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社交恐惧症都有哪些危害呢?
心理学家将社交恐惧症的危害按照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生理方面的危害
病人感到身体不适,并且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早期常会出现面红、耳赤、面部肌肉僵硬、口吃等面部神经系统异常,中期会出现心率异常、胸闷、手心出汗、恶心、尿急等内脏器官的功能失调,后期会出现身体颤抖、四肢发软、头晕目眩等周身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严重者甚至出现晕厥和休克。如果去医院检查,医生又查不出明显的生理原因。
心理方面的危害
在社交恐惧症早期,患者的心理痛苦一般只出现在与别人交流或者进入社交场合的时候,而在独处时没有社交恐怖症状。前期主要是因为人际交往失败带来的害怕、自卑和挫败感。中期这些症状会进一步演化成恐惧、焦虑、烦躁不安。后期除了原有心理痛苦的进一步加重外,还很可能出现一些泛化症状,比如,因为觉得自己没用,而出现悲观厌世等抑郁症症状,或者由于强迫自己进入某个社交场合,但是之后又因自己的糟糕表现而后悔,进而出现强迫症症状。
社会功能方面的危害
社交恐惧症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损害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患者或者是由于害怕与人交往,而不愿与人打交道,或者是因为害怕与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不相称,而对社会交往场合的回避。比如,学生因为社交恐怖而不愿与同学、老师说话,后来慢慢发展到因为惧怕学校而休学、退学;员工因社交恐怖在公司会感觉孤独,害怕跟同事和领导打交道,然后不得不辞职或者更换工作;还有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在公交车上会感到周围的人总是在看自己,所以一直不敢抬头,更有甚者宁愿多走很多路,也不愿坐公交。
社交恐惧症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而有效得到治疗,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患者打开“心结”,扫除心理困扰,重获幸福人生。
宝宝社交恐惧怎么办?这是由于学龄前儿童胆怯心理造成的,首先家长要找出孩子社交恐惧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利用适合的正确方法来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心理。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出出主意,介绍如何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
宝宝社交恐惧的原因
交往欲受抑制: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交往活动非常重要。
自主性发展受阻: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到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 “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未认识到这一特点,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胆怯心理。
自尊心受挫: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采取了责备或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心理。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呢?
宝宝社交恐惧怎么办
邀请一个孩子到家里玩,之后邀请两个,当孩子在自己家中时会感到比较自在,也可以更了解其他孩子,他会把在家中和朋友相处的自在感转换到其他的社交场合里。
陪在孩子旁边直到他感到自在或是和其他孩子有互动时,慢慢从孩子身边离开,但是还是要在孩子看得到你的地方待着。
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像是游泳、体操或球队,这样的经验会帮助孩子建立在团队中的信心。
允许孩子在加入活动前先在一旁观看。有的孩子在参与之前需要先了解情况,在孩子还没准备好前就推他加入,只会让他更不自在。
教导孩子面对新伙伴时该有的相处方法。可以在家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练习,接受他的不自在感,并鼓励他试着使用刚学到的社交技巧,让他知道其他孩子很有可能也跟她有一样的感觉,会担心外表或者谈话内容。一旦她成功使用了所学到的新社交技巧,就会想再试一次的。
有些孩子是以较平静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而他们对于自己的处世方式感到自在与知足,他们也许只有一个或两个好朋友,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也很好,快乐并且自信,所以,请确定你所假设的问题是否真的存在!
和专业咨询师或是治疗师谈谈,让他们来帮助一个苦恼于严重害羞的孩子。
家长在利用以上方法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时不可强求,应要循序渐进。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