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恰当后果
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获得恰当的后果呢?试试下面的方法吧!
1、应该立刻做的:
在问题现场即时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既不伤害双方的自尊和感情,又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在堆沙堡时朝其他的小孩扔沙子,我们可以把孩子抱出来,带他回家或者选择他能够遵守规则的其他游戏。
2、预设后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在问题出现之前预先设想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家庭会议或与孩子沟通等方式制定处理问题的方式。(“约翰尼,时间到了!你不记得我们已经说好打架也得有个时间限制了吗?”)
3、延迟后果:
当务之急是让孩子停下来。当我们不确定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先等等,花点时间来思考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式。(“管你弟弟叫大头蛋可不好。我得想想怎么处理这件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提倡在两三岁的小孩身上使用这一招,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只关注眼前发生的事情,一旦过去,他们也就忘了。所以用这个方法,很难让他们将犯错及其后果联系起来。
4、无后果: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去处理。如果孩子经过漫长的一天已经累得不行了,而你又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出犯错的根源,那就“让它去吧”,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沟通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这是很多专家的共识。我们也相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各种矛盾都是由沟通不良引起的。因此,选择说什么固然重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说也不可小觑。窍门就在于我们对词汇、音调还有肢体语言的运用。运用好了,才能得到孩子的配合。
沟通用语
“我”式句:这是一种以第一人称“我”开头的句子。在不攻击对方的情况下,仅表达说话人的情绪、喜好、需求或结论。例如,家长可以用目光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我非常生气,我不喜欢看到玩具弄得哪儿都是,我需要你帮我一起收拾好。”然后拉起孩子的手,带着他一起收拾。虽然前文中我们
说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但同时家长自己如何表达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行为将会是乖乖顺从还是轻蔑视之。
“你”式句:用“你”开头的句子,通常带有攻击性,使倾听者马上进入防御状态。例如,朝孩子(在另一个屋子里)大骂:“你这个邋遢鬼!怎么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搁在地上!快点出来,否则……”这样火冒三丈的态度通常换不来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辞更激烈,还有可能起副作用,让孩子大哭大闹。
这种“你”式句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出来”:鼓励孩子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采用踢打、尖叫、扔东西或咬人等方式来发泄。我们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采取这种方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姐姐抢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气吧!”
拥抱:在孩子身后从腋下将其环抱,温柔地限制他的举动。这样的姿势可以让你近距离接触孩子,在他耳边用话语安抚,以防止过激的踢打、挥拳等行为。
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示范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为。这是作为家长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还要注意:重要的不仅仅是说了什么,还有怎么说;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听我们说的,孩子可能更乐于效仿我们做的。你就看吧,孩子总会出其不意地让我们知道,他们可是模仿的好手呢!
家庭会议:可以是计划好的或临时决定的家庭会议,目的是消除隔阂或重新建立亲子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确认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分配家务,制定时间表或者计划其他特殊事情。
召开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能够让全家(通常是繁忙的一家子)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孩子和父母应该携手处理问题、做出决定。规律的家庭会议可以消除积攒的误解与烦恼。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我们建议大家采用家庭会议的方式处理家中成员的情感、需求等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就一个问题发表看法,同时也倾听他人的问题。大家要将处理意见或评价写下来,对这些意见先不予置评,等到所有意见都记录完,再由家长逐条朗读,之后让大家讨论。
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拥有否决权,对于那些不可接受的建议可以直接否决。比如孩子说:“让我妹妹搬出咱家吧,好不好?她可以住在奶奶家嘛!”首先,我们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比如说:“我们知道妹妹经常把你房间里的东西弄坏,你也很生气。”然后再加上一句:“可是我们太爱你妹妹了,不能让她和奶奶住啊,那样我们会想她的。换一种解决方法吧,你还有什么建议?”
家庭会议也可以用来制订一些共享欢乐家庭时光的计划,比如一次长途或短途旅行,去野餐或者开派对。也可以在家庭会议上讨论如何给亲友准备生日礼物(比如全家动手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手工大蛋糕),还可以谈谈怎么庆祝即将到来的假期。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会给整件事情增添许多乐趣。
最后,在家庭会议上,我们也可以当众表扬某个家庭成员。鼓励大家一起分享周围发生的事情,哪怕是最小的孩子也能想出让他高兴的事儿。你可以用一道大家最喜欢的甜点来结束会议,或者击掌,亦或其他能让全家人开心的方式。
当孩子犯错时,不同的责备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造成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孩子永远是充满着童真和好奇的,他们喜欢大胆探索,对不明白的事物和事情总是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更加喜欢自己动手实践。这样一来,孩子的无知和无畏很可能会犯下一些成人眼中的错误,更甚者会导致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此时,父母处理孩子错误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责备,运用不同,便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
场景:妈妈很辛苦的给宸宸捉来了几只小蝌蚪,养在盆里,让宸宸观察和玩耍。可等她下班回到家,蝌蚪全都死了。问宸宸,她说:我想知道蝌蚪是怎样游泳,怎样吃东西的,后来想看看蝌蚪能不能住在水里,就把它们全都拿了出来,放在外面。结果,蝌蚪全都死掉了。
在听了宸宸的解释后,妈妈会怎么做呢?
做法一:妈妈听明白原因之后,责备宸宸的做法失当,教育宸宸以后不许这样,否则再也不给她养(抓)小动物。
结果:过了几日,妈妈带宸宸去公园看金鱼和蝌蚪时,听见宸宸悄悄地告诉旁边的小伙伴:“它们离开水就会死的,妈妈说不让我这么做。不过,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会把它们都弄出来放在地上玩,然后再放回去水里。这样,妈妈就不会骂我了。”
分析:与其以“不可以这样做”、“不行”等消极的,否定的词句来责备孩子,倒不如改用“该怎么做”、“这样做好不好”等积极的,肯定的句子,给他明确的行动指示,还比较具有效果。这样教育孩子,孩子也会慢慢懂得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也能体会出如何行动才是正确的。像宸宸这样,对蝌蚪的生存方式及习性充满好奇,妈妈不应直接否决她,更应让她明白“生命可贵”的道理。而一味的禁止孩子做他喜欢和觉得有趣的事,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做法二:妈妈听明白原因之后,询问宸宸的“实验结果”,向她解释蝌蚪的生理构造和生存方式、习性,教育宸宸如何对小动物进行探索实验,而又不会伤害到小动物的方法。
结果:之后,妈妈又给宸宸弄来了小鸭子、小兔子,宸宸每天都告诉妈妈自己对它们做了些什么样的探索实验,又知道了哪些动物的习性,明天又要对它们做什么实验,而小动物们至今还是宸宸家的一员。
分析:这种方法当然是最好的,它不但解释了宸宸的好奇,更引起了她对生物更大的兴趣。同时,也让她明白了“生命可贵”的道理,如何对小动物进行实验,而又不会伤害到它,很可能成为她的下个探索目标。
也许,许多父母会说:“我也知道这样最好,但当时气急败坏,谁能这么平静地向她讲解?就算能平静得下来,可又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和耐心向她解释?!其他的事都不用做了吗?”
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责备孩子时,父母亲最好能先别动怒,但也不能太温柔或面带微笑地责骂他,因为这些都是不具任何效果的。而且处罚一定要公正无私,若不公平,反而会导致孩子心理不平衡。
&nbTulaoshi.comsp; 其次,就是不要唠叨不休地责怪他。太长的说教,对孩子而言,反而会忘了为什么被骂,若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而言,则会当作耳边风,根本不把你说的话当一回事。结果父母嘀咕老半天,全然不具效果。
最后,适当的不理会孩子,也是一种非常具有效果的处罚方法。因为孩子是强烈需要父母亲的爱的!若是他跟父母亲说话,得不到反应或要求父母亲帮他做事情而没得到回应的话,是相当痛苦难耐的。但也不能长时间的不理睬孩子,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恐惧感,更会让他觉得人太冷漠,会影响他的将来,所以应该要避免。而当孩子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也会磨灭他的兴趣和耐心的。
孩子学东西就是从失败中走过来,不允许孩子失败,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会学习到东西。孙子应该自己吃饭了,几次和夫人建议让孩子自己吃,给孩子一个大一些的碗,一次放一点饭菜,吃完再放也不会把饭菜弄出碗外面来,夫人试了一次,就说不行,孩子不好好吃,也就停止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训练。
儿媳把水果简单的切一下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拿着吃,孩子经常是吃得满身都是水果汁,夫人就说儿媳不好,不关心孩子。我为儿媳辩解,这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也是培养孩子手眼配合能力。夫人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把水果切得很精细,要孩子用叉子自己叉了吃就是很大的进步了,有时候还是越俎代庖叉来喂孩子。
想起儿子小的时候,家里人包饺子,儿子也凑上去包了一个饺子,比不上我包的,但是对于一个小孩子第一次包饺子就够好的了,刚要夸儿子几句,岳母就说不要儿子伸手了,说儿子包得不好。夫人更是百般挑剔,说儿子在糟蹋面粉,把孩子训了一顿。儿子帮别人家打扫卫生回来把衣服弄脏了,就训斥孩子不该帮别人把自己衣服弄脏,儿子稍不注意把手或者衣服弄脏了就大惊小怪的训斥一顿。就是这样的积累,今天的儿子以自己从来不洗碗为荣,经常显示自己白嫩的双手,大言不惭得讲自己就是懒,在家什么也不干。
儿子今年三十多了,每天回来就进书房玩电脑游戏,几次要儿子给孩子买吃的,夫人就以他不会买而不让买,儿子不只是四体不勤,哪里能怨儿子?这就是当母亲的从来不让儿子干什么的结果。理由是孩子不会干!我经常和夫人理论,我们谁也是从不会干到会干的,不让他干怎么能会干。不让孩子出错就是不要他干任何事情,这样的孩子将来什么也不会干了,更甚的是什么也不干了。懒惰会使人腐朽,成为不可雕琢的朽木。
夫人还是不让孙子自己干很多事情,例如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吃饭……。凡是孩子第一次做不好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儿子到了今天还是以自己没干过为理由,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敢想象还这样对待孙子,儿子今天的懒惰,就有可能是孙子明天的懒惰。一想起来就吃不好睡不好,每天要陪孙子出去玩耍,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做,就是想不让夫人把孩子管成了懒惰得人格特征,尽量的降低夫人溺爱的负面影响,降低儿子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弥补对儿子小时候关心和教育的不足。
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一个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被惯得出现统合失调症,是和爷爷奶奶宠着有关,吃饭时每吃一口就要打奶奶一下,奶奶就这样忍着让孩子打。这就是祖辈带孩子的后果,用自己带儿子的办法在带孙子,用自己的人格影响了儿子,又影响孙子,不好的传统继承下来了,好的传统也会退化。还是要新的家庭成员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儿媳自己带孩子,儿媳家庭优秀的方面就可以发挥了,还会给孩子一些新鲜的东西。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怕孩子犯错误,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学到东西的。夫人今天去买回来让孩子自己吃饭的碗,是粘在桌子上不能动的,以防止孩子把碗弄翻。这就是现在的企业,利用了家长的总是怕孩子犯错误的心理,粘在桌子上碗不能轻易翻了,可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了新买回来得碗上,你不是怕翻吗?他会想尽办法把碗弄翻,这就是孩子!不管怎么说,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这就是大人的进步,孩子才有希望进步了。
来源:腾讯博客
为什么孩子“犯错”不敢跟大人讲?因为我们的观念里,不犯错的才是好孩子,所以父母都不准许孩子犯错,一犯错就是重惩。结果没有使得孩子不犯错,而是逼着孩子学会蒙骗,只求眼前过关!你指望这样长期在蒙事中长大的孩子如何成为有用之才?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孩子愿意跟父母沟通,遇事可以随时求助父母。如此既可以舒缓紧张情绪,也可以得到父母实质的帮助,自然就能防患未然。可如若家长看到孩子出问题动辄打骂,让孩子心生恐惧, 孩子自然会从此封口,打死也不让你知道发生过什么——
在餐厅看过一个亲戚家五六岁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立刻从椅子上下来想收拾,但手惊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叫人看了非常不忍。我们为什么这么苛责孩子,不准他们犯错呢?那天更离谱的是,她那个很会辖管孩子的母亲没有生气,也没有打骂。因为打破的是餐厅的碗,她不心疼。要是在家,孩子只怕免不了一顿狠打。
中国的父母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不准他们犯错。一楼小孩子的奶奶,常常孩子在学步时亦步亦趋,遇到台阶和高低不平,赶紧抱起来,生怕孩子摔着。有时奶奶不在一旁,那个孩子走台阶如履平地,一高一低叫人惊心。如果一开始就让他自己摸索,岂不是孩子早就练就了自我保护?
大人都很知道通过动手学习更有效,亲手操作才会知道轻重。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多动手呢,让孩子从“动手动脚”中尝试学习,就要有接纳孩子“出错”的能力,不要让孩子一出错就是大难临头,然后宁死不承认,把责任都推给别人,这TuLaoShi.com还如何指望孩子能有责任心呢?
我和许多家长一样,都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儿子的表现有不尽人意之处,我就立刻会纠正、教育他。但是,事与愿违,儿子对我的话常常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前几天,我去参加同学聚会,有一位老同学恰好是儿童教育专家,我就把有关情况作了陈述。他听了之后,略作思索,说:“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错误都能够自己察觉到,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批评过多,也许反而会让孩子对错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再次犯错,请你保持沉默,试试看,他自己能否意识到错误。”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回了家。刚进楼道,我就接到了邻居的告状,说我儿子踢球时把人家的玻璃砸碎了。我再三向邻居赔不是,带着儿子进了家门。我很生气,但想起老同学的话,我努力压制着自己的火气,没有马上教训儿子。挥挥手,低声说:“你出去吧。”儿子惊讶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儿子又进来了,怯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对不起。”儿子居然肯主动认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阵欣慰,说:“做了错事及时改正,仍然是好孩子。但如果做错了却不承认、不改正,那就没有人喜欢和你做朋友了。”儿子点了点头。
看来,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效果更好。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这次事件之后,儿子连着几天表现都特别好。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的进步。现在,儿子偶尔还是会犯错,但我再也不犯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了。我沉默着,但我的眼神、我的脸部表情、我的肢体语言,都足够让儿子明白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