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更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友好和平和,缺少正确的交往。而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常常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所认可。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学会社会交往。
一、交往的重要性。
1、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无法离群索居。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能,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能力,用以适应社会的心理特征。
3、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们宠着爱着,呵护着,要啥给啥,惟恐待慢着他。他们从出生那时起就生活在一个“独立王国”似的单元内,是这个“王国”里的“小皇帝”,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良的习性——不合群。如:有的孩子比较自私,不让别人碰他(她)的东西;有的孩子有点霸气,爱发小脾气;也有的孩子不爱说话,见人就脸红,害羞腼腆等表现,这些不良的习性将阻碍着他们今后的社会活动。所以,从幼儿起就开始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4、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二、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原因
1、城里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容易被娇生惯养,身上普遍存在着高度自我、任性的特点。
2、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缺乏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尤其缺少和伙伴们在大自然中奔跑的感觉,感受不到来自大自然的信息和快乐。他们集体感和团队精神弱些,会比农村的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加上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将使许多孩子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
3、有了电视DVD、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孩子可以不出家门,就能消磨时间。电视看得越多,就越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因为在看电视时,人总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人的想像力和主动性都受到很大限制。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则需要与他人的视线接触,需要与他人的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需要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独特的形象,需要体验自己行动的效果。但是电视却把这些机会都给剥夺了。也就是说:体验触觉、行动、对话等的机会就减少了。
4、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疾病也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呢?
1、给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2、开展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3、举办节日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4、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5、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6、注意交往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7、注意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长不应武断制止
其实人群中攀比心理很常见,心智源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师刘中良说,当孩子提出要求,家长不要大惊小怪,先耐心听听他们到底想什么。
孩子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由于不太了解人的需要和满足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借助学习模仿对象提出各种要求,比如别人有了漂亮的书包、笔盒、衣服、玩具,他(她)也想要,“我还遇到小学生比着要手机、电脑”,刘中良表示,通常在大人看来孩子这样提要求无理取闹,几句“不行,不能买,要听话”就将孩子打回去了。
“武断地阻止孩子,会让他们因害怕被批评,而越来越不敢说实话,变得谨小慎微,家长从而丧失了一个了解孩子的好机会。”刘中良表示,相反孩子如果没主动提要求,将心思藏起来,性格内向,未必是好事。
攀比心理或是源自家长
攀比的内容有各式各样,可能比谁有好吃的、玩具高级,也可能攀比成绩、攀比交际能力。“对于纯粹提出物质要求的孩子,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其建立更强大的内心,”刘中良认为,内心不够有力量的孩子,往往不自信,容易因一两件小事物而自卑,希望在攀比中获得自信。
有时候,孩子内心不够有力量很可能源于自己父母。有些家长本身很要强或是家中经济不太宽裕,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某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议:
家长要学会问问题
刘中良以手机为例,给家长们提出建议,当孩子要攀比买贵重的物品时,家长要学会多问问题,尽量科学合理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在一件看似简单的买手机的举动中收获更多。
1.你买这个手机要做什么用呢?
刘中良说,弄清孩子的动机很重要,家长有时候想不到,孩子要买手机,或许是用在合理途径,“我曾经遇到一个小男孩,是学习班长,学校活动多,有手机方便和其他同学联系”,刘中良建议,只要用途合理,家长不要断然拒绝买手机。
2.这部手机要一千多元,太贵,可否想其他办法?电话费问题怎么解决?
这时候建议先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家长引导,比如拿孩子的压岁钱,或者让孩子通过家务从父母那获得报酬,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孩子不劳而获的心理,让他(她)学会通过自己劳动努力来获得回报。
3.如果买了影响学习怎么办?
想必这是多数父母关心的问题,“学生以学习为主,怎么能玩手机?”这句话家长最好先藏在心中,不要以责备口吻对孩子说,先让他们主动思考下,如果影响学习,如何惩罚自己。同样是惩罚,从孩子和家长嘴里说出来,效果可大不一样,被动受惩罚容易出现逆反或抗拒心理,变被动为主动,孩子更容易积极努力,不让买手机影响学习。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