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事折射的育儿大问题

_玉泉骄子_

_玉泉骄子_

2015-10-13 21:35

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生活小事折射的育儿大问题。

  场景1

  妈妈下班了,打开家门,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

  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

  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

  点评→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的

  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场景2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不要替孩子“长脸”

  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场景3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点评→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场景4

  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点评→别替孩子看世界

  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

  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场景5

  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妞妞一周8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点评→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

  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而是要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

  场景6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点评→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

  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父母们都应该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许多父母在生活中面对宝宝时做的一些小事情,往往都会带来巨大的教育影响。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场景1

  妈妈下班了,打开家门,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

  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

  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

  点评: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的

  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场景2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不要替孩子“长脸”

  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场景3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点评: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场景4

  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点评:别替孩子看世界

  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

  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场景5

  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妞妞一周8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点评: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

  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而是要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

  场景6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点评: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

  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父母们都应该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易养出叛逆孩子的五类妈妈

宝宝的性格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以下5种性格的妈妈,最容易教出叛逆宝宝。究竟是为什么呢?而你是否其中的一员?

父母“早教” 孩子照样聪明

小雨妈妈说,小雨出生后,她也没特别送去什么早教机构,平时就是给她听点音乐,放点英文磁带之类的。不过她经常会带小雨到处去参观。

妈妈了解孩子的5个“成长危机”吗?

孩子快上学和刚刚上学的时候,这个年龄段被称作换牙和长个儿期。这时孩子的行为会大大改变:用争论、耍滑头、固执来回应父母习以为常的要求和命令。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小血管的正确定义是什么?

  小血管病变的概念源于STRESS试验和BENESTENT试验,这些试验中将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确定的参考血管直径<3mm的病变定义为小血管病变。一般地认为,冠状动脉血管管径小于3毫米称小血管。但根据大量临床资料,多数人认为血管内径在2.5?2.7毫米之间或低于这个参考直径时被认为是小血管。目前缺乏统一的定义。

  有些血管会不会被误认为是小血管呢?

  在某些情况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是小血管,但冠脉内超声显示实际上是大血管伴某种程度的弥漫病变。因此,我们在介入治疗时要尽量区别血管是真正的小血管还是伴弥漫病变的大血管,即“伪”小血管。冠状动脉造影有时不能真正反映血管的实际大小,手术的最终结果要在冠脉内超声的帮助下得到真正的改善。在鉴别真小血管或伪小血管时冠脉内超声有重要作用。

  是否所有的小血管病变都需要干预呢?

  医生要根据临床经验区分什么样的小血管才需要干预治疗。一般来说,供血范围大的,引起症状及影响预后的小血管才需要干预。而稳定的末梢血管及分支血管或无存活心肌需要供血的血管则不需要干预。

  小血管的病变特点对于PCI手术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小血管病变往往是长病变、弥漫性病变、分叉及弯曲病变,往往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钙化及合并糖尿病。而这些特点又正是PCI手术的难点及影响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此类病变,术前应该有周密而谨慎的手术策略。

  小血管病变准备行介入治疗时应考虑什么因素?

  近期要考虑导管器械的推送能力、通过病变部位的能力、血管的弹性,同时注意术中出现夹层、穿孔和破裂等。远期还要考虑再狭窄及血管不良事件等。

  小血管病变PCI治疗有循证医学证据吗?

  在非药物支架时代,小血管病变植入金属裸支架后的再狭窄率是非常高的。哪怕在今天,药物支架在小血管的再狭窄率也较一般病变高。如CCSR(China Cypher Select Registry)研究(我国组织的介入器械领域的注册登记研究),入选的病人中血管直径<2.5mm再狭窄率高达18.1%。当然,如不使用药物支架再狭窄率更高。所以对于小血管病变,在术前应当积极慎重,充分评估。

  什么是冠心病及介入治疗

  冠心病是由于大量脂质沉积在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内壁,形成斑块,血栓使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疾病。

  介入技术是将一根很细的导管通过血管穿刺放入血管,沿血管走行进入心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进行干预的新兴技术。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经皮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旋切术、冠状动脉内壁旋磨术、溶栓疗法等等。

  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利用特制的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对冠状动脉的解剖形态进行的放射影像学检查术,属于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诊断技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宝宝出生时为什么小脚丫看起来怪怪的?到了学步期,宝宝走起路来怎么一拐一拐的?宝宝的脚怎么一个大一个小?……其实婴幼儿时期的骨骼异常多数属于良性骨骼问题,出生后不需要特别治疗就能自然痊愈。但是爸妈们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因为一旦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期,就只能通过手术来帮助纠正了。

  孕期第8周脚丫成形

  理论上,脚的芽胞通常在受精后4周以后出现,在8周后脚掌形成雏形。周岁宝宝脚的大小约为其成人时期的一半。1~1岁半宝宝脚板成长的速度,是人一生中最快的时候。

  女性在12~14岁时脚已经定型,男生则要到14~16岁时脚才会完全定型。因此,如果发现婴幼儿有足部骨骼异常问题,在1岁以前治疗都能取好的效果,而且很少造成后遗症。

  9大婴幼儿足部骨骼问题

  part1 轻微型

  1.足外翻

  在婴幼儿骨骼发育问题中,足外翻相当常见。根据统计,每千名婴幼儿之中有1~2人一出生就有足外翻问题。足外翻最明显的特征是新生儿的脚板整个儿不正常地紧贴着小腿,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亲子宫时,足部受到长时间的挤压,造成跟骨背屈及外翻。这通常是脚的姿势问题,而不是骨头排列的问题,出生后挤压感消失后会自然痊愈。一般出生后2~3个月内会自然改善,如果没有明显改善就得尽早送医治疗。

  Tips 父母如果发现宝宝有足部外翻的问题,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通过拉筋按摩的方式帮助宝宝的脚板尽早恢复正常。经过按摩后,90%的宝宝都能够自然痊愈。

  2.屈趾

  出生后脚趾有不正常的弯曲现象(大多数发生在新生儿的第3或第4根脚趾上,有弯曲和内转的现象),绝大部分不会对足部造成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自然改善。若有一个趾头跨上另一个趾头的现象(通常发生在第5根脚趾),则容易影响穿鞋,必须注意是否会造成宝宝穿鞋时的摩擦不适。此外,轻微的脚趾弯曲情况不会恶化,也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Tips 为了避免日后穿鞋时有脚趾被摩擦的问题,医师建议妈妈们可用柔软的小绳子将弯曲的脚趾固定在邻近的脚趾旁边加以纠正。此外,妈妈们也可以通过按摩帮助宝宝的脚趾早日恢复正常。

  3.大拇趾内旋

  这是一种动态的异常,主要是因为婴幼儿肌肉韧带过分活跃和紧绷,造成了大拇趾偏离另外四趾。如果妈妈经常给予适当的按摩,随着宝宝的长大就会自然痊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进行纠正后的患者,在长大后仍有很大的几率会有大拇脚趾外翻的情况,可能在穿鞋时会有不适感,不过并不会对走路造成影响。

  4.跖骨内旋

  这是一种常见的骨骼异常问题,主要因为胎儿足部在子宫内受到挤压,造成前足位置内旋。一般来说,这是一种轻微及良性的骨骼异常问题,可以自然恢复正常,不必刻意治疗。但这类疾病有2%合并髋臼发育不良,出现这种情况不可掉以轻心。

  Tips在婴幼儿时期,母亲可通过按摩来帮助拉松脚筋。与跖骨内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骨内旋的患者症状较轻微,跖骨的弹性较佳,自然改善的机会较大。不过,情况比较严重者长大后仍要通过手术纠正。

  Doctor said

  相较于其他婴幼儿骨骼问题,足外翻、屈趾、大脚趾内旋都算是良性的足部问题,不需要特别治疗也能够自然改善,只是改善的程度会受到个人体质影响而有差异性。至于形成原因,部分与家族史有关。此外,即使在孕期产检中通过超声波检查出来,通常也无法做积极治疗,以免对母亲及胎儿造成影响。

  Part2中度型

  5.骨内翻

  这是一种较不常见且较为僵硬的畸形,可能是患儿在子宫内受到的压迫时间比较长造成的。5个跖骨全部内翻,虽然不会产生足部的不便或拇囊炎,但是可能会有美观上的问题及穿鞋的困扰。通常在新生儿时期就必须以长腿石膏(从脚趾至大腿都用石膏包裹)慢慢纠正,5岁前做这样的纠正比较有效。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进入青少年时期骨骼发育定型后,就必须用手术来治疗了。

  6.先天性距骨垂直症

  这是一种严重的病理性扁平足,在足底会有明显的外突畸形,通常合并有骨骼发育不良。这一类型的脚病无法以按摩治疗,通常需辅助X光诊断,出生后就应手术纠正,否则会影响患儿日后走路。不过,即使手术后,仍有很大几率出现患处无力、扁平足等后遗症。

  7.Z形脚

  这种先天性畸形是非常复杂的,外观与跖骨内翻很像,它是合并后足掌屈、中足外展及前足内旋的复杂性先天异常。如果合并有跟腱挛缩,将会造成婴幼儿在练习站立或走路时的不适。如果没有及时且适当的治疗,将会导致青少年时期走路时的疼痛及后遗症。在X光的照射下,会发现小宝宝的前足、中足、后足呈现不规则的Z字型异常。

  Part3 严重型

  8.马蹄足

  马蹄足的情形容易被误认为是母体子宫内压迫造成的一般足部问题,因而容易错失治疗良机。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先天性异常,包括足部下垂、内翻、内旋和内转等足部问题。若不及时治疗,到学步期脚板将无法完全着地。

  孕期产检及早发现异常

  造成马蹄足的原因是多元的,但是如果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后代子孙罹患几率大约是一般人的30倍。有些还有合并神经、泌尿或肠胃道的先天性畸形。在怀孕前期,超声波可以看出胎儿畸形,通常经由羊膜穿刺分析会发现胎儿有不正常的基因。

  致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马蹄足的致病原因是发育不良。通常是距骨发育不良而变为较短或往内、往下偏移,造成中足内移、内翻和前足内旋,并导致最后的畸形和生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前后脚的大小不一。

  依照程度不同的分类

  姿势上的马蹄足:是一种较为轻微的变形,主要原因是在母体内造成了挤压,用长腿石膏慢慢纠正就会变好。

  不明原因的马蹄足: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变形,除了石膏矫正外,还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畸形引起的马蹄足:通常合并有神经或是骨骼先天性畸形、关节挛缩,大部分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Tips

  出生6~12个月是治疗的黄金时期,患者一出生就必须用长腿石膏矫正,一直到出生后第12周。治疗时通常合并跟腱延长术。患儿长大后还是可能会有大小脚的问题,但是不会影响运动和走路。

  9.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臼

  临床发现,孕期中有羊水过少、双胞胎、臀位等情形时,发生的几率会比较高。

  典型症状

  如果是脱臼,宝宝一边大腿的活动力会比较差,这类情况比较容易被发现。如果是发育不良,则一边的大腿可能有时正常,有时无法张开。

  检测方法

  1. 为新生儿换尿布时,发现有一只脚不容易张开。

  2. 换尿布时,发现有一边大腿有时可以正常张开,有时无法正常张开。

  3. 换尿布时,可以感觉到宝宝一边的大腿关节有摩擦声。

  4. 一出生有长短腿的问题。

  5. 当宝宝开始学步时,走路有长短腿的问题。

  只要符合上述任何一项,宝宝就有可能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或是脱臼,父母应该把握好治疗时机。

  Doctor said

  髋关节发育不良或是脱臼通常不会引起疼痛,因此很容易被忽视。新生儿至出生3个月内发现,可以通过穿戴脱臼吊带来矫正,预后效果也比较好。如果等到孩子到了学龄期才发现,就必须通过手术矫正了。

小宝宝赤脚好处多

让幼儿稚嫩的足底皮肤,经常直接接受地面摩擦的刺激,从而增强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促进足弓的形成,有利于缓冲走跳时引起的震荡。

宝宝有脚气病该怎么办?

婴幼儿患脚气病的人数较多,这是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B的需要量相应增多,再加上婴幼儿的抵抗力较差,所以易患此病。

宝宝神经发育知多少?挠挠小脚丫

大人逗孩子,常会挠挠他们的脚心,看到孩子咧着小嘴缩脚,就会发出会心的笑。这样一个简单动作在儿科医生眼里的价值可不一般,它是检验孩子神经发育的一种方法。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三)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生活小事折射的育儿大问题

分娩
生活小事折射的育儿大问题

生活小事折射出的育儿大问题

分娩
生活小事折射出的育儿大问题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小寒节气 小寒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养生知识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生活小事折射育大问题

生活百科
生活小事折射育大问题

8个生活细节 造成男人健康大问题

男人 健康 男人养生
8个生活细节 造成男人健康大问题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春节 春节拜年 春节拜年寓意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皮肤老化 男人的大问题

男人 男士美容
皮肤老化 男人的大问题

母乳喂养的几大问题

孕前
母乳喂养的几大问题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美白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慌!“小鸡鸡”为何会勃起?

慌!“小鸡鸡”为何会勃起?

用手抓食物的宝宝更聪明

用手抓食物的宝宝更聪明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