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尾间中正.是腰椎活动的结果。含胸拔背,气贴脊背,力由脊发,这些是胸椎活动的结果。虚领顶劲,竖项神惯顶,这些是颈椎活动的结果。只要行拳.在意念的统领下.以命门为火车头,带动脊椎和四肢运动.直接关联到背部的骨髓神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先由脚下的阴阳变化,及腰部的虚实变化,通过脊柱及四肢的节节贯串,才能引起肢体的形状变化.而节节贯串,必须是全身松净、松透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松是练拳的方法,也是练拳的灵魂,而节节贯串才是练拳的目的,没有节节贯串,就不能练出内劲.肢体松不透就不可能达到节节贯串的目的。
拳经曰: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优须贯串。这说明节节贯串在太极拳中是何等的重要,腰带肢体和四肢运动,先有腰部的松、沉、转、放长、才有肢体的前进、后退、上起、下沉、左顾、右盼。整个行拳的过程,就是脊柱活动的过程.这样不仅任督二脉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得到按摩.同时脊髓神经也获得良好的锻炼.增强了任督二脉的气血畅通,五脏六腑才能跟随健壮,这些部位的骨节和肌肉群同时得到锻炼,中医有骨为髓之舍,骨坚髓实.骨软髓虚之说;腑为脏之表.腑壮则脏盛.腑弱则脏虚衰.由此可见人的衰退与衰老.表现的较为明显的是: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胃,胆。
3、腰胯的重要作用
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节腰椎组成的,由尾间向上第三节,俗称腰眼,就是指的命门穴.命门为九大关节即: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中最重要的关节.旁有先天之本的两肾.对应的是神阙穴(肚脐),下边有汽海穴(气海穴是储藏内气的地方)这个部位俗称丹田,是修炼太极内功的关键部位.拳经日: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间”命意源头在腰隙”等,这些都说明无论是盘架还是推手,腰总是起关键作用的。腰是身形变换的关键.是十三势.八种劲使用和变化的总动力,而腰的松空是肢体圆活、灵敏变化的前提,所以松腰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不管是”腰隙”还是腰问”之说,都说明腰的一种重要状态,那就是腰的空和松,只有腰松开,腰节才能离开.腰椎之间才有间隙,所以松腰才是命意的源头。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第三条特别提到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脚才能有力,下盘稳固.虚实的变化皆由腰来转动。要想松腰.必须溜臀。只有松腰方可进入太极之门,只有溜臀方可进入松腰之门,所以腰只能松.而不能用硬力。
腰的重要性是所有太极拳理论文章中都会加以提及的,那么在这里就简单的讲解一下。太极拳的练习中,腰是一个枢纽,是整体运动的主宰,只有掌握好腰的精髓,我们才能真正的感知到太极拳的精髓,所以一定要对腰刻苦习练,认真体会。
腰胯虽然连在一起,但各有各的作用。塌胯也称坐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讲,顶头悬与气势和轻灵有关,塌胯则与沉气、沉劲.化劲,发劲等密切相关。塌胯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只有胯关节高度灵活了,腰胯及整体才可能有上浮下沉的浮动之感,左旋右转进退随心,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松腰塌胯.开裆沉气,气沉丹田等说法,都不过是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再加上带轴的腰,旋转自如,才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腰主转动,以灵活为用.以之带动四肢,这是练柔软的基础:胯以沉稳为主.在灵活的位移中稳定中心.腰胯虽然连在一起却作用不同.功夫稍深者.行拳时主动运用腰胯。四肢的活动只不过是腰胯动作的外在延伸,或称为腰胯动作的表现形式,而功夫浅的人,只见手脚盲动、乱动,不见腰胯的运动规律。
脊椎行拳的说法,归根结底仍然是要在练习中遵循太极拳的要领与原则,因而如果我们想要通过太极拳的学习达到养生祛病的效果的话,就必须认真的学习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科学的进行太极拳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