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Tulaoshi.Com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9、就事论事莫牵连: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10、事后说理不可无: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都势必会发现孩子的一些错误,而孩子犯了错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相信这是作为家长的共识,否则的话孩子以后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现在大部分家长都不再采取体罚的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惩罚的方式,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很多家长可能认为这种惩罚应该比体罚要轻得多,但母婴专家指出,实际上上心理惩罚对孩子的伤害更大于体罚。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恐吓、冷落孩子。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胆小、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
不良影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张歪曲事实影响孩子。家长往往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
不良影响:长大后容易犯错。家长对事实的歪曲和夸张会影响到孩子的为人处世,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知道了心理惩罚对孩子的伤害更大于体罚,所以说,相比较与体罚,可能恶毒的难听的语言更让孩子无法接受,尤其是在人前接受惩罚的话,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不要轻易采用心理惩罚,否则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是深远的。
父母该如何正确的惩罚孩子呢?惩罚远远不是打宝贝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惩罚方法不当的话,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那父母该如何正确的惩罚孩子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母婴专家的介绍:
Q问:任性、调皮、爱撒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犯错时家长一般都会惩罚孩子。孩子无论犯了什么错都要惩罚吗?惩罚也是教育的方式吗?
真道理:
据调查,家长在小的时候被罚过,自己做了父母以后也一定会惩罚自己的孩子。看来惩罚自古以来就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不二法宝了。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宝贝行为的有效手段。犯错当然要罚,这样孩子才会反省和警惕,下次不犯。
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千万不能把他当机器,也不能当成宠物。惩罚真的没有一种固定模式,但是有原则,比如说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父母如果没想明白,做任何事情肯定都是错的。父母要想清楚,为什么要惩罚,什么样的行为要惩罚。
惩罚首先是表明父母的一个态度,明确哪些行为是你们赞成的,哪些行为是不赞成的,一定要旗帜鲜明。惩罚的条件要跟孩子沟通好,约法三章,但是提 的条件要合情合理,孩子能接受,然后说到要做到,树立这个威信很重要。惩罚是一个必须要用,但是应该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最后的手段。
Q问:有人说惩罚孩子是一门艺术。其实如何惩罚一直都是令父母头疼的事情。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孩子在懵懂无知的情况下,总是会随心所欲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比如看见大人切菜,他也会跃跃欲试,看见热水就想去喝.....父母越是不让他动,他越是要去动。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母婴专家指出,自然后果惩罚是惩罚孩子有效的手段。
自然后果惩罚是惩罚孩子有效的手段
三岁的豆豆调皮好动,最近老爱穿着妈妈的大拖鞋在家里跑。妈妈害怕他跌倒,每次都及时阻止他,可他趁大人不注意,一会儿又把大拖鞋套在脚上了。这一次,豆豆妈妈用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让豆豆自作自受。她主动在客厅给豆豆腾出一块相对安全的空地,让孩子随便跑,果然,豆豆穿着大拖鞋没跑几步就摔倒了。反复几次,豆豆就学会告诉妈妈穿着拖鞋不要跑哦!而且他再也不穿大人的拖鞋了。
豆豆妈这种以静制动的方法其实非常高明,正是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著名的自然后果惩罚法,也就是让孩子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己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这是一种严肃而善良的管教,一般适用于儿童,尤其是适用于还不太懂得是非、缺乏自我克制能力的孩子。因为对孩子(尤其是小小孩)来说,挨批评的事很快就会忘记,挨了打哭累了后可能都记不住当初惩罚的原因,这些惩罚方式即使再严厉,也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到行为过失的直接危害(比如穿着大人的拖鞋跑会摔跤)来得奏效。
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安全的情况下,自然后果惩罚是惩罚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方面,它是完全公正的。几乎每个孩子在受到自然惩罚时,都不会感到委屈,因为那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受到人为惩罚,孩子多少会有委屈感。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孩子和父母避免冲突。在体罚、责骂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往往都会生气、愤怒。
在使用自然后果惩罚时,要注意三点:1.尽量不推波助澜,任由孩子过错的后果自然发生。比如在孩子犯错前可以提醒他们可能的后果,但不要去干扰他们的行为,左右他们的选择。2.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因为孩子通过这种惩罚学到的是哪些事情不能做,但不能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做才对,这就需要家长引导。3.注意用平和的语气、见好就收,不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不要一副我早说了吧的神态,这容易挫伤孩子自尊心,反而引发怄气心理。
母婴专家提醒:自然后果惩罚是惩罚孩子有效的手段。所以如果您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的话,就放手让他去做,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他受到自然惩罚了自然就知道了。而且在自然惩罚下,亲子关系因为比较亲切、理性而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宝宝成长的过程不免有犯错误的时候,任意的打骂,只会让宝宝和妈妈的关系疏远,造成宝宝的自闭心理。其实这时,妈妈们应该运用自己智慧,在育儿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宝宝,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