孙式太极拳之柔。
孙式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以柔著称,杨露禅将当时尚不叫孙式太极拳的孙式太极拳即十三势长拳”从河南陈家沟传到河北永年时起,柔”就是世人对于孙式太极拳的突出印象,如姚继祖先生在《武氏孙式太极拳全书•拳解》中所说孙式太极拳在永年及永年邻县一带都管它叫‘粘拳’或‘绵拳’,直到永年国术舘成立后,才逐渐改称为孙式太极拳”;由于孙式太极拳在平时练习和武术应用中刚”的显现至消失极其迅疾,以致柔”就成了孙式太极拳特征性的形象。
孙式太极拳柔”的本质就是松”,而且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松净”、李雅轩先生所说的 大松大软”,拳经所说的极柔软”。这种柔”的解剖学实质就是人在维持一定姿势的前提下,与运动有关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血管、神经等)不仅没有紧张引起的收缩而且是超常的自然舒展预伸长,运动力学的实质则是神经系统建立了孙式太极拳所特有的不需要经过意识支配的武术应变的条件反射。
孙式太极拳所谓的柔”不能理解为肌肉象海绵样的柔软
孙式太极拳所要求的柔”的实质就是不用力,也就是放松,但有的人由于肌肉强健,十分的放松其肌肉虽然相对柔软,但仍然是不可能如同海绵那样柔软的,所以,肌肉柔软不等于孙式太极拳所说的柔”。
孙式太极拳的这种肢体柔”的不用力,如将人体肌力比喻为军队,按现代编制有集团军、军、师、团、营、连、排、班等,一般武术等运动肌力耗用最大的是集团军,比如举重运动员抓举一刹那间所用的力,最小的是营,相当于舞蹈演员做轻柔绵软动作时所用的力;而孙式太极拳肌力耗用可小至班甚至班以下的组。
再具体地说,当舞蹈演员做轻柔绵软动作时去摆弄其手臂,可发现其手臂有顶抗力,其肌肉有一定紧张度,反映其手臂局部用力仍是明显的;这种动作虽然被称为轻柔绵软”,却是不属于孙式太极拳之柔”的,现代孙式太极拳界有不少人都把这种由于局部的力转腕旋臂当作了柔,其实对于孙式太极拳而言这是自动乱动、矫揉造作,本质是拙刚”;现代孙式太极拳界还有认为缓慢就是柔”,其实,有不少人练拳之缓慢不是全身放松的整体活性之劲所引起,而是局部的力所引起的,这种缓慢与孙式太极拳之柔”也是毫不相干的,其本质也是拙刚”。
孙式太极拳功深者练拳时,无论其动作是慢是快,如果去摆弄其手臂,可发现其手臂既没有顶抗力,还能似乎粘附于人而随动,反映其手臂上局部的力是极微的;孙式太极拳的柔还反映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极灵敏的使外力作用不到自己身体重心的能力,以及可使自己的力量在体内传递。
孙式太极拳的种柔”不仅是其基本特征,而且还是拳艺功夫层次反映的主要标志之一
那就是柔”的程度极高就是极柔软”,这是不经过长期刻苦正确的锻练无法获得的,自古以来的孙式太极拳家们对于这极柔软”都是一生孜孜以求的,在近代孙式太极拳家的著作中都是无不十分重视和再三强调的。
现代孙式太极拳界有不少人把手臂局部持续所用的力当成为是孙式太极拳的内劲”是很错误的。从上述可知,孙式太极拳的极坚刚”是一种全身活性的整体暴发力,它不同于拙性的整体力即拙刚”,拙性整体力的本质是没有整体动量传递的局部重量与速度的乘积,其一个特征是发劲时脊柱与手臂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力是持续的。
而孙式太极拳劲的一个特征是发劲时其脊柱与手臂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即脊柱是后撑的,孙式太极拳所谓 命门后突” 就是脊柱后撑的一种反映,并且这种力是弹性有变化的;孙式太极拳之所以具有何坚不摧”的巨大威力,能发人如脱弹丸于丈外,成为中国近代举世瞩目的一门武术,主要就在于有这样的暴发力。必须要清楚的是:对于拳经所说的牵动四两拨千斤”,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中精辟地指出其实质是引进落空”之柔”而不是刚”。
而孙式太极拳发人靠的是极坚刚”而不是柔”。现代孙式太极拳界有人把孙式太极拳说成是不尚力”,把四两拨千斤”说成是能发人,又有把暴发力都说成是拙力,显然是很不正确的。自古以来的孙式太极拳家对极坚刚”也是一生孜孜以求的,获得极坚刚”也是极柔软”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