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让孩子灵牙利齿的4个小游戏
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糟糕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1、惩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虽然越来越多的爸妈意识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当宝宝表现得特别顽劣,而我们又无计可施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大棒”,试图尽快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凭借这种方式貌似“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立竿见影”往往不会长久,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所以,从批评到怒吼再到体罚,惩罚常常是不断升级的。一旦走上惩罚的路线,爸妈和宝宝之间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宝宝对爸妈的惩罚无动于衷,爸妈的内心因此积淀了更多的愤怒,于是在这种愤怒情绪支配下,爸妈不得不一再加大惩罚的力度,而宝宝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之后,逐渐过度到无动于衷的状态……
2、惩罚让宝宝习以为常
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这种刺激最初带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们就适应了,习以为常了,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所以有“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闻其臭”,“熟视无睹”一类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听到爸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宝宝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爸妈,而不是宝宝。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宝宝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宝宝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推荐阅读:提升宝宝记忆的4个小妙招
3、惩罚关注的重心是不良行为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宝宝学说话的阶段,他特别喜欢重复我们刚刚说过的话,如果你对他说:“宝宝说,我要吃饭!”他会跟着重复:“吃饭!”你再说:“宝宝不吃饭!”他通常也会重复:“吃饭!”最后这两个字往往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那个“不”字,他反而会比较淡漠,因为他关注的是“吃饭”这个行为本身。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当听人谈论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常常也会存在类似的现象。
爸妈惩罚宝宝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但是任何类型的惩罚方式都是针对行为而来,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为本身。
4、惩罚给了宝宝更多负面关注
惩罚之所以不生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给予了宝宝一种变相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成功地吸引爸妈尤其妈妈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惩罚,他也会不惜任何代价地通过他的行为更多地吸引爸妈的注意。
在宝宝表现不错的时候,很多爸妈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赶紧抓紧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会儿,但是只要他表现不好,爸妈关注的重心就会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会一再利用这种捣乱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让爸妈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你想在商场里采购食品。在你的想象中,孩子静静地跟在身后,不时地提醒你要买的东西。他可能还会帮你从货架上拿下几样商品供你挑选,并默默地排着队等你结帐。他从不咕哝着要买他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糖果。
孩子在商场里要办的事是在货架上搜寻他感兴趣的东西。他记得电视节目中每一个试图吸引他购买的商品,他在通道上跑来跑去制造混乱。他还以为妈妈正在那儿给他买好吃的东西。然而,一旦没有给他买,对他就是当头一棒,对孩子来说,商场还是一个捉迷藏的好地方。当你正准备走时,他却藏起来不见了,要不就把能抓到的东西都偷放到筐子里。他还想和人们交谈,并对他们评头评足:“你瞧,妈妈,这儿有一个胖女人!”他可能还会说:“看,那个男人脸上皱纹多么多!”他这样做,不是想表示他已是大孩子,而只是出于好奇。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一个3-6岁的孩子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的。
不要对孩子的调皮捣蛋太认真,也不要对他有乏味或腻烦的表示。不要讲:“等一会儿,你没看见我在忙吗?”想一想每个排队的人都在注视着你,你就会变得容易控制自己了。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在观察你和孩子,不要对孩子抱过高的希望,否则你会大失所望。
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场里不断给你制造麻烦,你就要采取一些特别手段。首先,你必须明确要优先处理的问题。假如你带他来商场,他表现得很糟糕,那么你就要教育他在商场里如何去做,而不是采购食品。
有—个可供选择的办法:就是两个大人一同去商场,他们当中的一个去买东西,另一个(如果有必要)把孩子带到停在外面的汽车里。如上述那样,让孩子坐在后座上,你或你的爱人站在车外或坐在前排座位上看杂志或书。不要吸引他的注意力,因为这样会对他产生影响。一定要让他感到他那样做是要承担后果的。如果你是单独一个人(父亲或母亲),而孩子的行为又很过分,还有—个可供选择的办法:那就是去找一个朋友(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把孩子带到朋友家里,留下他,然后回商场买东西。你应让朋友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这段时间不是让他来玩的,在你离开时,这家的大人不应该让他觉得在这里轻松有趣。要通过这次经历使他懂得,人们对他的要求是一致的,即便是同朋友和亲戚在一起也不例外。
如果你不愿意实践这些方法,就别指望孩子会仅仅因为你告诉他要听话就变得乖些、好些。要教育他,使他懂得你最关心的是让他的行为举止变得守规矩,懂礼貌。必须使他了解这一点。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你不坚持把要做的事情做到底,半途而废,你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服。
你可能会发现,有时很有必要破除你通常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为了教育孩子,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对他的举止加以约束,有时迫不得已要采取一些非同寻常的手段。要教育好孩子,开始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你不怕麻烦,坚持做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