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虽然我 30多岁了,但别人称赞我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喜笑颜开。我认为夸奖是最好的老师,对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可以鼓励人上进,所以,我总是和妻子一起寻找一切机会夸奖儿子。
儿子刚会数到5,我便夸儿子:“你真聪明!”儿子学会说“Yes”,我又称赞他简直是一个英语天才。儿子被夸了便眼睛冒光,美滋滋地再找事情做,让爸爸妈妈接着夸。有时做了某事,如打开一个结,剥开一粒糖,便自己跑到妈妈或爸爸面前汇报,然后问:“我聪明吧?我是天才吧?”
幼儿园开了英语课后,我们总是为他学会的每一个单词称赞他,儿子便更喜欢学英语了,每天晚上都缠着妈妈帮他复习学过的英语单词。
老师上课的时候,让学习好的同学坐到第一排。儿子被安排在第一排,兴奋得很,回家说:“我以后还要坐在第一排。”
称赞与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真正热爱学习。
我自己也一直在学习英语,儿子便常翻我的书,问:“爸爸,我长大了也可以看你这本书吧?”言传胜于身教,父母自己的作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当 3岁的儿子整天捧着英语书当“红宝书”的时候,一位朋友的年长他 4岁的孩子却最不爱学英语,朋友又在少年宫给孩子报名上了一个周末的英语班。然而,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东张西望,或低头摆弄偷带的玩具。朋友很生气着急,有时打骂孩子,有时则向孩子哭诉自己如何含辛茹苦对他寄以厚望。不要对孩子讲述那些他们尚不能理解的东西,责难只会使孩子将学习与不愉快的情绪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可怕的后果是永远焕发不出学习的热情。这朋友的孩子不可能一个单词都没记住吧?家长不应该责怪他为什么没有记住某些单词,而应该夸奖他记住了哪些单词。幼小的心灵更需要肯定、鼓励与呵护。
后来我读到一本台湾出版的畅销书《赏识你的孩子》,作者的观点与我异曲同工。书中有两个例子让我过目不忘。作者的女儿做作业,十道数学题只做对了一道,爸爸当即高声夸奖她:“你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题都做对了一道。”一个男孩子用煤球将教室的墙涂上一片黑,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他:“所有的墙都是白的,多么单调呀,你真是天才,竟然想到要将墙涂黑,真有创造力。我相信你可以涂黑它,也就可以涂白它。”……
夸奖你的孩子,不要吝啬赞美的词汇,同时又引导他的自尊到正确的方向,他必将出类拔萃。常被夸奖的孩子也会自然地去称赞别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天,儿子对我说:“爸爸,你写了那么多书,多了不起呀。我觉得你真伟大!”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山西省大同市某学校门口的商店,鼓励学生们来这里存钱,提供了种种方便他们支取与就地消费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在那里存钱可以便捷、便宜地买到那里出售的商品。学生们还可以支取这些钱去网吧等场所消费。
这种鼓励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纷纷从家里偷钱,去存入那个商店。
一家杂志的编辑告诉我这件事,请我谈一谈对儿童保护的看法。
当我需要对此作出观点表态的时候,我不清楚的是,这家商店是否明确或含蓄地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去偷父母的钱?
如果没有这样暗示或鼓励,而仅仅是诱导学生们来存钱,我认为此店无任何过错。毕竟,存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符合我们社会的传统美德。至于消费,也同样符合我们正处于其中的这个消费社会的道德标准,不消费便没有社会的快速进步。
至于孩子们,已与过去的孩子不同了。过去的孩子花几百几千要惊呆旁观者,而现在的孩子往往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不少的钱,还有丰厚的“压岁钱”,所以,没有人仅仅会因为一个小孩子存入或花掉几百几千元吃惊。
或许有人反驳说:那商店即使没有明示或暗示,潜意识里也是希望孩子们弄来尽可能多的钱存入自己的账户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反驳说:将尽可能多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不仅是那商家管理者的潜意识,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明确的意识,没有任何过错呀。如果我们连潜意识都要追究,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犯罪者了。所以,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有过错,在于具体实施了什么,而不在于“想”的是什么。如果所做未犯法,即使想的再恶浊,也不能奈何人家。
又有人会反驳说:可是这商家毕竟对未成年人提供了诱惑呀,未成年人的判断与自我把握能力太差,提供诱惑便是不负责。这里要区别“诱惑消费”与“诱惑偷窃”的区别,前者同样是过错的,但即使是施加于未成年人有一定的道德上的质疑与争论,也不具备法律上的“过错”。
我所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当这类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的目光、舆论的焦点都要集中到商家这类“社会诱因”上?仿佛提供诱惑者要承担一切责任似的。
我相信不可能那所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回家偷钱存入那个商店,这样做的孩子肯定只是少数。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不受社会上的诱惑,只有少数受诱惑呢?这正说明诱惑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未能先行一步,占领孩子的头脑。
自己没有先培养好孩子,出了问题就把责任都推到外面,这不是负责任的父母与学校。这种习惯的推诿方式也必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必须牢记的是:这个社会中永远存在着诱惑,诱惑是永恒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些不被诱惑所误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定性,而不是因为没有诱惑。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