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培养百万小孝子,可谓踌躇满志、轰轰烈烈,但在笔者看来,它却是不折不扣的形象工程,徒具观赏性。
首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孝文化的普及教育,孝亲敬老美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个“工程”。而5年培养100万小孝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小孝子好比工厂里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的“产品”,可以速成、可以批发,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其次,小孝子这个标签本身就似是而非。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讲,既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也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自己尚需要父母监护与养育,又奢谈什么孝与不孝呢?孩子即便想做小孝子,可他们有这个条件与能力吗?他能理解孝的心理意义和现实意义吗?不能。
再说,孝与不孝衡量的标准是啥?据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调研发现,96%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而有网瘾和犯罪行为的孩子,听父母话和有孝心的仅占3%。把是否有孝心和学习成绩、听不听父母话联系起来,这实在是把质朴的孝心庸俗化、功利化了。以此观之,高分学生、乖乖听话的学生岂不都成了孝子贤孙?我们难道就需要这样的小孝子?
可见,小孝子这个标签贴在部分孩子身上太沉重,让他们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更是荒唐。在笔者看来,真正为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们也有父母,我们更有孝敬父母的义务、条件与能力。我们对自己父母孝与不孝,孩子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力量才是最大、最重要的。
5年培养百万小孝子有些本末倒置,比如本应该成年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廉洁教育、孝道教育等等,都要一窝蜂地从娃娃抓起……这么一来,从娃娃抓起往往就会变成一种“道德绑架”,沦为彻头彻尾的形象工程。
应该用积极心态看待!
对于“中华小孝子工程”,更应用积极心态去看待。
留心教育和社会现实,人情冷漠、情感淡化以及心理钙化、丐化,已成为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这种现象除了功利性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道德文化、精神文化等,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中华小孝子工程,它的讲义多是“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这种深入、持久的教化,是在宣扬孝道文化,更是在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对其中折射的价值观、生活观,产生认同和共鸣。有助于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有助于让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体恤他人成为时尚理念,让现代和传统进行有效对接,缝合已出现的文化断层。
此外,以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华,更饱含着丰富的精神和调节元素,《论语》中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孔夫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能供养父母就叫孝了。但家里的狗呀、马呀之类的我们也都在养。如果侍奉父母没有一颗恭敬的心,和养犬马有什么分别”。将这种爱和仁厚作为一种交际原则推而广之,就能达成一种相互信任、彼此和谐的关系。
德育不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软肋,全面实施“中华小孝子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一个受过太多传统道德熏染的孩子,因为是“精神绅士”、“谦谦君子”,有了良好的道德基础,更容易赢得未来。
至于人们担心的“愚忠”思维,绝对是多余。如果说,过去的孝,太强调了长辈的尊严而忽略了晚辈的尊严,有“精神愚昧”的嫌疑,今天的孝,已经和平等、民主、自由有效对接。是一种“更有尊严的孝”。(耿银平)
微观点
百万孝子批量造是“看对了病开错方”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张遇哲说:准确说,这是“看对了病开错了方”,百万孝子批量造,是不切实际的浮躁想法,只会让我们陷入道德大跃进的幻觉。轰轰烈烈的运动过后,除了捧红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组织,我们的精神沙漠还是雨过地皮干的贫瘠土壤。
5年培养百万小孝子,又在放什么卫星?
@川报集团全媒体中心严建飞说:全无实事求是之心,只有哗众取宠之意!5年时间,培养百万小孝子,敢问这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放卫星”思维、“村村要出李白”有何两样?
别把“孝子培训课”一棍子打死
@江苏南京医生武洁说:所谓“孝子培养工程”,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把孩子们集中起来搞个“培训班”,单向灌输,突击教学,而是采取了“孝心培养适龄化,孝行养成生活化,过程家庭参与化”,以及“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的培养模式。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不应一棍子打死。
不可沽名育孝子
@四川营山干部唐伟说:真正的孝子计划,当着眼于全民,着眼于完善规则,并从制度顶层设计入手。否则,孝子即便在“实验室”中成功,但又如何经得起社会大染缸的侵蚀?不可沽名育孝子,尽管愿景足够美好,结果或难遂愿。
毋庸讳言,时代需要孝的美德。但全社会也应该明白,孝道的培养是不能速成的,“孝子”的称号是不能轻易“颁发”的,孝敬和应试、量化的结果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有几个概念,普通老百姓或许弄不清它们的关系,但推出“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的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文化委员会想必是清楚的。比如,“孝的知识”和“孝行”之区别;“孝的行为”和“孝子”之不同;“孝的教育”与“孝的检验”之异位。
试拿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说明,“孝的知识”固然可以教授与学习,但“孝行”却需要长期的践行。4至6岁的孩子,学点初级知识可以,小范围、浅层次展示孝心也不难,但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真的会懂得孝敬的深刻内涵吗?这些孩子学得精、做得好,大人们可以感到欣慰,更应该继续引导,但过早给他们贴上“素有孝行”乃至“中华小孝子”的标签,未必草率。
何必孜孜于“中华小孝子”的名号呢?“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可以推行“孝的教育”、传授“孝的知识”、提倡“孝的行为”,至于该工程的结果,则必须由家长来检验、由社会来检验、由时间来检验。相反,假如“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从一开始就冲着“培养百万4至6岁的中华小孝子”而去,那么在知识的传递上就必然直奔考核的目标,在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上就必然需要尽快符合“认证”的要求,在对社会的交代上就必然以功利为第一考量,这和文化知识上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这种违背教育规律、以假象呈现成绩的培养方式,对孝文化、孝传统而言,无利而有害。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tulaoshi.com就在这几天,刚刚曝出深圳公务员廖天野打父母这一重磅新闻,廖天野在学校学业优秀、在单位彬彬有礼,为何在孝道上犯下大错?这不是因为“孝的知识”的匮乏,而是由于“知行脱节”,其背后则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问题——孝,很容易被名、利、压力、表象所打败而遭摈弃。不解决这类社会问题,社会很容易传递孝的知识,却很难传承孝的文化。
“百万小孝子”不是5年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文化委员会没这个能耐。理性地说,我们希望该委员会多做事、踏实做事,但不支持其制订不切实际的目标。也许,该委员会最该做的,并不是把自己当作幼教机构直接去教育孩子们,而是应该去推动社会的大人们、机构们,使孝者完胜不孝者,让社会先形成重视孝道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