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练太极拳时,都只是在强调执著于形体上,执著追求形象太多,太细致,不管是外形上的还是内在的执著刻意追求,如;含胸拔背、松腰、沉肩、墜肘、分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均匀速度等,拳架、姿势、躯干、四肢,运动趋向,或许再有内气上的追求,以意导气、等等,真要完美做到,可以说极不容易掌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tjq/)全身上下、内外,都按照各种要求来看,动作、姿势、套路,是向外学来的或是用意识导引出来的,形神己经脱节,精神做了躯体的奴仆,精神不能专一,神不守舍,神散气散。由于练功的方式方法是本末倒置”而完全违背了道家修炼真宗及武学真谛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之理,由于练功达不到忘我”这样就是著在了,佛家修持者忌讳的执我色相”上面了。按现在中国普及在社会上的这种太极拳练法,完全执著地追塑形象、形式的,太极拳套路练下去,将永远不能,无法达到物我两相忘,有形归无跡”的境界,没有练出毛病来,就值得庆幸了。
不能长功力”其根本原因,是练拳人扔不掉有为法”,抱死了有形有相”的东西。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此言确实不假。因为,太极拳套路演练的方法,是初学入门有为的方法,此方法是人为的刻意模仿别人的,所以叫为法,为法是二法,所以就叫有为法”。有为法应当是一种引渡的手段,引渡入门之后,再提高升华,就必须放弃这方法,用听其自然而无所作为之法,也就是不再用人为的任何一种手段,把这种法叫无为法”,无为法”是真法,所以古圣先贤说: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因此,就把有为法”叫作二法,又管无为法”叫不二之法。这个二法次于真法,若总执著于有为法不放者,不仅不能深造,反而会执著出偏差来的。练功者不认自本心,识自本性,难入无为。也就如同人借助于渡船过河,开始坐船过渡是必然的手段,但是,当船己经渡到了彼岸而过河者却不愿下船,而是死守在船上,那么此人就不能登上彼岸。
法为身心设,法出心身中,学法要舍法,迷法把己蒙。当前极为普及的太极拳运动形式不管老少男女,身体状况如何、千篇一律用同样的速度,划划摸摸做同样的动作不符合自然之道,等于千万个人同吃一个药方之药,不论对症不对症。从心理状态上分析,习练人按葫芦画瓢,思想意识被束服,身心固锁,实练中不能自主,更没有自由与自然。这样身心被固定的方法与套路固定模式所束縛,压制了人的天赋本能,把练拳者培训成了没有自主权的机器人。自我身心外学之手段,是来至他人的身心产物,属于外家功。外家功移至自我本身,均属消耗自我身心之能量,皆不能从自我身心本质上得到增长,只是有为的体力运动。练拳者练的仅是身体动作和意识,整亇操练比划过程期间皆是散气耗神的过程,精神不自在、不自如,精神执著于动作或气感上,舍本求未而导致了体累神消。
再有练拳者操练过程只做有形有相的固定动作套路,未能触及固本培元、独立守神、心灵修缮、增智开慧、正心修身、虚无体道与返朴归真的修行理念。依照如今社会上正在广泛普及的太极拳所教所练的方式方法,创传人张三丰祖师所说的:太极拳实乃入道之基”。这种真正体现太极文化灵魂,并且让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在东方有悠久历史和有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内涵的天人合一”理念有任何关系吗?这是否是在指导与规定上有着误区和盲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老子曾经把他们分为上中下三等人,如是说;清静无为的真常之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空洞虚无,至极微妙,完全不同于凡见的万事万物。天性纯全,未被后天机智情欲凿丧的上等之士闻之,必能领悟其奥妙,躬身以行。天性半备的中等之士闻此道,虽能略知其中奥妙但较肤浅,半信半疑,因而若行若止,顾虑重重。下等之士,其天性全被七情六欲,酒色财气、机智巧诈而蒙敝,不知进道修德,不知修真炼性,只求贪享世味,追遂名利,其心其行,背道而驰。因而,他们闻知恬淡无为的大道,根本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哈哈大笑。如果不被这般人嗤笑,就不足以显示它的重大意义了。无论学什么,目标与目地的确定,也就决定了你将所达至的层次与境界。
不过习练中国功夫,切误忽视了我国中医巨著《黄帝內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独立守神的真言。千万不要以为名人说的都正确,现时代的名人多有不明的,有的是用钱买的名儿。自己该多动动脑筋,需看是否符合道理,别听吹胡的大,别盲听、盲信,什么所谓的大师”忽悠之言。说练太极拳就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眼见耳闻,那些离心叛道的操练方法实则害己误人。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老拳谱上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所以,修炼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两,即神之虚灵、意之专 一 (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这种境界如何达到?没有其他的途径,就是贯穿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太极功(内功修炼法)、太极松腰法、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炼之中;其日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骨被意气滋润,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此为无形无象”。有的人形容,演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时候,身体只剩下一道气圈”和一条身中垂直线”。更进一步去体验,甚至连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也不存在了,因为已全身透空”,周身内外浑然一体了。全身透空”指无形无相的内外之气,沁润于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内,其小无内”的境界。这个时候,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的区别没有了,神意一动,则举手投足之间都有虚空之象,意之所动的周围区域,形成了一团圆圆的大皮囊,这个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团充满透明空气样的混儿气。这团混元气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在哪儿?在神意的周围,在空空荡荡的虚空中,这时无论神意怎么动,身体内外都会首尾呼应、相互接应,就如充满了水的皮囊,无处不在.相互支持。这就是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
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这是从道的境界来描述的。如果从太极揉手来描述,则师爷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说道: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进入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这种揉手境界,既不是平送腰胯,也不是蹬腿蹬足;既不是肩手抖动,更不是以腰发力。其实自身就是一个混元气团,所以,对方一碰,就如球碰壁回”;你的神意一动,棚捋挤按皆非是”,对方就会一揪就起”,一碰就出”。
魏树人老师对笔者说:什么时候把形体忘了,你就懂得了太极拳。”当然,这个境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理法一如地默识揣摩”出来的。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应物自然是对有功夫之人的一种描述。内功修炼有素的人,神意清净虚灵,无所挂碍,从不分辩,无私无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晓。如此之人,自己练太极拳时,既能知晓自身之神意气和大自然之花草树木的互动信息,又能感觉内外混元时,自身所形成的鼓荡和裹携状态;揉手时,对方神意刚刚萌生,形体还未及起动,则自身已随感而应,随机而动,恰到好处、不早不晚。这就是魏师所说的奥妙尽在时机中”。延伸到人生境界,则进入了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更能如《吕祖百字碑》中所说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这里描述了有功夫的人洒脱应对的境界,也就是对万事万物都能做到不贪、不执、不欲,只有这样,才能应事接物不迷凡、不动心,情绪不起伏,于此,自已的心性不仅能清静无为,而且能凝神聚气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
西山悬磬。西山可喻清静世界、神意发轫之所在。两者即西方,在头为元神祖窍所处的位置,山者即脊背也,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所说的劲源。西山是形容说,形容神之体,意之发轫点。悬即空悬,磬,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悬磬可喻清静之音,也可喻钟鼎。这四个字指功夫到了深湛境界,就能做到如《列子·仲尼》中所记载的: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随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此时,身体通透得宛如透明了一般;沉稳充沛得好像钟鼎置身;空寂灵敏得仿佛庙之磬,一碰就响。此时,体内空而不空,细胞活跃,内气鼓荡,生机尢限,这种气机荡漾的声音悦耳动听,上与天籁合,下与地籁通。宁静以致远”到此时就不是一个形容性的语句,而是真实不虚的功夫状态了。入此境界,则听劲”能入特别细微的地步,此时,听自己就是听别人,听别人就是听自己,内外已经没有区别了。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虎”在道家指的是金虎,有虎必有龙。因此,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卷四》中说: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阳之气,此气纯阳,阳则易动,有如虎之难防。此气最刚,刚则性烈,有如虎之难制,唯有龙之下降可以伏虎也。”
猿”者,心也,神也,意也。《悟真篇》讲: 心猿方寸机,三千功夫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由此可见,心猿可以支配、统帅龙虎之气。猿呜指心意灵动、活跃,使得生命之气息激荡流布。
如何实现虎吼猿鸣”之功夫境界呢?静极生动。这个静,并不是指形体动作不动,而是精神状态的宁静,神的虚明空寂;这个动,并不是指形体动作、招法姿势,而是神包气中,气包神外”时内气敷布,通达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直达泥丸并循周天而行时的生生不已之动。杨式太饭拳老六路修炼混元气,但却依然取得通周天及经络的效用。其内存在虎吼猿鸣”,正如《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所说:当太极静而生动时,阳产于西南之坤,此时,腹中如烈风之吼,如震雷之气,即复卦天根现也。”
虎吼猿鸣”是静极生动、内气腾然景象的比附。而泉清河静”则是静中触动动犹静”之功夫状态的描述。泉”指人的生命之泉水,人体重的70%由水组成,人只要一缺水,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太乙北极真经》上说:水乃有母。”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泉。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通过太极拳的修炼,人体生命之泉源源不断、无休无止地滋生。
那么,生命之泉是什么呢?泛指津、唾、血、汗、涕、精等人体之水。《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得清楚: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日甘露洒须弥。”陈撄宁在诠释《黄庭》其文时说: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上能至水顶者,何也?地下之水气循土脉透‘玉液金丹’。”进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锻炼,体内就会出现这些玉液金丹”,此为阴中之精华也;阴之精华还体现在气血在体内流行不滞,这是生命力旺盛的证相。经常锻炼阴精,生命之泉就会净寂、清澈、透明、中和,正如《周易参同契发微》中所说:当其寂然不动,万虑俱泯之时,河海静默,山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八脉归源,呼吸俱无,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虚灵,虚灵则神明,神明则无为,无为则流行,流行则生生不已,智慧无碍,生机无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tjq/)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翻江播海”说的是内外之气混元一体的状态,什么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个母”就是自身已成一团混元气,这团混元气周流不息,回荡不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开合相寓,有升有降;出入自如,聚散天成;不在体内,不在体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有随意变化,孕育出阴阳来。自身如何才能成为一团混元气呢?行拳走架意为先,得意忘形混天地。混是混合在一起的意思。两种事物混而为一为混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为修炼混元状态提供了途径,如茫点”虽然用肉眼遍寻空中而不见,但却空而不空,有功夫者心为领,意为帅,气为纛”次第而出,刹那间凝聚,这种神意统帅内外之气凝聚于眼前某一空旷之处的目标点,就是混而为一之具体方法现。
翻江播海,是人体内外已成为虚空混元气的特殊景像。此时,动也是静,静也是动,动静一如,阴阳互孕,出神入化,隐显自在;动静之机,松散氤氲,宛如江水翻腾,海水激荡,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派气机流行、内外一如的风光。
尽性立命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的和根本归宿,是太极之象的智慧根源。太极拳来源于中华道统文化,必然回归于道统文化。不管太极如何变化,都不会脱离这个圆。牟宗三认为,道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命体现(心灵表现之方向),因此,在中华道统文化的经典中,必然对这个根源有过深刻表述。《周易·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是追究、深研、体悟天地间万事外有之规律,尽性是完善自我,修真养性,使人性与天道相契。穷理是知其理,悟其真;尽性是行其德,传其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实现天人合一”。此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我命由己而不由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太极之象,尽性立命。性乃人之本性、本真、本来之心,神意之元体;命乃人生的命运、使命、生命之形体,神意之运用。性命相依相助,正如桓谭在《新论·形神》中所说的:形与神犹如薪与火之关系,神居体,犹火之燃烛矣。”本性是天性,是人生方向,属阴;命是构成人体的皮肉筋脉骨、四肢百骸等生命物质,属阳。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太极拳修炼者来说,如果心不清,性不明,则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如果生命之体不修,则如《乐育堂语录》所云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把太极拳架、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心性修为)融为一体去修炼。这样,才是真正的性命双修,才是真正的复归太极。这个尽性立命”的太极之象,乃真正的大境界、大智慧、大自在,是由太极而超凡人圣的形象表述。
图老师小结: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应该对太极拳练习怎样达到更高深的层次应该有了深入的了解,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终究难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