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笔者想,难道真遇上一位知为先”与行为重”结合得很好的有为之士?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于是,顿生向其讨教之意。我们进行友谊性推手,谁知一粘上,就觉得不对劲”。其人不仅低头弯腰,而且全身重量压在我的手上,这与立身中正”,力不出尖、形不破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理要求岂不是背道而驰吗?
顿时,已知碰上了一位常将拳理片面理解,理论脱离实践的爱好者,索然无味之感渐生。出于同道之谊,我后来向这位拳友坦诚地说,能熟记拳理是件好事,更重要的是正确深刻理解运用到拳法实践中去。
太极拳非一般常识,用常识去理解拳理是要出偏差的。例如对刚柔相济”一词的理解,不少学拳者见到功夫好的老师练拳,其劲势有刚有柔,寓刚于柔,刚柔相济。
就模仿老师该发劲时就发劲,该柔慢时就柔慢,久之,也就认为自己的拳刚柔相济了。
但是,练拳时表现出来的劲别,始终与功夫好的老师有着实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他们对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拳理认识不到位,盲目地在表象上做功夫,认为将用力的动作与少用力的动作结合起来就叫刚柔相济,所以,发劲时用的是蛮力,柔慢时又无柔劲的依托,因而落得个不刚不柔的痼疾。由此看来,字词义理解不正确就会与正确的拳理失之交臂,导致错误的拳法实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上述经历,使我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太极拳很讲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学好太极拳的因素,不是看你学历有多高,尽管学历高意味着文化高,然而不代表文化修养高。
文化修养是一种知识综合素质,文化修养高的人对拳理的悟解,一般来说比修养低的人要强很多。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修养,是我们更好地理解拳理的基础。
所以,与书本绝缘的人,在这方面要想有什么成就大概很难。
只有勤于读书,提高文化素养,运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来认真研究拳理,从字词义上搞清楚拳理的真实正确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具体拳法实践中去的人,才有可能领悟太极拳学上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