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少数婴儿在喂奶后因改变体位(多见喂奶后不久给婴儿换尿布)而引起漾奶。除漾奶外,一般情况良好,小儿发育不受影响,体重照常增长,则属正常。随着月龄增长,漾奶慢慢就会停止,大约于生后6个月内自然消失。
漾奶是半岁之前宝宝的很常见,宝宝吃完奶时慢慢竖抱,然后轻轻拍打宝宝背部,直到听到打嗝声,这样基本上可以防止溢奶。打嗝是因为宝宝在吃奶时,吸入了空气。通过打嗝来释放。可以喂一点开水或轻轻的拍背,很快就可以抑制住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 吐奶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吐奶也可称喷奶,不同于漾奶,是由于消化道和其他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甚至鼻子里涌出的。
吐奶的原因较复杂。新生儿呕吐与其他年龄婴儿不同,这与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而且胃的入口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较松弛,而出口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较紧张,形成出口紧入口松,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呕吐。一旦遇到喂养和护理不当,如喂奶次数过多,喂奶量过大,乳母乳头过大、凹陷,或用奶瓶喂奶时橡胶奶头孔眼过大,致使婴儿吸奶过急;或喂奶后让婴儿平卧,或者过多、过早地翻动婴儿,都容易引起婴儿吐奶。这种吐奶在改进喂养和护理方法后即可防止,所以也不算病态。
另外,一些疾病也可以引起婴儿吐奶,如食道和胃肠道的先天畸形、肠梗阻等。新生儿患脑膜炎、败血症和其他感染也可以出现吐奶,这些疾病引起的吐奶常较剧烈和频繁,且不是一两天能恢复的。所以遇到新生儿吐奶时,要仔细观察每天的吐奶次数,大小便怎样,有没有腹胀、发热或精神不好等症状。当吐奶又伴有其他症状,或每天吐奶次数在2~3次以上时,应及时到医院让医生检查。
新生儿胃容量极小,胃的肌肉很薄弱,胃神经的调节功能发育不够成熟。胃贲门(胃入口处)肌肉松,而幽门(出胃处)又较紧,加之胃呈水平状,胃底平直,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呕吐。如果喂养姿势不对,喂养不当,喂得过饱,喂奶时哭啼,吸空奶瓶,乳头过大或凹陷等引起大量气体吞入;或用奶瓶喂奶时,橡皮奶头孔眼过大,吸奶过急,过冲,或喂奶后过多、过早翻动婴儿,都容易引起呕吐。
1.喂奶前先换尿布,喂奶后尽量少搬动婴儿;
2.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
3.对于用奶嘴吃奶的宝宝,选择大小最为合适的奶嘴;
4.给宝宝喂养较为稠厚的奶方;
5.注意喂奶姿势,不要喂得过饱,在啼哭时不急于喂奶,不吸空奶瓶,喂奶完毕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躺下入睡时,头要稍抬高,身体向右侧卧,使奶汁易经胃进入十二指肠,同进也可防止溢出的奶误吸入气管或肺发生窒息,这样就不容易吐奶了;
6.吃奶后不宜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应当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
7.喂奶量不宜过多,少量多餐,间隔不宜过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