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大道至简,教育孩子简单到这个程度就是一种境界了!
今天主要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爸爸”这种家庭中的独特存在,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我知道在线的大多数都是孩子他妈,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已经习惯了全心全意扑在孩子包揽一切繁杂事务,不过我想说的是爸爸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作为妈妈的你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伸出双手就能撑住孩子的未来。
专家简介:滕婧-- 教育经营管理培训讲师、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曾任“北京汇佳教育机构”幼教培训中心首席培训策划及讲师;有丰富的幼儿园经营管理经验。擅长幼儿园管理人员及师资培训,曾多次担任全国各地幼儿园管理者培训以及幼儿家长学校的重要课题讲师,课题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幼儿园工作的各个层面。
主持人: 大家好!又快到我们图老师育儿网的专家在线访谈时间了,今天的主题是:爸爸的育儿经,邀请的专家是教育经营管理培训讲师、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滕婧,欢迎大家围绕此主题与我们一起学习!
滕婧: 今天主要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爸爸”这种家庭中的独特存在,对孩子(m.tulaoshi.com)的成长发展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我知道在线的大多数都是孩子他妈,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已经习惯了全心全意扑在孩子包揽一切繁杂事务,不过我想说的是爸爸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作为妈妈的你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伸出双手就能撑住孩子的未来。
主持人: 我们请问一下专家:爸爸在育儿的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时需要扮演一个红脸吗?
滕婧: 爸爸扮演的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用大爱来构筑完整家庭的人,只有维系了家庭的和美和完整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其次爸爸还是教养孩子的“领衔主演”,因为有如此多的教育要项是一定要通过爸爸才能传达给孩子的;第三,爸爸还应该是孩子的好伙伴,是孩子最好的朋友;第四,一个好爸爸会蹲在孩子的面前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不是把他高大的身形杵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
滕婧: 第五,爸爸是一个和妈妈很不一样的朋友,他作为一个男人身上独有的特质,可以在孩子的性格、情绪培养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六,爸爸应该是一个舍得花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的人(除此之外哪怕给孩子再多的物质上的东西,这样的爸爸也只能算作吝啬鬼爸爸);第七,爸爸还应该是一个让孩子懂得规矩的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爸爸从小给孩子建立起来的规则意识,能够保护和帮助以及推动孩子的终身发展。
主持人: 我们看一下网友金媳鹏妈的问题:因为老公总是出差,和孩子接触的不太多,所以我想向专家请教一下,这样的状况爸爸该如何做更好些?谢谢
滕婧: 这位妈妈提到的问题是很多家庭面临的1234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帝赋予他的温柔角色。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地“模范父亲”的故事。
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小时侯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着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列夫·托尔斯泰:用鹅毛笔为孩子读物描图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常常抽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后来,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12初为人父
因为张氏夫妇曾在墨尔本留学,为了纪念这段美好的时光,他们给儿子取名叫墨墨。孩子并非在张氏夫妇计划之中,得知这个消息,张先生笑说当时“吓坏了”。但也很快就接受这件事,决定好好养育他。
回国后,家中长辈很高兴地参与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自己笑言,中国的家庭永远脱离不了长辈的影响,往好了说是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束缚。
孩子出世不久,张先生为了尽自己做父亲的责任,想给儿子做点事情,决定给孩子洗澡,不料马上被妈妈呵斥。妈妈怕他不懂,没有经验,嫌他笨手笨 脚。这件事情打击了他,也让他知道做父亲并没有想象中容易。此后一直到小孩学会走TuLaoShi.com路,家里人把事情都揽过去,基本不让他插手。而张先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 上海出差的时候带奶粉和尿布回来。
这样的状态让他找不到做父亲的感觉,直到儿子可以和他咿呀交流,尤其是学会走路想运动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价值,有了当父亲的感觉。
现在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周末比平时工作日要忙,所以他周末很少能带孩子出去玩,相处时间比较短暂,这也让他倍加珍惜。由于妈妈经常在身边,孩子现在这个阶段和妈妈的关系更加亲密。张先生为了培养和孩子的感情,会有意识地陪儿子做游戏,坚持给他讲睡前故事。
亲子学习
墨墨参加了现在多数家长为孩子选择的亲子班。这些课程涉及娱乐、艺术、音乐等,需要家长陪同,每节课15分钟左右。张先生并没有认为这种新颖多 元却昂贵的课程有多少实际的作用,但是迫于长辈的要求和考虑到儿子一个人玩的孤单,还是选择让孩子参加并且自己也积极地配合。这样的小环境,毕竟也能让孩 子接受一定的社会化学习,学会和人相处,处理一些人际矛盾。
为了让孩子学习不同的知识,张先生不仅为孩子买了必要的书籍,还准备了很多适龄的DVD。影像的配合,在吸引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学到知识。他回忆说,儿子不会讲话时,他买过很多画册,贴在家里,时常抱着他,指着上面的中英文和他讲一讲。
在和孩子相处学习的过程中,张先生发现,小孩子喜欢主动寻找,会给自己讲故事。虽然听不大懂他在说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正在运用自己的思维。墨墨的睡前故事一般是张先生来讲,因为他觉得男人有自己特有的发散性思维,会更好玩,更吸引儿子。
游乐与规矩
半年前,张先生带着年仅两岁的墨墨去海南游玩。这次旅行给身为父亲的他带来很多惊喜,发现了平时未曾发现的孩子的可爱之处。这也是儿子第一次看 大海,自然很开心兴奋,也玩得很累。孩子对着从未见过的大海,一边往前扑,一边高兴地大喊“啊!大海。”看到有飞机飞过时,墨墨对着飞机招手说:“别走别 走,下来下来。”逗得家人开心不已。张先生觉得这样的旅行很有意义,换个环境小孩子就展现出来不同的一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玩要玩得尽兴,但平时犯了错误也要立规矩。两岁多的小男孩很调皮,东西往地上乱扔,喜欢乱爬乱跳。情节严重时,张先生就寻思着要立立父威,教育教育他,让他站到角落里,专注地站着,好好反省自己。
张先生觉得这个在西方广为使用的方式比暴力的形式更好,而且他也不赞成暴力对待小孩。“当然也许会忍不住”,张先生笑着自嘲道。他在澳洲的时 候,看过一个叫Russell Peters的印度演员主持的脱口秀,上面提到东西方最大的区别是打小孩。西方的小孩到了青春期,会特别愤怒,对父亲大吵大闹,为什么呢?主持人说,就是 因为你们不打小孩,我求求你们,赶快打你们的小孩吧。中国小孩、印度小孩和白人小孩在一起,大家聊起来,中国小孩说:“我被打了。”印度的也说:“我也被 打了。”你希望你的孩子落后于人吗?观众捧腹大笑。
父亲是儿子最好的榜样
张先生认为好的环境很重要,他认为:“父母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就得给他一个好的环境。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要给他一个书房,想让他身强体健,就给他买篮球买足球。”
但他更看重父母要以身作则,父亲应该永远是孩子,尤其是儿子的榜样。孩子会跟父亲对照,尤其是对儿子而言,他心里肯定希望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他 指着自己说“最起码我就是这样想的”。他提到一位美国作家Thomas Wolf,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父与子的文章。上面说,成长的过程就是寻找父亲的过程,寻找到他,击败他,你就成人了。有的时候父亲和儿子是敌人,你要战胜父 亲,就要以他为榜样来成长。等父亲老了,他就逼你生孙子,这样他就可以逗孙子,以掩饰自己被击败的尴尬。
他相信平时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他说“一定不能当着孩子面争执”。偶尔他和妻子打闹玩,儿子见到后居然会放声大哭。有时候儿 子见到他们出现亲昵举动,就会乖乖看着。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当你表现出幸福的时候,孩子也会懂得,“他会幸福地朝你笑”。
所以,当爸爸对张先生最大的影响是“做好自己”。爸爸要孩子追随自己,就要行得正坐得直。想他以后成为一个牛人,那自己也应该是个优秀的人,不能像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一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对我是一个促进,孩子的出生对我是一个激励,我要像个榜样。”
做过几年广告文案和策划,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曾经有人含蓄地跟我说“呵呵,广告是一种很悬的东西”,还有人气愤不平的跟我说“广告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更有人插着腰指着鼻子跟我说“做广告的?忽悠,接着忽悠!”
所以,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老公狠狠地瞅了我半天:“你想写啥?写如何骗小孩,哄小孩?”
人是活的,具有拨乱反正,去粗存精的能力。广告人固然有夸大其词的一面,但也有值得借鉴的一面。做了妈妈后发现,这些年自己和从优秀广告人学来的、榨出来的经验,居然与育儿有异曲同工之处,至少是曲径通幽。
先说广告:
“**乳液修复洗护系列,在维他命原B5的基础上,加入特有的活性氨基酸。有效修复干枯受损,帮助预防分叉。”这叫理性诉求。
“中秋佳节,你在想念爸妈的同时,爸妈也在想念你,**牌祝家家团圆”这叫情感诉求。
“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公里,可以欣赏到本市的美丽景色;超过60公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公里,请光顾本市设备最新的医院;上了100公里,祝您安息!”这叫恐惧诉求。
“耐克、百事可乐……巨星风云榜”这是名人效应。
理性诉求、情感诉求、恐惧诉求和名人效应是广告界的四大当家花旦。虽然广告内容花样翻新,可万变不离其宗,总能从这几个已经上升为理论指导性的方法论上找到支持依据。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漫漫育儿路上,是不是经意或者不经意地运用着这几个“诉求”?
理性诉求:摆事实,讲道理
昨天,我接儿子从幼儿园出来,他不想回家,非要跟他的好朋友一起走,人家跟着妈妈去买菜,他也非拉着我去买菜,人家要回家吃饭,他非得要我请人家吃饭……在外面喊得人仰马翻。我说他一句,他小嘴一撅,老大不愿意,跟我一句一句地顶。还非让我对他赔礼道歉!
我怎么办?在外面既不能打他骂他呵斥他,又不能跟他吵。我把他带到他平常最喜欢的餐厅里,这家伙一顿喊,喊累了,开始吃饭,我开始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诉求”。
宝宝和爸妈顶嘴的事随着宝宝越来越大,会越来越多,宝宝为什么容易和爸妈顶嘴呢?细想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宝宝做错了事,但对爸妈的批评不服气时;
2、宝宝没做错事,爸妈冤枉了他时;
3、宝宝做错了事,他感到处理不公时;
4、有些事宝宝不想马上做,爸妈逼他去做时;
5、有些事宝宝想马上做,但爸妈非不让做;
6、爸妈心情不好,拿宝宝出气时;
7、宝宝跟爸妈一样,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心里比较憋屈或者郁闷时。
通过跟儿子的交谈,我发现宝宝跟我发脾气顶嘴的原因是:2、5、7
他认为他想和小伙伴在一起是没有错的,妈妈不该因为急着回家就硬生生把他们分开、他想和小朋友一起买菜和吃饭,妈妈非不让、而且还把他吃的饺子汤弄撒了(属于第7条,没得到满足发邪火)。
从宝宝的角度分析,他说的肯定没错。宝宝的思维就是这样。所以他会觉得我不够公平,会觉得很委屈。我跟他一点一点讲。首先,你在幼儿园已经和小朋友玩了很久,天色已经黑了,这个时候是所有小朋友应该回家吃晚饭的时间了。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宝宝,都要遵守每天的生活规律,这样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生活。其次,小朋友跟着妈妈去买菜是因为他的家里没有晚饭吃了,必须去菜场买才可以。而我们家今天并不需要去买菜,所以妈妈不去菜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行为。最后,小朋友的妈妈已经婉言谢绝了你邀请她们吃晚餐的提议,因为人家已经定好在家吃了。勉强别人或者不给人家时间准备就贸然请人吃饭是不礼貌的行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学的就是文明礼貌,怎么可以做没有礼貌的小朋友呢?如果想请人家吃饭,一定要提前跟人家说,所以我们可以改在周末或者其他日子请他们吃饭;最后,妈妈不小心把你的饺子汤弄撒了妈妈向你道歉。但你吃完饭以后也必须跟妈妈道歉,因为你在外面跟妈妈大声喊了。
我从没把宝宝的顶嘴与“品行”相提并论。宝宝表达自己的判断,不可能像大人那样圆滑和委婉。所以对宝宝的顶嘴,不要一概斥之为不礼貌、不尊敬长辈,要区别对待。
先要给宝宝时间,听他诉说,因为压制宝宝,让他把委屈吞进肚子里,只能造就委曲求全或满怀忧愤的性格。然后分析他的道理,再摆你的事实和道理。这种方法肯定不如呵斥或者揍一顿效果来得快、来得直接。但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就好像中药,慢功但去根儿,而且这对于大人和宝宝都是一种有益的历练。
情感诉求:温和与理解是良药
几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德国十岁左右的男孩郑重其事地告诉妈妈,他要结婚了。妈妈对此没有惊讶、责备,而是耐心地询问新娘是谁?婚礼打算怎么办?需不需要帮忙?结婚后住在哪儿?靠什么生活?结果宝宝一下子明白了,结婚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男孩看上去很可笑的请求,使他对婚姻、家庭有了比先前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这就是情感教育,不留痕迹。
有一天儿子拿了好几样玩具去幼儿园,我问他干吗一下子拿那么多的玩具。他说他要把玩具给老大玩。老大??我有点懵,这么小的宝宝中就有老大了?我于是问儿子,“他怎么是老大呀?”“恩,他让我们这么叫他的……”
对待宝宝既可气又可笑的举止,我们完全有比简单下判断和粗暴干预更好的解决方式,那就是温和与理解。因为宝宝对某些事情的看法跟我们有着很明显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用大人的眼光,那很多事情就不得了了。就像故事里说的那个要结婚的十岁小男孩。分析那位妈妈的做法,她做到了没有讽刺挖苦,没有笑话——即使明知道宝宝要结婚的宣言是多么幼稚。宝宝对“恋爱”、“结婚”的理解是天真、稚嫩、肤浅的,甚至是没有任何清晰认识的。在他们眼里,那是简单而美好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但不理解还笑话他一通,他会认为“很没面子”,认为“结婚”是件会被人笑话的可耻的事情。
设想一下,有一天我们在生活中被宝宝告之“失恋”了。会作何感想,会采取什么行动?如果是我,我会:
1、告诉宝宝喜欢上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事,被人拒绝也是正常的事。这样复杂的内容,也许宝宝还不能马上明白,但至少能培养宝宝客观、理智、具有承受力的心态。
2、抱抱宝宝,安慰宝宝,并且一定要跟他聊聊。很认真的,像跟朋友一样了解他喜欢的女孩是什么样的。其实,这是为以后做铺垫,当宝宝再大了以后,谈及此类话题就会非常自然。
3、用其他新鲜的事物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忘掉这个“痛”和不愉快。
4、不追问,除非他自己愿意说。 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