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很多行为,比如哭闹、哼哼唧唧、摔东西、摆弄玩具发出刺耳的声音、赖地不起等,其目的有时只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一旦你对他的行为作出回应,无论是安抚还是训斥,都成了对他的这些行为的强化,因为孩子确信这样的行为能帮他达到目的。以后孩子会经常使用这些手段获取父母的关注。还有一些行为,比如,眨眼睛、皱鼻子等行为,一开始并不是希望父母关注,但父母往往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总要设法制止,于是孩子发现做怪样立刻能成为父母视线的焦点,因此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有效”的行为。还有些时候,孩子作出种种任性行为企图要挟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旦父母妥协,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父母判断孩子有可能在无理取闹,而且他的行为不会对他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可以置之不理。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奏效,就会无趣地自动收场。连续几次碰壁以后,他就会放弃这样的尝试。
两岁半的可可有一段时间变得特别爱哭闹,尤其是妈妈在家时特别容易哭,弄得当老师的妈妈在家不能好好备课。但可可和外公外婆单独在家时就很安静。妈妈意识到可可在用哭引起自己的关注,因为只要她一哭,妈妈就可能从书房里出来安慰她。于是妈妈重新安排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尽量在学校备课,回来以后多跟孩子玩一会儿,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当然,对可可学会的用哭达到目的的新“本领”,妈妈也不心慈手软,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妈妈和外公外婆商量好了,一起各忙各的,不看她。几次下来,可可的哭闹明显减少。
5岁的晨晨用手指甲抓茶几的玻璃台面,发出尖锐的“吱吱”声,奶奶在厨房说:“哎呀,吵死了。”晨晨咯咯笑,又抓一下。“小坏东西,我来了!”奶奶佯怒。晨晨大笑,越抓越起劲。奶奶不再做声,过了一会儿,晨晨觉得没劲,就不玩了。
“忽略”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彻底。这首先要求父母有足够的忍耐力。克制自己在孩子发作的时候不发火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孩子的毅力有时也很惊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能够持续折腾很久。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到底,自然功亏一篑。其次,一旦采取忽略,就坚决不要让孩子发觉你在关注他。你可以离开或把脸转开,不要与孩子进行目光接触。如果需要观察孩子的动静,可用眼角的余光,如果面对孩子,面部表情保持中立,表现出对他的行为的无动于衷。孩子说话,不要答腔。第三,持之以恒和保持所有家长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忽略”的有效,不要今天严格,明天宽容;或是父母坚持原则,爷爷奶奶心软说好话。这样的话,孩子的不良行为是难以戒除的。第四,在公共场合不要因为觉得难堪,向孩子妥协。否则你带孩子出去遇到的麻烦更多。
3岁的朵朵要吃冰棍,因为天气凉,妈妈不让。朵朵立刻大哭,把妈妈拿来的别的食品打翻在地。妈妈转过身去做家务,不理她。朵朵的哭声越来越大,声嘶力竭地叫嚷。妈妈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去看她。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打开了电视机。朵朵的哭声终于变小,可怜兮兮地喊妈妈。这时,妈妈走过去,帮孩子擦眼泪,问她:“你想吃果冻还是巧克力?”朵朵赶紧说:“巧克力。”几次冷处理后,朵朵任性发作的次数也减少了。
4岁的点点跟妈妈在超市买东西,他拿了一大块巧克力握在手里,被妈妈抽出来放了回去。“家里还有,不买了,回家吃。”点点不答应,坐在购物车里大哭,惹得其他顾客都朝这边看。妈妈虽然很窘,但还是尽量若无其事地一边把小车推出食品区,一边引点点去看鱼缸里的海鱼。点点开始还犟,后来见妈妈压根儿不答理他的要求,只好拉倒。妈妈顺利地采购完毕。
当孩子任性大发作时,有时会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反应,无法自行收场。孩子自己甚至会被自己的脾气吓着。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可能需要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比如,使用隔离。这将在后面作详细解释。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几个月大的婴儿啃自己的姆指时,被父母以“不卫生为由”粗暴干涉;一岁多的孩子蹒跚学步,不走平路,遭到父母训斥……幼儿教育 专家解析说,其实孩子的这些看似“不良”的行为,都是孩子在发育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只是父母不了解罢了。
孩子的发育敏感期有许多表现,比如嘴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等。所谓发育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好恶感受,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宁夏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李跃儿研究发现,顺利通过一个发育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当孩子进入发育敏感期时,其内心会产生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们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冲动,这一时期同时被教育家们称之为学习关键期。如果发育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这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学习的成效也不会理想。发育敏感期也是影响孩子心灵、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而不能以成人的好恶判断去阻止幼儿发育敏感期的行为表现。
李跃儿认为,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发育敏感期的心理、成长机制以及精神世界,就不能够从内心真正地顺应孩子的天性,这就造成教育与被教育之间脱节,至使许多孩子厌烦学习、心理不健康,严重者会出现生理缺陷。
怎样了解孩子的发育敏感期?父母除必须阅读一些关于孩子心理成长机制的书刊外,关键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质,经常性观察其表现,这是一项艰巨而有意思的工作,没有什么技巧,只需要耐心和恒心。如果真正了解并顺应了孩子的发育敏感期,有时甚至不用辛辛苦苦地专门去学习教育方法,就能有效地塑造教育孩子。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早教必备小知识
1、早教需要适龄化
早教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每个月龄的宝宝都有不同的早教计划,这需要家长和早教中心都能够注意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早教班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把孩子年龄阶段细分,跨度不大的早教机构,比如悦宝园早教中心,他们的教育课程设计很完善科学,年龄阶段划分很科学,每个课程的递进关系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2、早教目的不是培养天才宝宝
这是很多年轻家长的误区,诚然早教有着开发智商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个旁支,早教过程就像是一颗大树,我们要做的是给宝宝提供丰富有益的教育营养,帮助他们打好根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好,更稳。若是一些教育机构打出“培养神童宝宝”的口号,它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其教学品质如何更是值得商榷了。
3、早教不是书面教育
寓教于乐是正确的早教理念,悦宝园早教中心也是秉承着这个教育理念,不剥夺孩子玩耍的乐趣,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早教应当以“情”为先,以养为主,重在品质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像是语言能力,乐观的情绪等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累积,如果早教都是书面教育,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重视游戏与体验的结合,可能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
4、早教中心的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永远是孩子主要教育体系,因为孩子跟父母有着天性的吸引和依赖情绪,父母的行为处事对于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孩子个性的养成与父母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父母工作压力大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再忙碌也不能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多给孩子一点关注和信任,家长期许的目光正是他们进步的动力。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