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关于表扬孩子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有些孩子在成长的阶段会出现叛逆不听话的行为,而家长则只是会责怪自己的孩子,觉得Tulaoshi.Com他们不是好孩子。但是其实想让孩子变成好孩子家长是有责任的。有些家长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只会大声指责,长时间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的情绪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失去信心,不爱说话的行为,也可能对此有比较激动的反抗行为,这就是批评出来的孩子,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去对待这样的孩子呢?如何引导孩子走向好孩子的道路呢?
一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看似思想还没有成熟,但实际上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家长如果经常对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了什么值得表扬的事时,家长应该及时夸奖孩子,并对孩子做的事表示肯定,比如说“你做的真好!”等等,可以提高孩子成功的欲望,使孩子更有激情的继续尝试,充满探索精神。如果孩子并没有很好的完成一件事,家长也不能打击孩子说“你怎么什么都不会”,而是要鼓励孩子再接再厉,至少对于他勇于尝试的精神给予肯定。
二是增强孩子的信任感。
如果家长每次孩子做错事都对孩子进行责备、指责的话,孩子心理会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从而也会导致孩子对家长失去信任。如果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经常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赞美,那么就可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有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积极和谐的关系。
三是就事论事的夸奖。
很多家长思想定式在孩子做了某件事情的时候觉得那就是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做的,这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当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做好了一件事的时候,家长应该把孩子成功的原因归结到孩子的努力,让孩子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做的事得到了家长的赞美,这样以后的事情孩子都会努力的去做。所以不管孩子做了多小的一件事,家长应该多给予些赞扬。
四是年龄增加夸奖减少。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有些人说如果孩子每次做事都得到夸奖的话,那么会不会就把每件事的目的只想获得夸奖,这样可能会养成孩子的功利心,过于争强好胜。这是有可能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他一步一步走向懂事成熟的时候就要减少夸奖的次数,让孩子意识到有些事就是自己该做好的,特别是上学后就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学的,是自己必须要做的,应该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图老师健康网(图老师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夸奖孩子也有高明和拙劣的方法,您是怎么夸奖孩子的呢?比如说您给孩子买了一快十分昂贵的手表,您的孩子看到后对您说:“妈妈,你看我很酷,很帅气吧!”您会怎么做?您是夸奖他真的很帅,很酷,对他微微一笑,还是其他什么方式呢?高明的方法是指着那块手表说“很棒,很帅”而不去夸奖带手表的孩子。
无论是谁的孩子,孩子们被表扬时,最开心的就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具体地表扬孩子在哪里做得好,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的心情传给孩子,也可以使孩子更加努力。孩子努力的时候应该表扬孩子,但是如果孩子是靠父母或者是金钱的力量得到了什么,是不应该得到表扬的。比如孩子折纸时做得乱七八糟的,但是您看到他很认真,很努力地折,您就应该好好地表扬他。
美国人善于从细微之处夸奖孩子,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我有一个朋友刚刚到美国的时候应邻居的邀请去参加棒球队,连棒球规则都不太懂的他,懵懂的站在击球区里。第一次击球打出了几个坏球后,他就愣愣地呆在原地不动,一次都没有再挥动球棒击球。比赛结束后他的妈妈告诉他“即使打不到球也应该坚定地挥动球棒击球”他感到很惭愧,对自己的行动感动沮丧极了。而之后教练则是带着棒球队的队员们围上来,大家都夸奖他是今天的英雄。他说那时候他非常的高兴,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我们这些大人,即使知道对方是特意夸奖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很幸福,何况是孩子呢。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细心地观察,表扬孩子的细微之处对孩子来说是件好事。高明的表扬方法重点是,大大地赞扬孩子的努力,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想着更加努力。(图老师健康网(图老师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