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有诸如吮手指、咬被子、习惯性夹腿、摸肚子等行为习惯,专家认为,这属于儿童精神心理疾病,须及时纠正。
孩子的一言一行时刻牵动着父母的神经,他能让我们欢笑,让我们幸福,也能让我们操心、抓狂。许多小孩,在婴幼儿期养成了某些癖好,如有的小孩需摸着母亲乳房才能睡觉,有的小孩一有空就“偷偷”地吮吸手指,有的小孩对被子情有独钟,睡觉时必须抱着才能睡得着。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罗隽说,孩子的这些行为,属于儿童精神心理问题,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轻者影响家长睡眠,重者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妈妈经历
两岁的女儿经常性地擦腿
讲述者:婷婷妈
我女儿现在2岁了,越来越可爱了,但是从大概1岁左右睡觉前总是双下肢内收夹紧擦腿,不一会她就会面颊潮红,头上出汗,憋气的症状出来了,每次发作约1分钟到几分钟不等。我以前也没有引起注意,只是觉得她这样能一个人安安静静的不闹人,很快就能睡着就随她好了。但是现在总觉得这个问题好像还蛮严重的,她现在性格有点内向,不怎么爱和其他小朋友玩,擦腿的时候,我把她抱起来,她就发脾气。不知道长期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她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一有空就吮吸手指的浩浩
讲述者:浩浩妈
浩浩今年11岁了,但是他吮吸手指的习惯,一直都没改过。浩浩从两岁多开始就有吮吸手指的习惯了,当初他是由外婆带。由于浩浩时不时吮吸手指,外婆时常说他,当他吮吸手指时,就立即让他拿出来。
后来,浩浩回到我们的身边,但是吮吸手指的习惯还一直保存着。浩浩爸爸非常讨厌他的这一习惯,每当他吮吸手指时,爸爸都会用筷子打他的手,然后把他教育一番。不过这样做也不奏效,在没人的时候,他还是会偷偷地吮吸。睡觉时,浩浩也会不由自主地吮吸手指。
我也尝试了其他的方法,如告诉他,手很脏,这样吮吸的话,不卫生,容易生病;我一气之下也用过其他的方法,如在浩浩的手指上涂上辣椒油、唇膏等,也改不了这个毛病。
喜欢抱着枕巾睡觉的小玮
讲述着:小玮妈
5岁的小玮睡觉时有个很独特的习惯,睡觉时喜欢抱着他的枕巾,不然他就会哭闹不止。刚开始发现这个问题时,小玮才三岁多,那个时候他只是不习惯枕别人的枕巾,可是后来发现,他不摸着自己枕巾就睡不着,我这才意识到不对劲。
发现小玮有这个问题后,我试过很过方法,如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如果他这样做别的小朋友会取笑他,每天抱着很脏,影响睡觉等等,但都不奏效。
后来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办法,就慢慢让小玮戒掉了这个癖好。首先我在孩子睡觉前把他的枕巾弄湿,挂在阳台。睡觉时,小玮没见到他的枕巾,很着急,到处找。我告诉他,他的枕巾湿了,他开始时还不相信,然后自己去阳台看,当他看见枕巾真的在阳台时,他就放心了。然后,我开始给他讲故事,转移他的注意力。临睡觉时,小玮还到阳台摸了下枕巾,当发现枕巾没干时,他安心地睡觉了。这样每天把他枕巾弄湿,几天后,小玮对枕巾的依赖减少了一些。
可是这样几天后,小玮还是会找他的枕巾,这时再告诉他枕巾没干就不奏效了。这时,我又告诉小玮,枕巾被风吹走了,等过几天给他买新的枕巾。小玮到处找过后确实找不到,也就放弃了。等过段时间真的给他买新的枕巾时,他反而不依赖了。要提醒的是,在帮孩子戒掉这些癖好时,千万不要找一些其他物品替代,这时只要不断给孩子一个期待就好了。
专家建议
家长要学会解读孩子的怪癖
罗隽认为,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的“癖好”,有的宝宝喜欢吮吸手指,有的宝宝喜欢抱着一个特定的玩具……为什么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特殊“爱好”呢?一种原因是因为孩子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如遭到成人的责骂或惩罚,受到严厉管理或批评,面临难度较大的任务等;另一种是寂寞无聊,被家长或老师忽视而经常独处或无事可做的孩子。
这类孩子喜欢在环境中寻找到他自己熟悉的感觉。在焦虑、紧张或者无聊的时候,一种特定的动作习惯使他会更安心、更有安全感。因此,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家长首先应该反思孩子身边是不是存在令孩子不安的因素。
当然,除了这类心理因素的影响,孩子的这些行为也可能仅是因为某些生理因素,如肚子饿了就吮吸手指,身上长有疹子或者衣服太紧就擦腿等。家长应先排除这类因素,再考虑可能心理因素影响。
提供丰富的环境,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
当宝宝接触到新环境或是受到惊吓、肚子饿、身体不舒服时,因而产生不安、焦虑和紧张时,宝宝就会寻求能够安慰他们的方式,如吸吮大拇指。此外,当爸妈因为工作过忙等原因忽略宝宝的需求,造成亲子之间的互动不足,使宝宝时常感受不到爸妈的关爱;或是爸妈给予宝宝的环境刺激不够多,就会使得宝宝感到无聊,都会使他吸吮大拇指等来排解无聊。
大多的小孩会有这些行为习惯,长大后自然会慢慢消失,但是罗隽建议,从刚开始发现孩子有这类行为时,家长就应该加以制止,并进行良好的引导。如提供丰富的环境,在宝宝床边摆有宝宝喜欢的多种玩偶,或是天花板上悬吊许多高低不一、色彩缤纷的吊饰,以刺激宝宝的视觉发展等,这些色彩缤纷、有趣的环境能够给予宝宝许多刺激,让宝宝对于环境感到好奇、好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另外,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当爸妈和宝宝互动良好,即使爸妈不在宝宝身边,宝宝仍可感到安心。要达到这样的关系,必须要多些亲子互动,包括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要多陪伴宝宝,让宝宝感到愉悦安心。
值得提醒的是,一些父母亲也可能在不经意中给了宝宝许多安抚情绪的东西,例如随手可得的小被子、柔软的毛巾、枕头、绒毛娃娃等,这些安抚宝宝情绪的物品可以带给宝宝安全感,使得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依赖这些物品。因此,当孩子产生这些行为时,千万不要找另外一些物品代替。
当孩子产生不安、焦虑和紧张时,就会寻求能否安慰他们的方式,如吮吸大拇指。
宝宝有“怪癖”不必太过担心
宝宝要抱着毛巾被或者毛绒熊才能睡着?宝宝某一时刻就像上了弦一样手舞足蹈欲罢不能?不必担心,其实很多“小怪癖”只是表象,宝宝是在重复同一个动作中寻找安全感,在试验事物的关联性中学习规则。来看看让妈妈们头痛又哭笑不得的遭遇吧!
甜食使孩子性格得怪癖
常吃甜食为什么会对孩子造成性格怪癖?从医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体内糖分过多,丙酮酸和乳酸等代谢物就会明显增高,这时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来加速这些代谢产物的排泄,而维生素B1在体内是不能自然合成的,全赖于从食物中摄取,但嗜糖的儿童却难以在偏食的习惯中摄取更多的含有维生素B1的食物。
宝宝吃手指需要纠正吗?从婴儿期开始,很多宝宝都有吃手指的习惯,作为家长是否需要纠正这样的习惯呢?其实是否需要纠正孩子吃手指的习惯,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哦。下面就来一起看看详细的介绍吧。
宝宝吃手指需要纠正吗
吃手是一种心理安慰。宝宝常在想吃奶、想睡觉或哭闹不被理睬时以吸吮手指来代替妈妈的乳头,以此为安慰,稳定自己的情绪,这在婴儿心理上起着重要作用。
1岁以后不爱吃手。1岁后的宝宝能自由地坐、爬、站、走,手指的动作逐步精细,此时,新奇的东西和玩具能引起宝宝更大的兴趣,因此会改变过去仅仅“看手”“玩手”“吃手”的单调玩法,主动去探索新天地。
3岁后吃手该纠正。个别宝宝到了3岁后仍以吮手指来寻求自我安慰,父母应研究原因,耐心给予纠正。可以用关心、爱抚的态度和宝宝玩游戏,用玩具逗他高兴,去户外散步,拿有趣的事物吸引他,或让他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机会,这样,不良行为就会逐渐纠正过来。
那么,要纠正孩子吃手指,应该怎么做呢?
宝宝吃手指的纠正方法
对于已养成吮吸手指的不良卫生习惯的孩子,应弄清楚造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如果属于喂养方法不当,首先应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克服不良的哺喂习惯。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饥饱有节。
父母要耐心、冷静地纠正儿童吮吸手指行为。对于这类患儿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嘲笑、恐吓、打骂、训斥,更不要使用捆绑双臂或戴指套强制性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不仅毫无效果,并且会使儿童感到痛苦、压抑、情绪紧张不安,甚至产生自卑、孤独等情况。而且一有机会,孩子就会更想吮吸手指,而使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顽固化。
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儿童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除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如饥渴、冷热、睡眠)外,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玩乐。还应该提供有利条件,让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使孩子生活充实、生气勃勃。分散对固有习惯的注意,保持愉快活泼的生活情绪,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孩子以吮吸手指来取乐,要耐心告诫孩子,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不仅会引起手指肿胀、疼痛,影响下凳骨的发育及牙齿变形,而且容易把大量的脏东西带入口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传染病。
每当孩子吸手指时,应以严厉的目光注视孩子,并以坚定的口气说:“不行!”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当吸指行为有所减少,就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并要向孩子说明,只要能减少这种行为,控制这种行为,他就会得到奖励,采用这种“正强化”治疗,可有明显的效果。
纠正孩子吃手指,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哦。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