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老师整理)图文:最大的蛋是谁下的
两个月游戏着锻炼
1994年12月24日
儿子满两个月啦,这几天,将儿子竖直抱起,使其头部靠在肩上,不去用手扶他,他的头能竖直片刻,如果让儿子俯卧,他居然能抬头片刻。这只是一种生存的本能,要强化这种本能,还需经常训练。第一项俯卧抬头(要注意不要在孩子进食之后立即训练),训练的时候,儿子趴在床上,抚摩其背部,用拨浪鼓等玩具逗引,让儿子抬头及左右侧转。这种训练2个月即可开始训练,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第二项可以进行仰卧拉起训练。儿子空腹时,让其仰卧在床上,我们将双手放到他的腋下,抓紧他的胳膊举起,但是头部不完全离开床。2个月开始训练,每天4—5次,每次6—8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也许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训练挺枯燥的,父母也会感到很枯燥,其实,做爸爸妈妈的可以把它编成游戏,配上收录机里的儿歌和轻音乐,自己编的更随意,玩一样地进行锻炼。这样,一边快乐地唱歌,一边游戏似的玩耍,孩子就会感到很快乐,也更愿意跟你合作。
儿子不仅最喜欢看自己的手,而且他还越来越喜欢看忙碌走动的我们,并且对窗外被风吹动的枝叶极感兴趣,老盯着看不停。对经常照顾他的爸爸妈妈居然能注释片刻了。而在听力方面呢?是渐渐地在加强。儿子能否辨别声音方向,能安静地听轻快、柔和的音乐,并表现出愉快的情绪,面对强烈的嘈杂的声音表示出不安,甚至害怕、厌烦。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儿子的身心发育得真是健康,“奶癣”也好多了,但仍未痊愈。儿子拥有一副发达的胸腔,因此,他的呼吸运动非常活跃,当他哭的时候,由发达的胸腔产生的共鸣,使得他的哭声如鼓声,特别地惊人,因而当他安静地入睡的时候,我如果不去查看查看他的动静,就会很不安心。前几个月,他睡醒了之后,总是哼哼唧唧地让我们知道,而现在他毕竟长大了,有时,他醒来了好久,我们才发现他正在一声不吭地抱着两只手一边吃,一边玩呢!
当我们悄悄聚拢在他身边的时候,他一丝一毫也没觉察,于是我和丈夫悄悄地说话,以观察他的动静。这一次,他好像听见了,并开始四下寻找,大概是找了一会没找到,他又开始自得其乐的玩起来!我们又学猫、狗、鸡等的叫声。他又找,又没找到,他越发惊奇这些声音的来历,玩手的兴趣也不那么大了。后来我们又用摇铃逗他,后来直到我们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才感觉到:“原来爸爸妈妈是在逗我玩的呀!”由此,可以判断2个月以后的婴儿对声音反应更积极了,听见说话和摇铃的声音时,会转头并用眼睛寻找声音。
探索宝宝开放心灵的学习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进入宝宝的大脑里,看看他在想什么,他的小心眼里藏着谁?当然,我是沮丧的:因为梦永远是一个梦!
相信大多数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梦想,看着宝宝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纯洁无邪的神态,还有那丰富生动的表情,恨不得变成孙悟空,可以摇身一变,化身为细小的小昆虫,钻进那宝藏之中,尽情探索宝宝的心灵世界。
因为我们是那么地想知道宝宝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宝宝学习成长的奥秘。
不过,聪明的妈妈还是有办法的,跟着我一起去探索宝宝开放心灵的学习吧。
宝宝的学习是很快乐的。你看——
0-6个月宝宝的学习
对于半岁以内的宝宝,只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抚养方式,你就会发现其实你可以和宝宝很好地相处,因为他们需要得很少——吃饱喝足睡好,基本要求满足之后,他们的心情总是不错,于是他们要开始“学习”啦:希望妈妈经常陪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微笑,听他们打嗝放屁时妈妈的笑声,他们会用专注的眼光和严肃的表情看着妈妈,一般他们会先注视妈妈的嘴,然后是眼睛,最后他们会越来越显出学习的主动性,用慢慢绽开的笑容和突然一笑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以情动人”,这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宝宝天生就会!
6-12个月宝宝的学习
1岁前的宝宝能够学会身为人所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当然学习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是更为快乐。那是怎样的一段时光呢?发声、翻滚、大笑、咀嚼食物、走路、说话、搭积木等活动无一不在表明他们学习的成效,如果这时妈妈能够耐心细心地与他们打交道,鼓励他们在这个阶段不断尝试,不断跌倒后站起来重新走路;鼓励他们的重复动作;鼓励他们自发地探索而不是加以各种限制;鼓励他们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来考验爸爸妈妈们的智慧,从而让他们自小就懂得满足和规则;鼓励他们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并学会喜欢与父母一起休息以得到安慰;鼓励他们主动地把玩玩具以协助他们的动作协调,并丰富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速度来适应环境和某个人、物,这些都是可以充分帮助宝宝快乐学习的法宝,你会发现宝宝的心灵是那么的放松、宽广,他就像一块海绵畅快地吸收水分,畅快地成长。
1-2岁宝宝的学习
2岁以内的宝宝似乎开始变得不那么快乐了,谁的过失呢?没有责任人。因为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意识,也为了独自体验探索与闯荡的快乐,他们会以一些看似不快乐的方式行动:他们会轻易拒绝妈妈的帮助而固执地把衣服穿得乱七八糟,他们会自以为是地走到危险的楼梯间而不顾别人的满心焦虑,他们并不理睬妈妈的呼唤照样把书和玩具扔到远远的地方,他们会在突然之间以一种沉默来反抗爸爸妈妈的要求,他们会开始体验到像大人一样的孤独和寂寞,他们会嫉妒、焦虑、抵制,他们越来越表现出“快乐必须是我说了算”。妈妈们不要期望宝宝只要人为地给他们一些快乐就可以了,不是的。宝宝真正的快乐仍然蕴藏在他们的学习中间:自由自在的活动,能够引发他钻研的事物,由兴趣而带来的操作成功,与人交往交流的乐趣,组织宝宝们的共同游戏,理解宝宝的能力起点不是一味地强制要求,新鲜的人、事、物带给宝宝的兴奋是这个阶段的父母关注的焦点。
2-3岁宝宝的tulaoshi.com学习
我是那么地反对父母们把3岁之前的宝宝托付给幼儿园或某个机构,或许爸爸妈妈们用心良苦,理由不一:工作太忙、担心自己教育不好、希望宝宝能够从小有独立性、害怕老人溺爱孙子、索性让宝宝体验正常生活……想法太多了,我不一一列举,但是我认为3岁前的宝宝正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在一个心理上感觉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成长,学习与外部世界互相适应与调整的状态,这种身体与人格上的成长都离不开良好的精神世界,再好的机构都不能给予宝宝无时无刻的亲情体验,再好的老师都无法给予宝宝如妈妈一样的胸怀和抚摸,快乐不仅属于宝宝的学习,更属于妈妈教育宝宝成长的过程。尤其,3岁前的宝宝已经可以接受一些基本的生活必须的行为规范教育,如清洁、卫生、礼貌、谦让、帮助他人,这个阶段宝宝其实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不断地在体验学习,由于社会性的发展,宝宝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自我意识也在萌芽,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外界对他们的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此时,开放宝宝的视野,帮助他们拓宽自己所接触的世界,是满足宝宝内心需求的很好的手段,比如带宝宝过一过家庭以外的生活,和宝宝一起完成某项工作,设置一些对宝宝稍微有一点难度但是宝宝又能达到的问题情境,鼓励宝宝启动自己的想像和智慧,找出问题解决的小窍门,使宝宝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不仅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又给与宝宝温暖安全的情感庇护,在快乐中高质量地开发,不是很好吗?
快乐,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是天真的宝宝伪装不出来的,细心的妈妈在关心宝宝学习成长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宝宝的心灵,因为只有开放心灵的学习才是宝宝未来成长的原动力!
文/林薇
爱笑的宝宝多聪明
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较聪明。这是在系统地研究了年龄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的结论。研究人员发现,聪明儿童对外界事物发笑的年龄比一般儿童要早,笑的次数也更多。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长到3个月左右出现发笑反应,只要醒着,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画片与玩具时,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嘴里呵呵地叫,又抡胳膊又蹬腿,可谓手舞足蹈。另外,当他吃饱睡足,精神状态良好时,尽管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出微笑。前一种笑被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后一种则称为“无人自笑”。
研究表明,天真快乐效应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精神发育方面是一次飞跃,对大脑发育是一种良性刺激,被誉为智慧的一缕曙光。至于无人自笑,乃是婴儿在生理需要方面获得满足后的一种心理反应,这两种笑均有益于大脑的发育。由此不难明白,父母多与宝宝接触,并用欢乐的表情、语言以及玩具等激发其天真快乐效应,同时注重喂养,吃饱睡足,促使其早笑、多笑,乃是中期智力开发的一大妙招,值得年轻的父母们重视。
笑是一种“器官体操”,生命离不开运动,宝宝的发育同样如此。可宝宝不同于成人,甚至也不同于年长儿,他们的活动能力很有限。如何运动呢?不妨促使其发笑。
儿科医生新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系,那就是笑与铁质之间的瓜葛。研究资料显示,凡是面带微笑、眼球灵活、目光炯炯有神的婴儿,其体内的铁贮存多数正常。相反,面孔严肃、呆板,或1小时内仅发笑1~2次的宝宝,血中铁含量可能不足。如果在1周内连续补铁,严肃的表情会逐渐消失而代之以愉快的神情,否则,这个婴儿长大后很可能智商不高。
从专家以上的结论不难得出两点启示:一是铁这种必需微量元素不仅像一般人所熟知的与造血有关,尚对智力与情绪发育发挥相当大的影响,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可把少笑作为宝宝体内缺铁的一个早期警报,切不可等到出现贫血症状时才想到补铁,以免给宝宝的智力与心理发育带来损失。换句话说,当发现你的宝宝不肯笑时,即应想到可能缺铁,需要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补充富含铁的食物甚至铁剂。
2-3岁语言学习的关键要事
年龄25-30个月
*26个月会使用形容词,如“漂亮”、“干净”等。
*27个月会使用副词,如“很”、“最”等。
*28个月会用"你"、"他",会背诵简单的儿歌,且发音基本正确。
*29个月会用连接词,如"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公园"、"你坏,我不跟你玩了",句中用了“和”与“跟”连接词。
*30个月会用完整句,如“爸爸上班去了”、“外婆家很远”等。
*31个月知道基本颜色的名称,如"红"、"绿",并能正确地指出这些颜色。
*32个月问更加复杂的问题:开始使用什么、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如何来问复杂问
题。
*33个月理解基本语法:用带“如果”,“和”,“但”的语法结构进行复杂和高效的交
流
*34个月知道区分性别,如"弟弟--妹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35个月能回答简单问题,如问:“你喜欢谁呀?”答:“我喜欢妈妈。”
*36个月能同时执行两项命令,如“到房间里搬小凳子,再用布擦一擦”。
我是右脑运思型还是左脑运思型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罗伯特·奥恩斯坦(Robert Ornstei图老师n)博士和罗杰·史伯里(Roger Sperry)博士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大脑左侧处理线性的、具体实在的信息,是学习语言与逻辑思维的关键,而大脑右侧则侧重于处理随意的、想像的、直觉的以及多感官的影像。
一、左右脑的特征:
当一个属于大脑一侧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刺激与开发,那么整个大脑思维都会得到拓展与完善。大脑的每一侧都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参见下表):左脑特征右脑特征
何易以画童经历告诉妈妈
地板曾是我的画板
小时候,爸爸在地上铺上一层竹席,竹席上铺一层宣纸,再给我一支笔,就再也不管我了。我就随性在地上乱挥乱舞,有时候邻居的小朋友也加入进来,集体“涂鸦”。而不管我画的是什么,爸爸都会很欣赏,更不会指责我把地弄脏、鬼画桃符。现在回忆起来,我父亲没有教我一丁点儿绘画技巧,比如怎么握笔,怎么构图……完全没有。他只是给我提供画画的物质条件:笔和纸以及无条件的关爱和鼓励。其实,读小学之前,任何技巧的学习只能是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扼杀了宝贵的灵气。
突破“画画”就是“画画”的狭隘
小孩子喜欢画画,其一是花花绿绿的颜料可以在画纸上保存下来,很有成就感;其二是孩子有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欲望,而画画正是可以表达内心情绪的直观方式。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买来水彩颜料,却发现他根本不“好好画”,只是乱涂鸦。此时,父母一定要鼓励不要指责,也不要嘲笑他画得四不像。因为,孩子正是用涂鸦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内心情感。
扔掉虚荣和功利
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画一幅被大众认可的画,然后在人前展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过,这对小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
虽然我小时侯曾经在国际绘画比赛中屡屡得奖,但却并不赞同被“得奖”所支配。小时候,我参加的少儿宫绘画兴趣班其实就是一个得奖工作室。那里有全世界儿童画大奖赛的丰富资讯,并从冷门突破,比如当时国际上儿童画比较少见的木刻、版画等,这样我们的作品在国际儿童画大赛上的几率非常高。
当年,有一个法国举行的儿童画大奖赛,获奖的法国小朋友到中国来和我们交流。在会上,当时一个以擅长画大公鸡闻名的小朋友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另外一个擅长画马的小朋友画了一匹奔马……。而法国的小朋友当时在我眼里完全就是技法简陋,画的东西也是四不像,我很不屑,觉得怎么法国和我们的水平差那么多。其实,现在想想,只能觉得我们的培养方法太功利。为了获奖,让一个小孩子只练习画一种东西,只写几个字……而国外小朋友的技巧也许和我们差很远,但是他们却通过画画得到了真正需要得到的东西。
到底需不需要参加绘画班
很多父母疑惑:自己不会画,又担心绘画班太功利,到底送不送孩子到绘画班呢?
其实,绘画班并不是不能去,它有它积极的一面:给孩子一个交流的空间,有画画的氛围,喜欢画画的小朋友们可以互相促进、影响。当发现孩子表现出想画画的欲望,可以送他到绘画班。但当孩子表现出厌恶和不开心的情绪时,就应停止,千万不要因“怕半途而废”就非要孩子继续参加绘画班。
体察孩子的需要
作为父母,应该随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如果他只是希望有一张纸、一支笔,那么,就在家里为他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如果他想要的是一个共同绘画的环境和老师的指导,那么,就送他去绘画班。如果他喜欢临摹,那么,就带他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临摹也是可以开拓思维的。无论孩子的需要是什么,他都最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鼓励。
有些对绘画一窍不通的父母觉得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一起绘画。教错了,怕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不教,又显得不近人情。
在幼年,任何技巧的限制都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一些科学性的常识却是可以由父母传授给孩子的。比如颜色、形状:认识各种颜色,什么颜色和颜色搭配可以形成另外一种颜色,形状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知识和科学不仅不会限制还会发散孩子的思维。但千万不要规定孩子画笔怎么握,画纸怎么摆放等等。
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潜力远比我们能够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自己曾经受到过的限制再次加之于孩子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