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
孩子的年龄不同,进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孩子的能力是从零岁开始培养的,家长应注意加以引导。孩子本身的潜在能力很大,他自己每天能从环境中吸取营养,为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让婴儿听音乐,能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从而把婴儿培养成大脑反应敏感、音乐感丰富的人。那种认为孩子小,只能教他简单的东西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只教简单的东西,就会影响天资较优孩子的进步。对待孩子的学习也不可操之过急,要做到耐心启发引导,创造条件,培养他的兴趣,最后自由他自己主动自学地学习,才是正确的培养孩子的方法。特别是对天资较差的孩子,就更要耐心。 当孩子在努力做某一件事时,即使没有做得很好,也应给予适当鼓励。对于不听管教的孩子,也不应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听话,应首先检查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正确。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宝宝家园表现不一致怎么办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从父母身边来到老师身边,从个人小王国到小朋友中间,一切都在悄悄改变。上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以个人能力处理周围的事务和人际关系。孩子在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建立一套与在家里完全不同的处事方法。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里会表现得很不一样?家长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在幼儿园比在家里表现好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可好了,喜欢帮小朋友,还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可回到家里就成了小霸王,非常任性。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家长不仅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还要从自己身上找缺点。孩子自身的原因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好,那是因为他已经有一定的荣誉感,希望好好表现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夸奖。回到家里,回到熟悉、疼爱自己的父母身边,就像笼中的老虎被放归大自然,孩子会自由地、不受控制地表现自己。家长的原因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特别是隔代抚养的孩子因为父母和祖父母存在教育分歧,孩子很容易养成骄横、自私的性格。有一个孩子,做错事后妈妈说他几句,他就跑到爷爷面前告状:爷爷,妈妈说我。他爷爷就问:你为什么说他呀,这么点大的孩子知道什么呀?然后孩子就不理妈妈了,爷爷也和他一起不理妈妈。但是在幼儿园里,如果他表现得很自私、任性,不许别的小朋友碰他的玩具,就没有人和他玩,老师也教育他应该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幼儿园和家里的教育方法截然不同。应对策略让孩子适度的放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是一个小集体,相对来说日常规矩也多一些。例如到了午睡时间,不想睡的小朋友也要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到了上课时间,就不能在教室外边玩。小朋友在幼儿园憋了一天,寄宿的小朋友憋了一个星期,回到家里要放松一下,在沙发上跳上跳下,发发小脾气都是很正常的。对孩子来说,发泄出来就好了,家长不用大惊小怪。但是,家长不能无限度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以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一些约束就是受了很大的委屈,回家以后让孩子随心所欲,把他在幼儿园建立起的规矩破坏殆尽。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脱节,容易让孩子养成两面派的性格。家庭内部协调一致。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要上班,隔代教育、保姆抚养的情况不少见。不同的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容易造成教育的无序和混乱。即使没有其他抚养人的介入,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年轻的父母也可能有教育上的异议。有些聪明的孩子会利用这些不统一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不想要一个任性、无管束的孩子,年轻的父母首先要让家庭成员协调一致,不要让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或者干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本着为孩子着想的态度,多费点心思,多加沟通,老人也能谅解。请老师帮助教育。上幼儿园的孩子期待得到老师的认可、小朋友的称赞。如果你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告诉老师去。孩子立刻就变得很乖。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绝对是权威,许多家长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家长不妨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经常同老师沟通,如果孩子在家里表现好了,就让老师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他。在这种无形的监督下,在家里孩子也会以在幼儿园里的标准要求自己,很快就能改正家、园不一致的现象。害怕上幼儿园的孩子有些孩子跟父母相处的时候活泼、开朗,但是害怕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表现得胆小,不合群,不爱说话。如果孩子不是因为初到幼儿园还没有习惯那里的生活,父母最重要的是赶快寻找原因,否则长期下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不利。孩子在幼儿园呆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里呆的时间,和小朋友及老师的相处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很大。多和老师沟通。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孩子在幼儿园里是否快乐,老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活泼、开朗的老师,带出来的孩子也充满阳光。一个相信权威、不尊重孩子的老师,只会让孩子害怕。上幼儿园的孩子,特别是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判断力,知道怎么做才能取悦别人。如果他知道老师喜欢不说话、不闹事的孩子,他就会这样表现。父母可以有意识和幼儿园老师多交谈、多观察,了解老师的为人。如果是因为老师的原因孩子才变得胆怯、萎缩,害怕上幼儿园,不妨给孩子换一个老师或者干脆让孩子转园。了解孩子的表现。幼儿园的老师曾经告诉我,有时候跟家长说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得不好,家长就认为老师对孩子有意见,所以才告状。其实,老师也不希望自己班里的孩子表现差,也是为了孩子好。如果父母不问,孩子通常只会想法子拒绝上幼儿园,却不会说出原因。因此家长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找出他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要求老师协助解开孩子的心结。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如果孩子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他就会在幼儿园里过得很高兴。孩子在家里习惯一个人,在幼儿园里可能不知道怎样跟小朋友相处,一旦不合群,就容易产生畏惧上幼儿园的心理,希望呆在家里。所以父母不妨多请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家里玩,一方面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并从中感受到快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0~1岁婴儿时期爸爸该做些怎么
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认为,婴儿对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成人这个中介才能实现,如果儿童不和成人交往,他的心理就不能正常发展。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妈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妈妈是婴儿一切生理需要的满足者,通常也是婴儿与客观世界接触的中间人。而与妈妈相比,爸爸对婴儿关注的时间明显少得可怜了。爸爸一般都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最多也不过是到婴儿的小床前去逗一逗,爸爸很少想到抱一抱小宝宝,爸爸的粗心减少了与宝宝亲近的次数。爸爸应该这样做:1.常出现在宝宝的视野中首先要与孩子相互熟悉,抽出一些时间观察孩子,要记住他长得什么样,细心检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另外,想办法让他盯住你的脸,并渐渐熟悉你的面容。因为在宝宝最初成长的视野里,看到最多的是妈妈的脸。在婴儿的印象中,这张脸总是布满了温柔的微笑,这个人总会适时地满足他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久而久之,宝宝就对这张脸、这个人给予了全部的信任。爸爸也应从此入手,尽量多和妈妈一起逗宝宝玩。也可以尝试着在妈妈的指导下去满足一下宝宝的需要,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增加对爸爸的信任。2.可以多抱抱宝宝你不妨在宝宝出生的最初几周里,尽可能多找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可以多抱抱他,只有当婴儿被成人抱着的时候,他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而这种安全感是他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无论工作有多忙,下班后有多累,也别怕叫醒宝宝难以入睡带来的烦恼,爸爸应该一回家就抱着宝宝,用手拍拍他,轻轻地抚摸他,和他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既能使宝宝高兴,也能让爸爸在和宝宝的玩乐中放松一下疲惫的精神。通过肌肤的接触,你会不断增长亲子之爱,守护幼小生命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当婴儿感觉到你的存在,向你报以微笑时,你可能就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经常性的身体接触会使宝宝增加对爸爸的信任。3.触摸宝宝你可以对孩子说话,与孩子一起玩耍,在孩子吃奶时给予抚慰,经常给孩子换尿布等等。实际上,当你触摸、抱着孩子时,你是在触激他的身体运动,触发他的大脑和肌肉的活动。当你与孩子说话、玩耍时,你是给孩子提供不同的刺激,这样能够多帮助孩子对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妻子喂奶时搂着她和孩子;喂奶后轻拍孩子;喂奶后哄他入睡。英国一项研究证实,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父亲如果能做到上述几项,孩子在1岁时的搬运技能、图案辨认能力、单词识、记能力的分数就明显高于那些父亲没有参与孩子心灵世界沟通的同伴。4.与宝宝进行语言交流刺激,包括动作的、声音的都能作为和婴儿进行交流的方式。婴儿听到了成人的话以后,会产生与成人进行交流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正是婴儿学习语言的动力。爸爸的(与妈妈的不同)声音常常会使宝宝感到兴奋,长期这样,她会对这种声音产生亲近感,而对发出这种声音的人更会有信任。爸爸要得到婴儿的信任,就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宝宝交流。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赢得宝宝的信任,一起成为和妈妈一样的可靠的人。5.调整情绪当婴儿出生后,过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亲的压力也很大,也会感到格外忙碌。既要照顾好妻子,又要关心好宝宝。也会感到精疲力竭,单位和家庭两头跑,两头都要牵挂。更会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父亲要一个人维持家庭的开销,还要做许多繁杂的家务,这些可能会导致父亲的情绪低落、消沉。这时父亲一定要保持镇静,相信自己能胜任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