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一个空瓶子代表一口干井,用瓶中的三只小球代表三个正在井中玩耍的孩子,她把系着小球的三根丝线分别交给了三个中国孩子。她对三个孩子说:井中突然冒出水来,涨得很快,你们必须在七秒钟之内逃离,不然就会被淹死在井里。瓶口一次只能通过一只球。 她做了一个开始的手势,最小的女孩子首先拉出了自己的球,七岁的男孩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立刻拉出了自己的球,十岁的女孩最后离开,总共只用了五秒钟。
美国老太太很吃惊,她没想到这个原本惊心动魄的游戏,会这么平淡而乏味地结束。她问七岁的男孩为什么不抢先逃命,男孩指五岁的小女孩说:“她比我小,我应当让她。”老太太又问最后离开的女孩,“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吗?”女孩说:“我是姐姐,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泪水从美国老太太的眼中涌出。她说,她在许多国家试过这种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这样完成,他们总是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三个普通的中国小孩,让见多识广的美国老太太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力量,她明白了:聪明不仅仅是智力发达,聪明更是一种爱,一种忘我、无畏的品格。
然而,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这种品格,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紧急时刻,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的情景似乎更多。在公共汽车门口,由于拥挤而使上车的时间大大延长,老人、孩子被挤得东倒西歪;在十字路口,塞车时,互不相让,都在鸣笛让对方让路,结果谁都过不去。还有某歌舞厅的大火,如果不是争相逃命的人死死把门塞住,至少会有一些人,哪怕是一少部分幸免于难。
由此可见,在群体活动中,聪明不仅是一种忘我、无畏的品格,更是一种群体意识,也是一种秩序。任何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都不排斥这种秩序,因为这种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保证。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秩序就是效益,是社会效益,更是经济效益。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秩序越好,效益越高。在危急时刻,秩序就是时间,就是生命。在一件事故或灾难中,遇难的群体秩序越好,赢得的时间就越多,抢救出来的生命就越多。前进需要秩序,撤离更需要秩序。而这种秩序的实现,则需要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具有那三个中国小孩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需要从小培养,更需要从平日生活中培养。很难想象一个经常抢上公共汽车的人,在危险时刻会忘我、无畏。
而现在令人担忧的不是孩子,我们中华民族的很多优秀品质,在孩Tulaoshi.Com子身上常常还能看到,而在成年人身上却越来越少了。据报载,一个坏人在列车上公开抢劫,无人过问,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站起来说:“抢东西是坏蛋,我去找警察。”才把坏人吓跑。所以在有些问题上,教育大人比教育孩子更紧迫。因为不难想象,美国老太太检验是否聪明的游戏,如果让三个中国大人来做,很难预料结局。三个中国孩子不仅教育了美国老太太,更教育了与他们同宗同族的长辈。
小孩害怕怎么办
图老师育儿网友:小孩已经两岁了,我给他买的玩具如直升飞机(带音响的)他就害怕,不让开声音。有时会害怕一只小虫子等。我想问这是为什么?
茅于燕:儿童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比较坚强,对什么都不怕;有的又比较软弱,对很多一般的东西(不是豺狼虎豹)也表现出害怕的情绪。
你孩子怕大声音,很可能是他听觉域限比较低,别人不在意的声音,他就受不了了。
另外,也可能是他接触到的带音响的玩具比较少,缺乏经验,就会害怕。
这种害怕随经验的丰富和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不要太紧张。
你想让孩子不胆小,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知道他怕大声音,就不必一定要在这个年龄非买带音响的玩具给他不可,过几个月再买就会好些了。
2、已经买了带声响的玩具,可以拿得比较远一点让他看,逐渐接近他,并对他说:“你瞧,这辆小汽车会叫,我开给你听听”。一面搂着他,开出小汽车,他一定不会害怕,因为在你怀中,他有安全感。时间长了,让他一个人玩这种带音响的玩具,也不会害怕了。
3、带他到玩具店去,看别的小朋友玩带音响的玩具,他看多了、听多了,也就有经验了,不会害怕了。
4、妈妈或爸爸在他面前玩这个带音响的玩具,让他看,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问题,再让他接触这个玩具,会好得多。
至于他害怕一只小虫子,这并不特殊,许多儿童,特别是女孩,都怕小虫。很可能小虫的样子比较特殊,身子又过分柔软,捏起来又会不成形。
可以这样做,试试他会不会好一些:
1、家长不要在他面前表现出害怕小虫的样子,不让他有模仿源。
2、把小虫放在瓶子里,小纸盒子里让他看、玩,不让他直接接触小虫。
3、家长拿着小虫翻看,让他也看。他看到妈妈敢拿小虫了,那种怕小虫的情绪就会好得多。
4、不要太紧张,孩子怕小虫,并不是什么不良行为,很多成年人也怕。当然,从小就少一点害怕的东西更好,可以试着纠正。凭什么日本的小孩不怕冷?
这几天日本遭遇寒流,靠近日本海的地区,大雪都有一米之深了,我们所在的地区,气温也在零度到几度之间徘徊。但每天早晨路过女儿的小学时,依旧可以看到老师们正领着身穿短衣短裤的孩子们在绕操场跑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nbstulaoShi.comp; 日本孩子大都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冬季耐寒训练”,并全员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走”这个字,在日语中就是“跑”的意思。“持久走”意译为中文,就是“耐力跑”。 上个周六,是女儿所在小学的“冬季持久走大会”。从去年年底进入冬季开始,学校的全体孩子,课余时间都在操场上跑步训练耐力。孩子们短衣短裤甚至赤脚,穿得就像过夏天一样。我家小学生回家告诉我:她们班的男孩子,例如就住在我们家西边的拓弥,跑得又快又好,而且连短袖运动服都不穿,赤膊上阵跑到面红耳赤,浑身蒸气,大冬天光着身子还大声喊热。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持久走大会”那天,因为前不久刚下过二场雪,当天气温零度左右,虽然气温不高,但天空晴朗,天气还算不错。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孩子们席地而坐开始午餐。记得以前半开玩笑地说:“在日本养孩子很容易----睡的是踏踏米,吃的是冷饭团,累了席地便坐,不娇生惯养,一样长得活泼健康”。结果国内一位朋友道:“在日本养孩子真比国内容易一些,国内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齐上阵,孩子还是容易生病~~ ”
想起冬季的时候来日本旅游的同胞,都对街头那些在寒风中依旧光着双脚的日本孩子感到吃惊。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这么冷的天,这些孩子还光着双脚,他们不冷么?要生病的。”---看到大冬天赤脚的日本小孩,中国人大都会这么想。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小就被教导说“寒从脚下起”。冬天里不注意双脚双腿的保暖,那是肯定要生病的。双脚双腿的保暖非常重要。尤其是小孩子,中国人提倡“孩子应该比大人多穿一件”。而日本则正好相反,日本人说“孩子应该比大人少穿一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我曾为此问过好几位日本朋友。说你们日本的孩子怎么都大冬天的还赤着脚走路,光着双腿出门?不冷么?结果对方回答说:日本有句老话,叫“风的孩子:”,小孩子就是在风中奔跑着长大的,不懂得什么叫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这话说得也许有些夸张。但是看看国内冬天的街头,被捂得严严实实的孩子们,感觉日本孩子的确比我们中国孩子要耐寒得多。与日本孩子相比,我们中国的孩子,主要是中国都市里的孩子,似乎都有些“过保护”了。不久前一位国内朋友还留言告诉我:她孩子的幼儿园与日本一家幼儿园是“友好园”,二家幼儿园的孩子一起举办“中日友好”运动会,大班的中国孩子甚至跑不过日本小班中班的孩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看看上面的照片,还有在冬天的公园随处可见的那些露着双脚的日本孩子,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日本60多岁的长者,在冰天雪地零下N度的气温中换上泳衣跳入冰水中游泳----日本孩子的耐寒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日本这个国家的人长寿,但他们的长寿不是偶然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中国人要强大,必须从强健的体魄开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强健的体魄锻炼,让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
多大的小孩可以看电视
1 .看电视产生近视是个误区--有的家长认为不给孩子看电视的孩子就不会产生近视,这是误区。实际上给孩子一定的视频刺激还可以促进孩子的眼睛发育,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在近距离和长时间观看,一般认为要大于电视屏幕对角线4-6倍;时间掌握在30分钟左右。
2. 一周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看电视了,宝宝对色彩鲜艳的亮彩非常感兴趣,有一种愉悦的视觉感觉;
3.过长时间看电视可以造成孩子眼睛的过度发育形成近视,道理是过长时间看电视可以加速孩子的眼球发育,加速了宝宝从初发育到正发育再到过度发育状态得眼球正视化过程,过度发育状态就形成了近视。
看懂小孩心(上)
从躺到坐到走,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理解也在不断改变。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会让你更容易理解他那还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心。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以后的几年,他对世界的感受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躺在床上,只能看到床周围的狭小空间,到自己学会走路,可以探究周围的环境,他们眼里的世界在不断扩大,于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在不停改变。
最爱爸爸妈妈的脸
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也有视觉,但世界对他们来说只有两个空间:够得着的和够不着的。凡是小胳膊碰不到的地方都很模糊。近处的东西,大约是20~30厘米的距离,他可以看得清楚些,而这个距离也是妈妈每天哺乳、换尿不湿、抱宝宝时,妈妈和宝宝脸的距离。
直到六七周,宝宝们才能观察出轮廓和比较鲜明的对比,比如说:爸爸的眉毛可真浓!让人吃惊的是,婴儿可以眼睛一动不动地长时间观察爸爸妈妈,仿佛只有注视才能使外界与他的小世界建立联系。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喜欢关注的是周围不停活动的人,当然他们也会认出橡皮奶嘴和他们的小布熊,但是最让他们感兴趣的还是人的脸。
奇怪:有的东西一会儿在,一会儿又消失了
3个月后,婴儿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了,现在他可以有目标地去抓拨浪鼓,或是抚摸小布熊。小脑袋每转动一下,就会发现新的东西。“真奇妙,有的一会儿在,一会儿又消失了。”
看到小火车钻山洞,婴儿会惊奇地盯着山洞入口:火车没了?他没有想到往山洞里看一看,这样的关联要到半岁才能做到。当火车消失在山洞里,婴儿的视线就会投向山洞的出口,等着小火车能从里边开出来。通过这样的现象他们懂得:藏起来的物体并不等于不存在。
发现“躲在后面”的东西
大约6个月的时候,婴儿的视觉可以调焦距了,他们的视力越好,就越能准确地区分周围人的不同。他们已经能从几米远处认出爸爸妈妈了。此时他也能判断出谁是让他害怕的陌生人,通常在这个时候,父母会吃惊地发现,他们的孩子居然会突然怕生起来。
6个月的孩子格外喜欢的游戏是捉迷藏。通过这个游戏他可以一再确定一个令人安慰的事实:即便有时看不到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但他们仍继续存在。
到了9个月,孩子的感官已经和我们成年人的差不多了。等到了1岁大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向成年人暗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不用直接指指点点了。如果妈妈指向窗外,她也会转过头去,明白妈妈想让她看外图老师面的一棵树,而以前他只会盯着妈妈的手指不动。(接下文)
下一篇:看懂小孩心(下)
本文由《父母》杂志授权图老师育儿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看懂小孩心(下)
(接上文)
既好奇又感到害怕
1岁后孩子会走路了,虽然刚开始还有些摇摇晃晃,但会越来越稳。他们的感觉好极了——终于可以自己动手拿到所有有趣的东西了;终于可以自己决定往哪个方向走动,去看自己想看的玩意儿。这一切都让他们兴奋不已。可是周围的世界又是那么陌生,这让他有点害怕。
然而,好奇还是占了上风,他决定迈出一步,离开大人,然后再退回来,再走得更远一点儿,只要他回头看到妈妈还在那,他就会觉得很安全。好奇心终于战胜了恐惧,对妈妈的依赖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可以离开大人更远,自己玩起来,如果他回头看不到妈妈,就会害怕得大哭起来。直到妈妈再次出现,把他抱在怀里,他才不会再害怕。
他们需要熟悉的人,这些人就像他勇气的加油站,他一次次回到他们身边去加油,只有在那里汲取了足够的能量,他才能继续向外面的世界进军。此时成年人的作用在于,陪伴着孩子,并尊重他自己的决定:去哪里,去发现什么,“漫游”多远。
“逆反期”来了
两岁的孩子会感到自信,他们的“经验”越丰富,目标也就越明确。他们开始计划下一刻做什么了。比如一个孩子看到妈妈的音响上有许多按钮,音乐响起时还有小灯一闪一闪的。他会产生疑问:“今天,小灯还会亮吗?”好奇心压倒了一切,他忘了妈妈昨天还禁止他按上面的按钮。今天他按了,妈妈又一次让他别动。他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会制止他,于是又哭鼻子了。
或者某一天妈妈答应带他去动物园,而又临时改变了计划,孩子的小脑袋中会因为混乱而出现“短路”,他哭闹、在地上打滚,什么也不想看,什么也不想听,只感到绝望。即使是3岁的孩子,也还是没有能力很快重新调整自己之前的计划,和现实“妥协”。他们想自己安排世界,而不是被世界安排。
世界真奇妙
4岁的孩子还是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哪一天不小心撞到桌子角上,他会认为这是桌子的错,于是就踢桌子一脚。他们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和自己一样,有感情,会运动。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活力的,新奇的,比大人的世界更令他兴奋,但同时也更危险。这一阶段他仍然需要妈妈爸爸的理解和保护,这样他才会没有“后顾之忧”地去释放自己的好奇,去探险。
孩子的思考与成年人不同,他们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对他来说,电视里的小蓝熊是真实的,妈妈爸爸总是不理解这一点。他希望知道,电视关上后,小蓝熊会做些什么?如果妈妈爸爸的回答有时不够耐心,敷衍他,孩子就不会对答案感到满意。他们希望被爸爸妈妈认真对待,毕竟他已经长大了。
想象力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幻想并不是瞎编乱造,或是谎言。孩子需要用它们来理顺、理解自己的世界。他们用奇妙的想法来把不懂的事物间建立起前因后果。大人的世界中有那么多复杂的事物,如果它们与孩子的王国相矛盾,孩子就会“逆反”地对着干。
而父母此时只需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天地,就会发现,他们的世界充满天真和幻想,这是童年宝贵的礼物。
文/皎皎
本文由《父母》杂志授权图老师育儿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