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容量极小,胃的肌肉很薄弱,胃神经的调节功能发育不够成熟。
胃贲门(胃入口处)肌肉松,而幽门(出胃处)又较紧,加之胃呈水平状,胃底平直,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呕吐。如果喂养姿势不对,喂养不当,喂得过饱,喂奶时哭啼,吸空奶瓶,乳头过大或凹陷等引起大量气体吞入;或用奶瓶喂奶时,橡皮奶头孔眼过大,吸奶过急,过冲,或喂奶后过多、过早翻动婴儿,都容易引起呕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inger/)医学上把这种漾奶称为胃食管反流现象。据临床统计,约有70%的3个月以下的宝宝每天会漾奶3次,如果增值10~12次也属正常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完全防止漾奶,但是可以把漾奶的情况降至最少。首先要避免每次喂奶过饱,可以通过增加喂奶次数来补偿每次喂奶的不足;其次是当宝宝大哭、大闹时别喂奶,以免宝宝吞入太多空气引起漾奶;再次是喂奶后轻轻地为宝宝拍嗝。如果人工喂养,可以考虑选择防胀气的奶瓶。当发生漾奶时可以竖着抱,并为他拍嗝,帮助食物往下运行。
婴儿漾奶:是指喂奶后随即有1~2口奶水返流入嘴里从嘴边漾出。也有少数情况是因为乳母在喂奶后不久给婴儿换尿布而引起漾奶。一般情况下,这不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可视为正常现象。随着月龄的增长,6个月内婴儿漾奶会自然消失。
婴儿吐奶: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吐奶也可称喷奶,不同于漾奶,是由于消化道和其他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甚至鼻子里涌出的。吐奶的量比较多,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或半小时以后,吐奶前孩子有张口伸脖、痛苦难受的表情。
1、漾奶时不要使婴儿仰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每次漾奶后将小儿立着抱起,轻轻拍背,使吞入的气体排出,然后轻轻放倒孩子,使右侧朝下卧,这样使胃的下口(幽门)朝下,胃的上口(贲门)朝上,减少反流的发生。
2、饮食上,如是母奶喂养依然照旧。如是牛奶等喂养,可适当加米糊,使食物稠厚一些。也可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法。
3、服用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普瑞博思),可增加食管下端肌肉的张力及促进食管、胃蠕动,使食物下行,减少呕吐。剂量为每次02毫克/千克体重,于喂奶前15~30分钟,口服,疗程4~8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inger/)4、疑有食管炎者给予胃酸拮抗剂雷尼替丁,剂量为3~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3次,口服,同时加用黏膜保护剂思密达或硫糖铝。
把宝宝鼻子里的堵塞物润湿后轻轻吸出来。漾奶严重常常是肠胃不好或者吃得太多,如果没有肠胃问题的话,每次控制下食量,担心饿着的话可以多喂几次。此外,睡觉的姿势也可改变下,侧睡就不会导致鼻塞憋气,但是新生儿头骨软,长时间侧睡会使头变得很难看。所以建议刚喂完让他侧睡一段时间,然后再摆正了睡。一定注意宝宝的头,不要让它睡偏了或者其他畸形,睡成后脑勺饼状是没有问题的,长大后会长圆,一旦成侧饼,那可是一辈子的问题了,而且会影响到五官的模样。
正式喂奶时,母亲取坐位,把婴儿放在一侧屈曲的时上,婴儿体位稍侧位,然后把母亲奶头或奶瓶奶头塞入婴儿口腔,喂奶量要依据日龄特点,新生儿第一天约每次30毫升~40毫升,到一周未逐渐增加到75毫升~100毫升。主要是应符合胃容量,当然每个婴儿个体也有差异。每次婴儿吃饱后,将小儿竖抱起,头放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最好等婴儿打呛后,即把胃中气体暖出后再放在床上,有些小儿容易呕吐者,最好取右侧卧位,喂奶后尽量不要多翻动和逗婴儿,以免奶液溢出。
预防婴儿漾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好喂奶的姿势。以上就是关于婴儿漾奶的内容,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婴儿漾奶是什么意思都有了大致的了解。除此之外,文中还介绍了婴儿漾奶的注意事项,这些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